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流延装置及薄膜的两次流延制备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7560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C08J,更具体地,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两次流延装置及薄膜的两次流延制备方法。包括: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通过在第二模头落膜位置正下方支撑体处设置支撑辊筒,对支撑体施加面向流延模头方向的支撑力,使得带状支撑体与辊筒具有一定的贴合面积,该贴合面积处于流延落膜处,因带状支撑体与辊筒完全贴合,即可提供该处带状支撑体的位置稳定性的同时,在第二模头流延方向前后布置挡风装置,在第二流延咀流延方向所述挡风装置相对模头外侧布置吸风装置,发明专利技术人发现可避免落膜的横向差异性和不均匀性,使得最终形成的薄膜局部厚度的均一性,薄膜平整、剥离稳定,可用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两次流延装置及薄膜的两次流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C08J,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两次流延装置及薄膜的两次流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利用溶液流延法制作的纤维素薄膜具有优良的光学特性和表光特性,并且机械性能稳定,特备适合应用于偏光片用TAC膜制备,其中对于偏光片用纤维素膜对于整体厚度均匀性具有严格的差值要求,以保证显示特性。纤维素脂膜的制备方法如CN103950136A所示,一般包括流延、干燥、收卷过程,但在80

300微米厚度流延膜随带状支撑体运转干燥的过程中,由于接触空气膜面干燥速率大于支撑体接触膜面,使得流延膜干燥不均匀,造成卷曲大、膜面不平整、剥离不稳定的异常情况,影响生产稳定性和产品质量。
[0003]而在两次流延制膜工艺过程中,第二模头吐出溶液落膜至基层流延膜的过程是保证厚度均一性的关键因素。但在目前第二模头流延后,由第二模头后方送风口和回风口完成第二阶段干燥时,会造成第二模头处出现与流延方向相逆运行的气流,受模头等设备的干涉,形成第二模头落膜过程中周边乱流风场。造成落膜的横向差异性和不均匀性。从而形成与流延方向相对的正交横向纹、纵向纹路、斜向纹路等表观弊病。为此,通常对流延模头周边风场的控制方法只要为调整周边工艺风压,尽量实现无风场或零压风状态,在大工艺生产环境中较难实现;另外一种常规措施为在模头周边设置挡风板装置,因薄膜和支撑体为运转状态,挡风板无法达到完全阻风效果,同时造成挡板内部的风场乱流,加剧了落膜的不稳定性。
[0004]另外,对于第二次流延稳定性过程中,第二次流延处带状支撑体的位置稳定性亦是薄膜成型均一性的重要因素。如出现支撑体运行速度的波动,则造成吐出溶液在支撑体的局部堆积或拉伸,则形成局部厚度超标或厚度不足的异常情况。同时,如出现模头与支撑体的间距变化,因溶液粘度作用,致使薄膜在落膜过程中出现拉伸或堆积,最终造成薄膜的局部厚度的不均一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两次流延的形式。具体工艺过程为纤维素溶液由溶解混合设备制得,通过一次流延模头连续均匀流延至不锈钢材质镜面环带支撑体,随支撑体运转过程中,受平行循环风置换和加热,得到初步干燥后形成基层流延膜。基层膜干燥后的位置布置二次流延模头,纤维素溶液通过二次流延模头流延至下方支撑体流延膜上方,融合成为厚流延膜。双层流延膜随支撑体运转,并得到干燥成半干膜,通过剥离,并进一步拉伸干燥收卷,最终形成流延膜,可以有效解决落膜过程中支撑体抖动和工艺风场乱流的问题,产品的表面均一性和表面平整性较好。本专利技术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两次流延装置,包括:
[0006]环形带状支撑体;所述环形带状支撑体两侧内部分别设有第一转鼓和第二转鼓,
由第一转鼓和第二转鼓张紧并带动进行周期性转动。
[0007]第一模头,位于所述环形带状支撑体一侧上方;
[0008]第二模头,位于所述环形带状支撑体中部上方;
[0009]干燥组件,位于环形带状支撑体外围;本专利技术不对干燥组件做具体限定,一般由一个送风口和一个回风口组成一个干燥组件,本专利技术干燥组件的个数可由环形带状支撑体周长和干燥速度进行选择,不做具体限定;沿流延方向,所述干燥组件依次设有第一送风口、第一回风口;所述第一送风口、第一回风口位于第一模头和第二模头之间;
[0010]剥离辊;位于所述环形带状支撑体靠近第一模头的一侧。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沿流延方向,所述第二模头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优选为板状;
[0012]所述第一挡风板位于第二模头和第一挡风板之间;
[0013]所述第二挡风板远离第二模头一侧设有二次回风口。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二次回风口和第二模头中心间距在300

