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清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2014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清障装置。所述清障装置固定于车头的前端下部,包括主体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车头及所述主体相固定;所述主体为一长杆结构,其左右两侧沿车头垂直轴线还具有一夹角,且该夹角不为零度;所述主体包括缓冲部及清障部,所述清障部由碳纤维板构成,并包覆于所述缓冲部的外侧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其不但质量轻,不易形变;且在清理障碍物时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在实现清障的同时还可防止其自身磨损,并避免相应的安全隐患。并避免相应的安全隐患。并避免相应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清障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清障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动车、高铁、地铁及轻轨等各种轨道交通工具由于具有速度快、成本低、低碳等优点,而逐渐成为人们长途或短途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
[0003]对于各种轨道交通工具而言,由于其运输量大,且在单次运行时仅可在唯一固定的轨道上进行行驶,因此需要在运行前使用特定的清障工具对轨道进行清障,并在对应的轨道交通工具上设置清障结构。从而在运行前及运行时全面保证其运行安全。
[0004]对于设于轨道交通工具上的清障结构,其多为设于车头前部的清障横梁。但现有的清障横梁多为简单的金属横梁,其在使用时不但重量大,易于腐蚀变形。且由于其硬度大,因此当轨道交通工具高速运行时,其将与轨道上的障碍物间发生高速碰撞,不但易于造成横梁磨损,且易于使障碍物飞出而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清障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清障装置质量重、使用寿命低,且在清障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0006]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清障装置,固定于车头的前端下部,包括主体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车头及所述主体相固定;所述主体为一长杆结构,其左右两侧沿车头垂直轴线还具有一夹角,且该夹角不为零度;所述主体包括缓冲部及清障部,所述清障部由碳纤维板构成,并包覆于所述缓冲部的外侧壁上。
>[0008]进一步的,所述清障部包括加厚区与等厚区,所述加厚区设于等厚区的两侧,并与轨道相对应设置。
[0009]进一步的,所述加厚区的厚度为5毫米

7毫米,所述等厚区的厚度为3毫米

5毫米。
[0010]进一步的,当未包覆清障部时,所述缓冲部的实际宽度或实际长度均比理论长度或理论宽度大0.1毫米

0.3毫米;定义所述理论长度或理论宽度为结构设计时的计算量。
[0011]进一步的,包括第一粘合层,所述第一粘合层位于所述清障部与所述缓冲部之间,并同时与它们相贴合。
[0012]进一步的,所述清障部上设有凹槽,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则固定插设于所述凹槽内。
[0013]进一步的,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穿设于所述清障部内,并与所述连接件相固定。
[0014]进一步的,所述缓冲部为拼接结构。
[0015]进一步的,所述清障部包括若干层碳纤维织物层,所述每层碳纤维织物层的厚度为0.2毫米

0.3毫米。
[0016]进一步的,包括第二粘合层,所述第二粘合层设于相邻两层碳纤维织物层之间。
[0017]有益效果:
[0018]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清障装置。所述清障装置包括主体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于将主体固定于轨道交通工具的车头上,所述主体用于进行清障。
[0019]在所述主体的结构设置上,由于列车运行方向沿轨道延伸方向,为了使所述主体在接触到障碍物时可将其顺利推下轨道,设置其左右两侧沿车头垂直轴线具有一夹角。此时,主体施加给障碍物的推力方向将与列车运行方向间存在一夹角,从而保证了障碍物总是被推下轨道,而不是使其沿轨道移动。
[0020]且设置所述主体包括缓冲部、清障部;其中所述缓冲部包覆于清障部上。此时,所述清障部与障碍物直接接触。由于其由碳纤维板构成,从而使整个清障装置的不但质量更轻;且强度更大,与障碍物碰撞时不易发生形变。且由于所述清障部内还设有缓冲部,因此当遇到障碍物时,所述缓冲部可对两者的高速撞击过程进行缓冲,以减小障碍物飞出时的速度,防止其进入列车的驱动机构发生安全隐患;并减小对整个清障装置的磨损。
[0021]应当理解,前述构思以及在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额外构思的所有组合只要在这样的构思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都可以被视为本公开的技术主题的一部分。
[0022]结合附图从下面的描述中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本技术教导的前述和其他方面、实施例和特征。本技术的其他附加方面例如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和/或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中显见,或通过根据本技术教导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实践中得知。
附图说明
[0023]附图不意在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在各个图中示出的每个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组成部分可以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为了清晰起见,在每个图中,并非每个组成部分均被标记。现在,将通过例子并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实施例,其中:
[0024]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用于轨道交通的清障装置的示意图。
[0025]图中附图标记为:1为主体,2为连接件,3为紧固件;11为缓冲部,12为清障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0027]本技术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
的存在或添加。“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2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清障装置。在所述清障装置中主体的设置上,使其左右两侧间有一夹角,以使其总能将障碍物推下轨道。且设置所述主体包括清障部,及设于所述清障部内的缓冲部,以在遇到障碍物具有缓冲作用,防止障碍物在被快速撞击下引起的安全隐患,并防止其对清障装置造成磨损。同时设置所述清障部由碳纤维板构成以减小清障装置的整体重量,提高清障装置的整体强度以防止撞击时清障装置变形。
[0029]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公开的用于轨道交通的清障装置作进一步具体介绍。
[0030]如图1所示,所述清障装置固定于车头的前端下部,包括主体1及连接件2。所述连接件2用于将主体1固定于轨道交通工具的车头上,其两端分别与车头及所述主体1相固定。
[00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清障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于车头的前端下部,包括主体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车头及所述主体相固定;所述主体为一长杆结构,其左右两侧沿车头垂直轴线还具有一夹角,且该夹角不为零度;所述主体包括缓冲部及清障部,所述清障部由碳纤维板构成,并包覆于所述缓冲部的外侧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轨道交通的清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障部包括加厚区与等厚区,所述加厚区设于等厚区的两侧,并与轨道相对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轨道交通的清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厚区的厚度为5毫米

7毫米,所述等厚区的厚度为3毫米

5毫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轨道交通的清障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未包覆清障部时,所述缓冲部的实际宽度或实际长度均比理论长度或理论宽度大0.1毫米

0.3毫米;定义所述理论长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明军张鹏李颖华刘瑞东李广杰张金玉秦友山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聚隆复合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