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控制装置、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0485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16
该驱动控制装置及车辆在预先确定的模式选择条件成立的状态下,能够从使所述车辆(1)前进的前进模式(M1)选择使所述车辆(1)后退的后退模式(M2),所述后退模式(M2)包括后退动作(Mb)、赋予消隙转矩(T)的后退准备动作(Mp)、在维持所述消隙转矩(T)的赋予的状态下在与所述后退动作(Mb)之间进行切换的后退准备维持动作(Mw),在从所述前进模式(M1)转移成所述后退模式(M2)时,进行所述后退准备动作(Mp),在转移成所述后退动作(Mb)的状态下,在所述模式选择条件仍成立的情况下切换所述车辆(1)的后退与停止时,不经由所述前进模式(M1),在所述后退模式(M2)内切换所述后退动作(Mb)与所述后退准备维持动作(Mw)。退准备维持动作(Mw)。退准备维持动作(M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驱动控制装置、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驱动控制装置、车辆。
[0002]本申请基于在2020年3月25日向日本提出了申请的特愿2020

054198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介绍

[0003]以往,在车辆的驱动系统设置的齿轮彼此的啮合部以及各种可动部分,乘员有时会感觉到构件彼此接触(碰撞)的冲击。由于构件之间形成的间隙,在起步时、加速时、减速时等,在从构件彼此隔开间隙的状态起构件彼此相互啮合时产生该冲击。
[0004]与此相对,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通过电动马达对驱动轮的旋转轴进行驱动的电动车辆中,防止在起步时产生消隙(backlash reduction)冲击的结构。该结构在起步时在油门操作之前向电动马达赋予初始转矩,预先进行电动马达的驱动系统的消隙,由此防止在起步时产生消隙冲击。此外,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以下的情况下对电动马达进行驱动控制以进行驱动侧的消隙的结构。该情况是从通过电动马达的驱动力对驱动轮进行驱动的驱动状态成为通过驱动轮对电动马达进行驱动的被驱动状态的情况。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旋转轴高速旋转时中止所述消隙控制的情况。
[0005]在先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7478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的概要
[0009]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10]然而,根据车辆的不同,存在通过电动马达等驱动源能够后退(倒退)的结构。
[0011]但是,如果在前进与后退的切换时也需要消隙,进而在后退与停止的切换时也需要消隙,则无法进行顺畅的动作。
[0012]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通过原动机驱动的车辆中,能够抑制到起步为止的时滞,提高响应的驱动控制装置以及车辆。
[0013]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4]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涉及一种驱动控制装置(120),其是通过包括原动机(30)的动力单元(P)的驱动力来驱动驱动轮(4a、4b)旋转的车辆(1)的驱动控制装置(120),其特征在于,在预先确定的模式选择条件成立了的状态下,能够从使所述车辆(1)前进的前进模式(M1)选择使所述车辆(1)后退的后退模式(M2),所述后退模式(M2)包括:后退动作(Mb),通过所述动力单元(P)的驱动力使所述车辆(1)后退;后退准备动作(Mp),在使所述车辆(1)停止了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动力单元(P),将使所述车辆(1)向后方行进时的旋转方向的消隙转矩(T)赋予给所述驱动轮(4a、4b);以及后退准备维持动作(Mw),从转移成所述后退动作
(Mb)的状态起,在所述模式选择条件仍成立的情况下切换所述车辆(1)的后退与停止时,在维持所述消隙转矩(T)的赋予的状态下,在与所述后退动作(Mb)之间进行切换,在从所述前进模式(M1)转移成所述后退模式(M2)时,进行所述后退准备动作(Mp),在转移成所述后退动作(Mb)的状态下,在所述模式选择条件仍成立的情况下切换所述车辆(1)的后退与停止时,不经由所述前进模式(M1),在所述后退模式(M2)内切换所述后退动作(Mb)与所述后退准备维持动作(Mw)。
[0015]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以上述第一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转移成所述后退模式(M2)的状态下,在所述模式选择条件仍成立的情况下使所述车辆(1)停止时,维持进行了所述后退准备动作(Mp)的状态。
[0016]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案以上述第二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消隙转矩(T)而言,与所述原动机(30)的转速处于预先设定的第一速度范围(V1)时的第一转矩(T1)相比,所述转速处于设定在比所述第一速度范围(V1)靠高速侧的第二速度范围(V2)时的第二转矩(T2)的绝对值设定得小。
[0017]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案以上述第一至第三方案的任一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转移成所述后退模式(M2)的状态下,当所述模式选择条件不成立时,向所述前进模式(M1)转移。
