μ-阿片受体激动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578733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类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μ

阿片受体激动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0001]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8年09月17日、申请号为201811083349.0、专利技术名称为“μ

阿片受体激动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的专利技术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属于药物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类氧杂螺环类小分子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3]阿片类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成员之一,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高度表达,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控机体的一系列行为,包括痛觉、情感、应激反应等,主要有3种亚型:μ阿片受体(MOR)、δ阿片受体(DOR)、κ阿片受体(KOR)(Nature,2016,537(7619):185)。阿片受体激动剂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镇痛药,其中作用于μ

阿片受体(μ

opioid receptor,MOR)的激动剂具有镇痛活性强、抗痛谱广的优点,在中度和重度疼痛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0004]MOR激动剂吗啡是从罂粟中提取的天然产物,作为镇痛药治疗急性重度疼痛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此之后,种类繁多的吗啡衍生物和合成化合物如羟考酮、氢吗啡酮、羟吗啡酮、左啡诺、丁丙诺啡、芬太尼、舒芬太尼、哌替啶等作为MOR激动剂被开发成为临床用镇痛药,虽然这些MOR激动剂具有强效的镇痛作用,但所有化合物均表现出了相似的临床副作用:便秘、恶心、呕吐、镇静、呼吸抑制等,此外,这些MOR激动剂诱导的欣愉和躯体依赖极易产生成瘾性和滥用,从而引发社会性问题(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2013,56(20):8019

31),MOR激动剂的长期使用还会导致镇痛耐受,需要剂量递增来控制疼痛,从而进一步增加上述的临床副作用(Anasthesiol Intensivmed Notfallmed Schmerzther.2003,38,14

26.)。
[0005]包括MOR激动剂在内的大部分GPCR激动剂除了偶联G蛋白亚基激活G蛋白信号通路外,还可以激活其它信号通路,其中激活由β

arrestin介导的信号通路影响较大,β

arrestin可以结合到活化的GPCR上,使GPCR发生受体脱敏反应,中止G蛋白信号传导;β

arrestin还可以募集胞吞蛋白,诱导GPCR内吞;与GPCR下游信号分子形成复合物,激活其它信号传导分子,如MAPK、Src等激酶。近年来研究发现,β

arrestin通路与MOR激动剂多个副作用相关,如便秘、呼吸抑制和镇痛耐受(Science 1999,286,2495

2498;J.Pharmacol.Exp.Ther.2005,314,1195

1201)。因此,研发一种可选择性激活G蛋白信号通路的“偏向性”MOR激动剂药物,可降低β

arrestin介导的副作用,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
[0006]目前已有Trevena Inc公司申请的专利WO2012129495和江苏恒瑞医药有限公司的WO2017063509公开了一系列G蛋白偏向性MOR激动剂,两个专利所公开化合物均为氧杂螺环类衍生物,Trevena Inc公司的化合物对G蛋白信号通路的选择性有限(J.Med.Chem.2013,56,8019

8031),而在江苏恒瑞医药有限公司的专利WO2017063509中将化合物芳基的苄位
成环,化合物的Emax提高,但G蛋白信号通路的选择性仍然有限,虽然目前已经公开了一系列G蛋白偏向性MOR激动剂的专利,但仍需要开发新的具有更好的药效、选择性、药物代谢结果的MOR激动剂。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的需求,专利技术人重新设计并合成了一类MOR激动剂,该类化合物对G蛋白信号通路的选择性显著提高。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以及它们的立体异构体、互变异构体、对映体、非对映体、消旋体和可药用的盐
[0009][0010]其中,
[0011]Ar1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杂芳基;Ar1具体可为苯基、吡啶基、被取代的苯基、或被取代的吡啶基,其中所述苯基或所述吡啶基任选的被下列一个或多个取代基所取代:

C1‑3烷基、

C1‑3烷氧基或卤素;
[0012]A为

C1‑2亚烷基,或为被C1‑3烷基取代的

C1‑2亚烷基时,B为

NH

CH2‑
Ar2、

NH

C(O)

Ar2或

NR1R2,其中R1和R2连同它们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被T取代或未被取代的6

12元的杂芳基;
[0013]T为

OH、

C1‑3烷基、

C1‑3烷氧基、羟基取代的C1‑3烷基、卤素取代的C1‑3烷基、卤素取代的C1‑3烷氧基、卤素、氨基、单(C1‑3烷基)

氨基

、双(C1‑3烷基)

氨基

、腈基、苄基或苯基。
[0014]进一步的,当A为

C1‑2亚烷基,或为被甲基取代的

C1‑2亚烷基;
[0015]‑
NR1R2为
[0016]Ar2为被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苯基、被取代的或未取代的5

6元杂芳基,其中所述苯基或所述5

6元杂芳基任选的被下列一个或多个取代基所取代:

OH、

C1‑3烷基、

C1‑3烷氧基、羟基取代的C1‑3烷基、卤素取代的C1‑3烷基、卤素取代的C1‑3烷氧基、卤素、氨基、单(C1‑3烷基)

氨基

、双(C1‑3烷基)

