车辆的后围总成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1769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后围总成以及车辆,车辆的后围总成包括:后围板;多个后围横梁,多个所述后围横梁设置于所述后围板上且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后围横梁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后围横梁均设置有加强腔室;侧围加强板,布置在所述后围板的侧面,且所述侧围加强板沿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分别与多个所述后围横梁连接。多个后围横梁可以全面地与后围板连接,从而可以更好地加强后围板的结构强度,另外,多个后围横梁均设置有加强腔室,腔室结构可以减轻后围总成的重量,从而可以减轻车辆的整体重量,而且加强腔室可以更好地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从而可以提升车辆的整体碰撞性能,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后围总成以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后围总成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后围总成处的结构较为单一,而且没有设置相关的传力结构或者加强结构。这样,在车辆受到碰撞,并且碰撞力传递至后围总成时,无法有效地对撞击力进行吸收,这样会影响车辆的碰撞性能,车辆容易受到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辆的后围总成,该车辆的后围总成可以加强后围板的结构强度,而且可以减轻车辆的整体重量,可以提升车辆的整体碰撞性能,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
[0004]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5]根据本技术的车辆的后围总成,包括:后围板;多个后围横梁,多个所述后围横梁设置于所述后围板上且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后围横梁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后围横梁均设置有加强腔室;侧围加强板,布置在所述后围板的侧面,且所述侧围加强板在沿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分别与多个所述后围横梁连接。
[0006]根据本技术的车辆的后围总成,多个后围横梁可以全面地与后围板连接,从而可以更好地加强后围板的结构强度,另外,多个后围横梁均设置有加强腔室,腔室结构可以减轻后围总成的重量,从而可以减轻车辆的整体重量,而且加强腔室可以更好地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从而可以提升车辆的整体碰撞性能,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
[0007]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多个所述后围横梁包括:后围下横梁、后围中横梁和后围上横梁,所述后围下横梁设置于所述后围板的下端,所述后围中横梁设置于所述后围板的中部,所述后围上横梁设置于所述后围板的上端。
[000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围板包括:主板体和下翻边,所述下翻边连接于所述主板体的下端,所述下翻边与所述后围下横梁固定连接。
[000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下翻边包括:第一下翻边和第二下翻边,所述第一下翻边连接于所述主板体的下端且向前弯折设置,所述第二下翻边连接于所述第一下翻边的前端且向下弯折设置,所述后围下横梁分别与所述第一下翻边和所述第二下翻边固定连接。
[001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主板体的中部设置有向前凸出的凸出部,所述后围中横梁与所述凸出部固定连接。
[001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围中横梁的前侧壁上部倾斜设置,所述凸出部包括:上板段、第一侧板段和第二侧板段,所述上板段水平设置且与所述后围中横梁的顶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板段竖直设置且与所述后围中横梁的前侧壁下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段倾斜设置且连接于所述上板段和所述第二侧板段之间,所述第一侧板段与所述
后围中横梁的前侧壁上部固定连接。
[0012]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车辆的后围总成还包括:后围加强件,所述后围加强件设置于所述后围板的前侧且在所述后围上横梁和所述后围下横梁之间延伸。
[0013]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围加强件包括:上加强板、主加强板和下加强板,所述上加强板和所述下加强板连接于所述主加强板的上下两端,所述上加强板与所述后围上横梁固定连接,所述主加强板与所述后围板固定连接,所述下加强板向前弯折设置并与所述车辆的中通道连接。
[0014]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主加强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左右间隔且向前凸出的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后围板之间形成有空腔,相邻的两个所述凸台之间形成有凹槽;中通道的顶部两侧分别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中通道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对应设置。
[0015]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车辆的后围总成。
[00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8]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第一角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后围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后围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第二角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剖视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1、后围总成;
[0025]10、后围板;11、主板体;12、下翻边;13、第一下翻边;14、第二下翻边;15、凸出部;16、上板段;17、第一侧板段;18、第二侧板段;20、后围横梁;21、后围下横梁;22、后围中横梁;23、后围上横梁;24、加强腔室;30、后围加强件;31、上加强板;32、主加强板;33、下加强板;34、凸台;35、凹槽;40、侧围加强板;2、车辆;50、中通道;51、加强板;52、第二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27]下面参考图1

图5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2的后围总成1,后围总成1设置于车辆2上。
[0028]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2的后围总成1,包括:后围板10和多个后围横梁20。后围板10为后围总成1的主体部分,将多个后围横梁20设置于后围板10上,而且多个后围横梁20沿车辆2的宽度方向延伸,这样后围横梁20可以更好地加强后围板10的整体结构强度,从而在车辆2发生交通事故时可以更好地吸收撞击力,减轻乘坐人员的伤
害。
[0029]如图1所示,多个后围横梁20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这样设置合理,避免多个后围横梁20之间产生干涉,而且这样多个后围横梁20可以全面地与后围板10连接,从而可以更好地加强后围板10的结构强度。另外,多个后围横梁20均设置有加强腔室24,腔室结构可以减轻后围总成1的重量,从而可以减轻车辆2的整体重量,而且加强腔室24可以更好地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从而可以提升车辆2的整体碰撞性能,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
[0030]如图4所示,侧围加强板40在上下方向上分别与多个后围横梁20连接。侧围加强板40布置在后围板10的侧面,而且将侧围加强板40沿车辆2的高度方向分别与多个后围横梁20连接,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多个后围横梁20的结构强度,而且多个后围横梁20可以通过侧围加强板40连接于车身上,这样碰撞力可以继续传递至车身的其他结构,实现对碰撞力的传递和分解,从而可以使受力更加均匀。
[0031]其中,如图1所示,多个后围横梁20包括:后围下横梁21、后围中横梁22和后围上横梁23,后围下横梁21设置于后围板10的下端,后围中横梁22设置于后围板10的中部,后围上横梁23设置于后围板10的上端。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围板(10);多个后围横梁(20),多个所述后围横梁(20)设置于所述后围板(10)上且沿车辆(2)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后围横梁(20)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后围横梁(20)均设置有加强腔室(24);侧围加强板(40),布置在所述后围板(10)的侧面,且所述侧围加强板(40)沿所述车辆(2)的高度方向分别与多个所述后围横梁(20)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后围横梁(20)包括:后围下横梁(21)、后围中横梁(22)和后围上横梁(23),所述后围下横梁(21)设置于所述后围板(10)的下端,所述后围中横梁(22)设置于所述后围板(10)的中部,所述后围上横梁(23)设置于所述后围板(10)的上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板(10)包括:主板体(11)和下翻边(12),所述下翻边(12)连接于所述主板体(11)的下端,所述下翻边(12)与所述后围下横梁(21)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翻边(12)包括:第一下翻边(13)和第二下翻边(14),所述第一下翻边(13)连接于所述主板体(11)的下端且向前弯折设置,所述第二下翻边(14)连接于所述第一下翻边(13)的前端且向下弯折设置,所述后围下横梁(21)分别与所述第一下翻边(13)和所述第二下翻边(14)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体(11)的中部设置有向前凸出的凸出部(15),所述后围中横梁(22)与所述凸出部(15)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中横梁(22)的前侧壁上部倾斜设置,所述凸出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超宾史红乐梁兴贺王超功李卫钊董海洋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