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71254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包括后防撞梁,还包括后防撞梁加强结构、吸能筋、保护板,三者共同形成后防撞梁组件;后防撞梁组件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安装块,后防撞梁加强结构和后防撞梁组件等高,后防撞梁加强结构上、中、下均固定连接插块,两个安装块后侧连接第一移动杆,后防撞梁后侧中间连接第二移动杆,移动杆均贯穿且滑动通过插块,位于插块与后防撞梁之间的第一、第二移动杆表面均套接缓冲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避免汽车在轻度撞击时对后防撞梁造成不可逆变形,同时在受到高强度撞击时,通过吸能筋和缓冲弹簧收缩将撞击力吸收,加上防撞梁加强结构的刚性强度,进一步保护整车在追尾交通事故中的安全。护整车在追尾交通事故中的安全。护整车在追尾交通事故中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部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不断普及,交通事故率也不断增高,其中,追尾事故往往是被动而又难以预料的,所以对于汽车的后防撞梁的安全性能要求需要不断提高。
[0003]传统的汽车后防撞梁仅仅只有单一的结构,往往不能有效的缓解强度较高的撞击力,从而不能在高强度追尾撞击事故发生时有效保护整车的安全,甚至在轻度撞击后也容易引起不可逆的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后防撞梁的应对撞击能力,提后防撞梁的强度,增加弹性,在追尾事故中更能保护整车安全,同时在轻度撞击后也不容易引起不可逆的变形。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包括后防撞梁,还包括:后防撞梁加强结构,后防撞梁加强结构与汽车车架尾部横梁连接,设置于后防撞梁后侧,其中,后侧为靠近车头的一侧;保护板,保护板设置于后防撞梁前侧,其中,前侧为靠近车尾的一侧,保护板与后防撞梁之间形成空腔,保护板弯曲弧度与汽车后保险杠弯曲弧度匹配;吸能筋,吸能筋设置于保护板与后防撞梁之间的空腔中;
[0006]其中,后防撞梁、吸能筋、保护板共同形成后防撞梁组件;后防撞梁组件设置于汽车后保险杠内侧;后防撞梁组件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块,安装块前侧与汽车后保险杠连接;后防撞梁加强结构与后防撞梁组件高度一致,后防撞梁加强结构的上、中、下部位均固定连接有插块;上、下两个安装块后侧均连接有第一移动杆,后防撞梁后侧中间连接有第二移动杆,第一移动杆和第二移动杆贯穿且滑动通过插块;第一移动杆和第二移动杆表面均套接有缓冲弹簧;第一移动杆表面的缓冲弹簧一端连接安装块,一端连接所述插块;第二移动杆表面的缓冲弹簧一端连接后防撞梁,一端连接插块。
[0007]以上设计的有益效果为,保护板用于和后防撞梁形成空腔以设置吸能筋,同时可以保护后防撞梁,后防撞梁组件中的保护板和吸能筋可以在受到轻度撞击时第一缓冲区,保证后防撞梁不易受到不可逆的变形;当受到高强度撞击时,经过后防撞梁组件第一层缓冲区,同时带动缓冲弹簧,形成第二层缓冲区缓解冲击力;如果高强度撞击使得防撞梁组件和缓冲弹簧的功能都被破坏,则防撞梁加强结构的刚性强度形成第三层硬缓冲区,以保护整车安全。
[0008]进一步地,每一个吸能筋呈X形网状,该设计的有益效果为,X形网状吸能筋能更有效的吸收冲击力。
[0009]进一步地,第二移动杆直径大于两侧的第一移动杆,该设计的有益效果为,增强整体后防撞梁中间部位抵抗冲击力的效果。
[0010]进一步地,后防撞梁加强结构材料为冷冲压高强度钢,该设计的有益效果为,提高
后防撞梁加强结构刚性强度,使得在防撞梁组件和缓冲弹簧的功能已经被撞击破坏时,依然有能力保证整车安全。
[0011]进一步地,后防撞梁材料为铝合金,该设计的有益效果为,增强后防撞梁的受撞击承受度。
[0012]进一步地,保护板材料为高拉力钢,该设计的有益效果为,提升抗拉强度和屈服点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汽车轻量化。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俯视图;
[0014]图2为后防撞梁加强结构的后视图;
[0015]附图标记说明:1