500mm,可列举的有,300mm、350mm、400mm、450mm、500mm,所述第一回风口42和第二模头27中心间距在300

500mm,可列举的有,300mm、350mm、400mm、450mm、500mm。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回风口和二次回风口可为集风罩等形式,其投影形状可以是矩形、圆形等,数量可为一个布置、两个并排布置等,整体投影形状中流延正交方向长度大于支撑体相同方向的宽度,也即所述第一回风口或二次回风口的宽度大于支撑体的宽度。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两次流延装置还包括流延保温箱体;
[0017]所述环形带状支撑体设在流延保温箱体内;所述第一模头、第二模头设在流延保温箱体内。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沿流延方向,所述第一回风口距离第一挡风板间距为0

100mm,所述二次回风口47距离第二挡风板间距为0

100mm。
[0019]所述第一回风口和/或二次回风口分别安装在流延保温箱体的上部,所述第一回风口和/或二次回风口的下端面不突出于箱体上部内壁平面。所述第一回风口和/或二次回风口的下端面为孔板,孔板设有若干个孔,孔的形状选自长条孔、圆孔、矩形孔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圆孔,所述孔板的孔面积占孔板整体面积的30

80%,优选为60

80%,可列举的有,30%、40%、50%、60%、70%、80%。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挡风板的厚度为50

150mm,优选的是75

125mm,第二挡风板的厚度为50

150mm,优选的是75

125mm,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与流延方向正交布置,沿流延方向,所述第一挡风板距离支撑体1

3mm,距离第二模头间距为支撑体运转速度的0.025

0.05倍,例如12m/min的运转车速,则该间距可维持在300

600mm,所述第二挡风板距离支撑体1

5mm,优选的是1

3mm,距离第二模头间距为支撑体运转速度的0.025

0.05倍,例如12m/min的运转车速,则该间距可维持在300

600mm;优选地所述二次回风口和第二模头中心间距在300

500mm,所述第一回风口和第二模头中心间距在300

500mm。所述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固定在流延保温箱体中,并与箱体密封连接。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装置还包括支撑辊;所述支撑辊位于第二模头落膜至环形带状支撑体的下方位置,所述支撑辊和环形带状支撑体接触,用于提供一
定的张紧力,如图3所示,所述带状支撑体受支撑辊撑起后,流延方向辊筒后带状支撑平面如图中B,所述环形带状支撑体与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次流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带状支撑体23;第一模头22,位于所述环形带状支撑体23一侧上方;第二模头27,位于所述环形带状支撑体23中部上方;干燥组件,位于环形带状支撑体23外围;沿流延方向,所述干燥组件依次设有第一送风口41、第一回风口42;所述第一送风口41、第一回风口42位于第一模头22和第二模头27之间;剥离辊;位于所述环形带状支撑体靠近第一模头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次流延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流延方向,所述第二模头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一挡风板位于第二模头和第一挡风板之间;所述第二挡风板远离第二模头一侧设有二次回风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次流延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流延方向,所述第一回风口距离第一挡风板间距为0

100mm,所述二次回风口47距离第二挡风板间距为0

100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次流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风口和/或二次回风口的下端面为孔板,所述孔板的孔面积占孔板整体面积的30

80%。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次流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板距离支撑体1

3mm,距离第二模头间距为支撑体运转速度的0.025

0.05倍,所述第二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
申请(专利权)人:乐凯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