[0018]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案以上述第四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进模式(M1)包括:前进动作(Mf),通过所述动力单元(P)的驱动力使所述车辆(1)前进;以及前进准备动作(Ma),在使所述车辆(1)停止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动力单元(P),将使所述车辆(1)向前方行进时的旋转方向的消隙转矩(T)赋予给所述驱动轮(4a、4b),在转移成所述后退模式(M2)的状态下,当所述模式选择条件不成立时,向所述前进准备动作(Ma)转移。
[0019]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案以上述第一至第五方案的任一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当在从所述后退模式(M2)转移成所述前进模式(M1)之后再次向所述后退模式(M2)转移时,重新进行所述后退准备动作(Mp)。
[0020]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案以上述第一至第六方案的任一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选择条件包括所述原动机(30)的转速为预先设定的停止判定值以下。
[0021]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方案以上述第一至第七方案的任一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控制装置(120)具备调整所述原动机(30)的转矩的油门(110),所述模式选择条件包括所述油门(110)的开度为全闭状态。
[0022]本专利技术的第九方案以上述第一至第八方案的任一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退准备动作(Mp)将所述消隙转矩(T)赋予预先确定的持续时间,所述持续时间根据所述原动机(30)的转速而变化。
[0023]本专利技术的第十方案以上述第九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原动机(30)的转速变高时,所述持续时间缩短。
[0024]本专利技术的第十一方案提供一种车辆(1),其特征在于,其具备上述第一至第十方案的任一方案记载的驱动控制装置(120)。
[0025]专利技术效果
[0026]根据上述第一方案,如果模式选择条件成立,则选择后退模式后的起步(后退)与停止的切换如以下那样进行。即,不经由前进模式,在后退模式内的后退动作与后退准备维
持动作之间进行。即,在选择了后退模式的状态下的停止时,不向前进模式转移,维持进行了消隙的状态。因此,在再起步时不用重新进行发动机的消隙动作(后退准备动作)。因此,在选择后退模式后的起步及停止时,能够抑制到再起步为止的时滞,能够提高后退模式的响应。
[0027]根据上述第二方案,在选择后退模式之后,在模式选择条件仍成立的停止时,维持进行了发动机的消隙动作(后退准备动作)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到再起步为止的时滞,并且在选择后退模式后的起步及停止时,能够可靠地抑制再起步时的冲击。
[0028]根据上述第三方案,在后退模式中,在原动机的转速处于高速侧的情况下、即车辆的后退速度高的情况下,将后退方向的消隙转矩的绝对值设定得小。由此,能够抑制在车辆的后退速度高的情况下因动力单元的驱动力而产生空走感。
[0029]根据上述第四方案,如果模式选择条件不成立,则直接恢复成前进模式,因此不需要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驱动控制装置(120),其是通过包括原动机(30)的动力单元(P)的驱动力来驱动驱动轮(4a、4b)旋转的车辆(1)的驱动控制装置(120),其特征在于,在预先确定的模式选择条件成立了的状态下,能够从使所述车辆(1)前进的前进模式(M1)选择使所述车辆(1)后退的后退模式(M2),所述后退模式(M2)包括:后退动作(Mb),通过所述动力单元(P)的驱动力使所述车辆(1)后退;后退准备动作(Mp),在使所述车辆(1)停止了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动力单元(P),将使所述车辆(1)向后方行进时的旋转方向的消隙转矩(T)赋予给所述驱动轮(4a、4b);以及后退准备维持动作(Mw),从转移成所述后退动作(Mb)的状态起,在所述模式选择条件仍成立的情况下切换所述车辆(1)的后退与停止时,在维持所述消隙转矩(T)的赋予的状态下,在与所述后退动作(Mb)之间进行切换,在从所述前进模式(M1)转移成所述后退模式(M2)时,进行所述后退准备动作(Mp),在转移成所述后退动作(Mb)的状态下,在所述模式选择条件仍成立的情况下切换所述车辆(1)的后退与停止时,不经由所述前进模式(M1),在所述后退模式(M2)内切换所述后退动作(Mb)与所述后退准备维持动作(Mw)。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控制装置(120),其特征在于,在转移成所述后退模式(M2)的状态下,在所述模式选择条件仍成立的情况下使所述车辆(1)停止时,维持进行了所述后退准备动作(Mp)的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控制装置(120),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消隙转矩(T)而言,与所述原动机(30)的转速处于预先设定的第一速度范围(V1)时的第一转矩(T1)相比,所述转速处于设定在比所述第一速度范围(V1)靠高速侧的第二速度范围(V2)时的第二转矩(T2)的绝对值设定得小。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口敬文木村吏西头和希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