后防撞梁;2

安装块;3

吸能筋;4

缓冲弹簧;5

插块;6

第二移动杆;7

后防撞梁加强结构;8

保护板;9

后防撞梁组件;10

第一移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1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焊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18]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公开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高”、“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9]请参阅图1

2,本技术提供一种实施例,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包括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包括后防撞梁1,还包括:后防撞梁加强结构7,后防撞梁加强结构7与汽车车架尾部横梁连接,设置于后防撞梁1后侧,其中,后侧为靠近车头的一侧;保护板8,保护板8设置于后防撞梁1前侧,其中,前侧为靠近车尾的一侧,保护板8与后防撞梁1之间形成空腔,保护板8弯曲弧度与汽车后保险杠弯曲弧度匹配;吸能筋3,吸能筋3设置于保护板8与后防撞梁1之间的空腔中,每一个吸能筋3呈X形网状,更有效的吸收冲击力;其中,后防撞梁1、吸能筋3、保护板8共同形成后防撞梁组件9;后防撞梁组件9设置于汽车后保险杠内侧;后防撞梁组件9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块2,安装块2前侧与汽车后保险杠连接;后防撞梁加强结构7与后防撞梁组件9高度一致,后防撞梁加强结构7的上、中、下部位均固定连接有插块5;上、下两个安装块2后侧均连接有第一移动杆10,后防撞梁1后侧中间连接有第二移动杆6,第一移动杆10和第二移动杆6贯穿且滑动通过插块5,第二移动杆6的直径大于第一移动杆10;第一移动杆10和第二移动杆6表面均套接有缓冲弹簧4;第一移动杆10表面的缓冲弹簧4一端连接安装块2,一端连接所述插块5;第二移动杆6表面的缓冲弹簧4一端连接后
防撞梁1,一端连接插块5。其中,后防撞梁加强结构7材料为冷冲压高强度钢,以提高后防撞梁加强结构7刚性强度,使得在后防撞梁组件9和缓冲弹簧4的功能已经被撞击破坏时,依然有能力保证整车安全;后防撞梁1材料为铝合金,以增强后防撞梁1的受撞击承受度;保护板8材料为高拉力钢,以提升抗拉强度和屈服点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汽车轻量化。
[0020]应用时,即汽车尾部受到撞击时,碰撞物体与保护板8接触,使得后防撞梁组件9内部的吸能筋3吸取部分冲击力,形成第一层缓冲区,当冲击力不大时,可以有效保护后防撞梁1不会发生不可逆损害;当冲击力过大时,吸能筋3受力变形,冲击使得整个后防撞梁组件9和安装块2带动第一移动杆10和第二移动杆6向插块5内部滑动移动,贯穿通过后防撞梁加强结构7,同时带动缓冲弹簧4受力压缩,形成第二层缓冲区,直到第一移动杆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包括后防撞梁(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防撞梁加强结构(7),所述后防撞梁加强结构(7)与汽车车架尾部横梁连接,设置于所述后防撞梁(1)后侧;保护板(8),所述保护板(8)设置于所述后防撞梁(1)前侧,所述保护板(8)与所述后防撞梁(1)之间形成空腔,所述保护板(8)弯曲弧度与汽车后保险杠弯曲弧度匹配;吸能筋(3),所述吸能筋(3)设置于所述保护板(8)与所述后防撞梁(1)之间的空腔中;其中,所述后防撞梁(1)、吸能筋(3)、保护板(8)共同形成后防撞梁组件(9);所述后防撞梁组件(9)设置于汽车后保险杠内侧;所述后防撞梁组件(9)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块(2),所述安装块(2)前侧与汽车后保险杠连接;所述后防撞梁加强结构(7)与所述后防撞梁组件(9)高度一致,所述后防撞梁加强结构(7)的上、中、下部位均固定连接有插块(5);上、下两个所述安装块(2)后侧均连接有第一移动杆(10),所述后防撞梁(1)后侧中间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文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啟腾汽车部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