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高度的前端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3876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5: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外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变高度的前端模块,包括本体,本体包括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第一骨架包括第一横梁和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横梁两端的第一边梁A、第一边梁B,第二骨架包括第二横梁、第二边梁A、第二边梁B,第一边梁A和第一边梁B上均开设有安装孔,第二边梁A和第二边梁B上均开设有多组不同高度位置的穿孔,安装孔内穿设有安装螺栓。其目的是:通过在第二骨架上预留几组不同高度的安装孔,使得在对第一骨架进行高度调整后,可固定在不同的穿孔上的方式,实现前端模块整体高度的变化,以使前端模块能兼容同一平台的轿车、SUV或MPV等车型的安装,进而达到减少开发工作量,便于零部件管理,降低成本。降低成本。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变高度的前端模块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外饰
,具体涉及一种可变高度的前端模块。

技术介绍

[0002]近几年汽车领域,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保持产品优势,全球各知名主机厂在汽车平台开发方面均投入大量的时间及成本;基于同一平台开发轿车、SUV、MPV等系列车型时,根据不同的动力总成及配置,可通过做细微调整,达到机舱及底盘零部件绝大部分实现共用,提高零部件通用率,不仅便于零部件的管理,还能降低新车型开发成本。
[0003]基于以上,在当前市场,同平台新开发的轿车、SUV或MPV等存在前端模块不能通用的现象,造成不同造型体态下均需开发新前端模块的问题;不仅增加新开发一个件的工作量,还给平台零部件管理带来不便,造成成本增加。因此,设计一种可变高度的前端模块以同时满足轿车、SUV和MPV等车型的安装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可变高度的前端模块,通过在第二骨架上预留几组不同高度的安装孔,使得在对第一骨架进行高度调整后,可固定在不同的穿孔上的方式,实现前端模块整体高度的变化,以使前端模块能兼容同一平台的轿车、SUV或MPV等车型的安装,进而达到减少开发工作量,便于零部件管理,降低成本。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可变高度的前端模块,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所述第一骨架包括第一横梁和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横梁两端的第一边梁A、第一边梁B,所述第二骨架包括第二横梁和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二横梁两端的第二边梁A、第二边梁B,所述第一边梁A和第一边梁B上均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二边梁A和第二边梁B上均开设有多组不同高度位置的穿孔,所述安装孔内穿设有安装螺栓。
[0007]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边梁A、第一边梁B均与第一横梁焊接,所述第二边梁A、第二边梁B均与第二横梁焊接。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焊接的方式,完成第一边梁A、第一边梁B与第一横梁的固定连接,第二边梁A、第二边梁B与第二横梁的固定连接,制造方便,结构强度高,实用性较强。
[0008]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边梁A包覆在第二边梁A外侧、且与第二边梁A间歇配合,所述第一边梁B包覆在第二边梁B外侧、且与第二边梁B间歇配合。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包覆结构和间隙配合的方式,使得第一骨架可相对于第二骨架上下滑动,便于对安装螺栓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实用性较强。
[0009]进一步限定,所述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定位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开设在第一边梁A上,所述定位孔和第二安装孔开设在第一边梁B上,所述第一安装孔为左右方向的腰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为上下方向的腰孔。这样的结构设计,在定位孔的基础上,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分别为左右、上下方向的腰孔,能满足在较大精度误差时,亦能实
现安装,实用性较强。
[0010]进一步限定,所述穿孔包括第一安装副孔、定位副孔、第二安装副孔,所述第一安装副孔开设在第二边梁A上,所述定位副孔、第二安装副孔开设在第二边梁B上,所述第一安装副孔、定位副孔、第二安装副孔均为螺纹孔。这样的结构设计,可把安装螺栓直接穿过安装孔后,螺接在螺纹孔内,并拧紧的方式,实现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之间的连接,使用更加方便。
[0011]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骨架为前端模块上骨架,所述第二骨架为前端模块下骨架,所述第一横梁为上骨架上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为下骨架下横梁,所述第一边梁A为上骨架左边梁,所述第一边梁B为上骨架右边梁,所述第二边梁A为下骨架左边梁,所述第二边梁B为下骨架右边梁。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3]1、通过在第二骨架上预留几组不同高度的安装孔,使得在对第一骨架进行高度调整后,可固定在不同的穿孔上的方式,实现前端模块整体高度的变化,以使前端模块能兼容同一平台的轿车、SUV或MPV等车型的安装,进而达到减少开发工作量,便于零部件管理,降低成本;
[0014]2、通过包覆结构和间隙配合的方式,使得第一骨架可相对于第二骨架上下滑动,便于对安装螺栓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实用性较强;
[0015]3、在定位孔的基础上,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分别为左右、上下方向的腰孔,能满足在较大精度误差时,亦能实现安装,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0016]本技术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一种可变高度的前端模块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8]图2为本技术一种可变高度的前端模块实施例中第一骨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一种可变高度的前端模块实施例中第二骨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一种可变高度的前端模块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1]图5为本技术一种可变高度的前端模块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三;
[0022]图6为本技术一种可变高度的前端模块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四;
[002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0024]本体1、
[0025]第一骨架2、第一横梁21、第一边梁A22、第一边梁B23、第一安装孔24、定位孔25、第二安装孔26、
[0026]第二骨架3、第二横梁31、第二边梁A32、第二边梁B33、第一安装副孔34、定位副孔35、第二安装副孔36、
[0027]安装螺栓4。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描述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都使用相同的图号,附图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为所属
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另外,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顶”、“底”、“左”、“右”、“前”、“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9]如图1~图6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可变高度的前端模块,包括本体1,本体1包括第一骨架2和第二骨架3,第一骨架2包括第一横梁21和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横梁21两端的第一边梁A22、第一边梁B23,第二骨架3包括第二横梁31和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二横梁31两端的第二边梁A32、第二边梁B33,第一边梁A22和第一边梁B23上均开设有安装孔,第二边梁A32和第二边梁B33上均开设有多组不同高度位置的穿孔,本实施例中,穿孔优选为四组,安装孔内穿设有安装螺栓4。
[0030]第一边梁A22、第一边梁B23均与第一横梁21焊接,第二边梁A32、第二边梁B33均与第二横梁31焊接。通过焊接的方式,完成第一边梁A22、第一边梁B23与第一横梁21的固定连接,第二边梁A32、第二边梁B33与第二横梁31的固定连接,制造方便,结构强度高,实用性较强。
[0031]第一边梁A22包覆在第二边梁A32外侧、且与第二边梁A32间歇配合,第一边梁B23包覆在第二边梁B33外侧、且与第二边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高度的前端模块,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包括第一骨架(2)和第二骨架(3),所述第一骨架(2)包括第一横梁(21)和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横梁(21)两端的第一边梁A(22)、第一边梁B(23),所述第二骨架(3)包括第二横梁(31)和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二横梁(31)两端的第二边梁A(32)、第二边梁B(33),所述第一边梁A(22)和第一边梁B(23)上均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二边梁A(32)和第二边梁B(33)上均开设有多组不同高度位置的穿孔,所述安装孔内穿设有安装螺栓(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高度的前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梁A(22)、第一边梁B(23)均与第一横梁(21)焊接,所述第二边梁A(32)、第二边梁B(33)均与第二横梁(31)焊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高度的前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梁A(22)包覆在第二边梁A(32)外侧、且与第二边梁A(32)间歇配合,所述第一边梁B(23)包覆在第二边梁B(33)外侧、且与第二边梁B(33)间歇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高度的前端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彬张宗全向仕均颜长深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