氨基

、腈基、苄基或苯基;
[0017]其中Ar2可具体为被上述取代基取代的苯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啶基或吡唑基;
[0018]Ar2还可具体为
[0019]在特定的实施方案中,如上所述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为:
[0020](3

三氟甲氧基苄基)

[2

(9

(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胺;
[0021](2


‑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互变异构体、对映体、非对映体、消旋体及可药用的盐,其中,Ar1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杂芳基;A为

C1‑2亚烷基,或为被C1‑3烷基取代的

C1‑2亚烷基;B为

NH

CH2‑
Ar2、

NH

C(O)

Ar2或

NR1R2,其中R1和R2连同它们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被T取代或未被取代的6

12元的杂芳基,T为

H、

OH、

C1‑3烷基、

C1‑3烷氧基、羟基取代的C1‑3烷基、卤素取代的C1‑3烷基、卤素取代的C1‑3烷氧基、卤素、氨基、单(C1‑3烷基)

氨基

、双(C1‑3烷基)

氨基

、腈基、苄基或苯基;Ar2为被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苯基、被取代的或未取代的5

6元杂芳基,其中所述苯基或所述5

6元杂芳基任选的被下列一个或多个取代基所取代:

OH、卤素、腈基、

C1‑3烷基、

C1‑3烷氧基、羟基取代的C1‑3烷基、卤素取代的C1‑3烷基、卤素取代的C1‑3烷氧基、氨基、单(C1‑3烷基)

氨基

、双(C1‑3烷基)

氨基

、苄基或苯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互变异构体、对映体、非对映体、消旋体及可药用的盐,其中Ar1为苯基、吡啶基、被取代的苯基、或被取代的吡啶基,其中所述苯基或所述吡啶基任选的被下列一个或多个取代基所取代:

C1‑3烷基、

C1‑3烷氧基或卤素;T为

H、

OH、

C1‑3烷基、

C1‑3烷氧基、卤素取代的C1‑3烷基、或卤素取代的C1‑3烷氧基;Ar2为苯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啶基或吡唑基,其中所述的苯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啶基或吡唑基任选的被下列一个或多个取代基所取代:

OH、卤素、腈基、

C1‑3烷基、卤素取代的C1‑3烷基、

C1‑3烷氧基、卤素取代的C1‑3烷氧基、单(C1‑3烷基)

氨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互变异构体、对映体、非对映体、消旋体及可药用的盐,其中Ar1为吡啶基、或被取代的吡啶基,其中所述吡啶基任选的被下列一个或多个取代基所取代:

C1‑3烷基、氟或氯;A为

C1‑2亚烷基,或为被甲基取代的

C1‑2亚烷基;

NR1R2为其中T为

H、

OCH3、

CF3、或

OCF3;Ar2为苯基、噻吩基或吡唑基,其中所述的苯基、噻吩基或吡唑基任选的被下列一个或多个取代基所取代:

OH、卤素、腈基、

C1‑3烷基、

C1‑3烷氧基、

CF3、

OCF3、

OCHF2、

NHCH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互变异构体、对映体、非对映体、消旋体及可药用的盐,其中Ar1为
当A为

C1‑2亚烷基时,Ar2为为当A为被甲基取代的

C1‑2亚烷基时,Ar2为为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互变异构体、对映体、非对映体、消旋体及可药用的盐,所述化合物为:(3

三氟甲氧基苄基)

[2

(9

(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胺;(2


‑4‑
三氟甲氧基苄基)

[2

(9

(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胺;N

甲基
‑2‑
(((2

(9

(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氨基)甲基)苯胺;(3


‑2‑
甲基苄基)

[2

(9

(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胺;((3



噻吩
‑2‑
基)甲基)

[2

(9

(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胺;(4

三氟甲氧基苄基)

[2

(9

(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胺;(3,4

二甲基苄基)

[2

(9

(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胺;(2,4

二甲基苄基)

[2

(9

(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胺;
(2

三氟甲氧基苄基)

[2

(9

(3


‑5‑
氟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胺;(2

三氟甲氧基苄基)

[2

(9

(3

甲基
‑5‑
氟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胺;(4


‑2‑
三氟甲氧基苄基)

[2

(9

(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胺;(4

甲基
‑2‑
三氟甲氧基苄基)

[2

(9

(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胺;3

{[(2

(9

(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胺甲基}
‑2‑
三氟甲氧基苯甲腈;((3

三氟甲基噻吩
‑2‑
基)甲基)

[2

(9

(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胺;4

{[2

(9

(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胺]甲基}
‑3‑
三氟甲氧基苯酚;(2

二氟甲氧基苄基)

[2

(9

(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胺;(5


‑2‑
三氟甲氧基苄基)

[2

(9

(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胺;((3

二氟甲氧基噻吩
‑2‑
基)甲基)

[2

(9

(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胺;2

[2

(9

(吡啶
‑2‑
基)
‑6‑
氧杂螺[4.5]癸烷
‑9‑
基)乙基]
‑7‑
三氟甲基

1,,2,3,4

四氢异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忻张瑱李云飞张立明郭凤英蒋青云李东升张林丽宋锦乾刘磊刘强苏晶王艺瑾葛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