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46518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0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通过线簧(93)对轴承(8)向相对于齿轮啮合方向(M方向)倾斜的方向(N方向)施力。由此,通过作用于上述倾斜的方向(N方向)的作用力(F)中的、齿轮啮合方向(M方向)的分力(F1),抑制蜗杆齿轮的齿轮啮合方向的松动。进而,通过作用于上述作用力(F)中的、与齿轮啮合方向正交的方向(W方向)的分力(F2),抑制蜗杆齿轮的齿轮啮合正交方向(W方向)的松动。动。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转向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作为现有的转向装置,已知有例如以下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转向装置。
[0003]即,该转向装置构成为,经由由蜗杆轴和蜗轮构成的减速机构,将电动马达的旋转力作为转向辅助力向转向轴传递。而且,在该转向装置中,通过利用弹簧部件向蜗轮侧对支承蜗杆轴的前端部的轴承施力,能够调整蜗杆轴与蜗轮的啮合。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

22225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8]但是,在上述现有的转向装置中,特别是在蜗杆轴和蜗轮的扭转角不是直角的情况下,在蜗杆轴的正转状态和反转状态下,在蜗杆中产生的反作用力的作用方向不同。因此,在上述蜗杆轴的正转状态和反转状态切换时,在蜗杆轴和蜗轮之间产生松动,有可能导致由该松动引起的异常声音的产生。
[0009]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现有的转向装置的技术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蜗杆轴与蜗轮之间的松动的转向装置。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1]本专利技术作为其一个方式,构成为通过施力部件对保持于调心部件的轴承向相对于蜗轮与蜗杆轴啮合的齿轮啮合方向倾斜的方向施力。
[0012]专利技术效果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蜗杆轴与蜗轮之间的松动。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0015]图2是将图1的A部放大显示的放大图。
[0016]图3是沿着图2的B

B线切断的剖视图。
[0017]图4是图3所示的调心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0018]图5是从保持部件侧观察图3所示的调心部件的立体图。
[0019]图6是从盖部件侧观察图3所示的调心部件的立体图。
[0020]图7是图3所示的调心部件的侧视图。
[0021]图8是沿着轴向切断图7所示的调心部件的剖视图。
[0022]图9是沿着图7的C

C线切断的剖视图。
[0023]图10是沿着图7的D

D线切断的剖视图。
[0024]图11是图4所示的套环部件的俯视图。
[0025]图12示出将套环部件和轴承一体化而成的套环部件组装体,(a)是套环部件组装体的俯视图,(b)是套环部件组装体的仰视图。
[0026]图13是沿着图12的E

E线切断的剖视图。
[0027]图14是从图13的F方向观察的向视图。
[0028]图15是图4所示的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0029]图16是将图7所示的调心部件的盖部件拆卸后从G方向观察的向视图。
[0030]图17是沿着图16的H

H线切断的剖视图。
[0031]图18是沿着图3的I

I线切断的剖视图。
[0032]图19是图4所示的盖部件的俯视图。
[0033]图20是沿着图19的J

J线切断的剖视图。
[0034]图21是从图20的K方向观察的向视图。
[0035]图22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
[0036]图23是说明调心部件的作用效果的图,是相当于图9的调心部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说明与现有技术同样地将该转向装置适用于汽车的实施方式。
[0038](转向装置的说明)
[0039]图1~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图1示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示出将图1的A部放大表示的图1的局部放大图,另外,图3是沿着图2的B

B线切断的相当于剖视图的图,省略蜗杆齿轮以及密封部件95,示出在调心部件保持部122内的调心部件90的安装固定状态。
[0040]图1所示的转向装置是所谓的双小齿轮型的转向装置,其经由第一小齿轮G1输入转向力,经由第二小齿轮G2输入辅助所述转向力的转向辅助力。具体而言,该转向装置具有将输入到未图示的方向盘的转向力传递到未图示的转向轮而进行转向的转向机构部SF、和对该转向机构部SF(后述的齿条轴3)赋予与转向力对应的转向辅助力的转向辅助机构部AF。需要说明的是,该转向装置经由附设于收容转向机构部SF的转向机构壳体11的外侧部的衬套BM,支承固定于未图示的车体。
[0041]转向机构部SF具有:转向机构壳体11,其一体地形成有转向轴收容部111和齿条轴收容部112;转向轴2,其能够旋转地收容在转向轴收容部111内;齿条轴3,其能够在轴线X方向上移动地收容在齿条轴收容部112内。另外,在转向轴收容部111设置有检测输入到转向轴2的转向扭矩的公知的扭矩传感器TS。
[0042]转向轴2沿着轴线Y的方向相对于齿条轴3斜行地设置,轴线Y方向的第一端部(图1中的上侧的端部)与上述方向盘联接,伴随该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另外,在转向轴2的轴线Y方向上的与上述第一端部相反的第二端部(图1中的下侧的端部)的外周侧,设置有第一小齿轮齿20。
[0043]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轴2作为一体的转向轴,例示了将上述方向盘和齿条
轴3直接连接的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轴并不限定于该方式。换言之,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轴除了是将上述转向盘和齿条轴3直接连接的转向轴之外,还包括适用于例如构成为可分离、构成为可经由离合器等传递以及切断上述转向盘的旋转的、所谓的分线式的转向装置的转向轴。
[0044]齿条轴3沿着轴线X的方向大致水平地配置,分别在轴线X方向的规定的范围内具有与转向轴2的第一小齿轮齿20啮合的第一齿条齿31和与后述的传递轴7的第二小齿轮齿70啮合的第二齿条齿32,伴随着转向轴2以及传递轴7的旋转而沿着轴线X方向移动。另外,该齿条轴3的轴线X方向的两端部经由拉杆(未图示)与分别与左右的转向轮(未图示)连接的转向节臂(未图示)联接,伴随着齿条轴3的轴线X方向的移动,上述转向节臂被推拉,由此上述转向轮的朝向被变更。需要说明的是,由第一小齿轮齿20和第一齿条齿31构成上述第一小齿轮G1。同样地,由第二小齿轮齿70和第二齿条齿32构成上述第二小齿轮G2。
[0045]转向辅助机构部AF具有供生成转向辅助力的电动马达4、对电动马达4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单元5、对电动马达4的旋转力进行减速并向转向机构部SF(齿条轴3)传递的减速机构部RG。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减速机构部RG与齿条轴3连接、并对该齿条轴3赋予操舵辅助力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该方式。换言之,本专利技术除了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减速机构部RG经由传递轴7与齿条轴3连接的上述双小齿轮型以外,还能够应用于例如减速机构部RG与转向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转向轴,其根据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蜗轮,其与所述转向轴联接;蜗杆轴,其与所述蜗轮啮合;电动马达,其对所述蜗杆轴赋予旋转力,所述电动马达包括马达轴,所述马达轴在所述蜗杆轴的一对端部即第一蜗杆端部和第二蜗杆端部中的所述第一蜗杆端部与所述蜗杆轴相连;齿轮箱,其具备蜗杆齿轮收容部和调心部件保持部,所述蜗杆齿轮收容部能够收容所述蜗轮和所述蜗杆轴,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形成为包围所述第二蜗杆端部;轴承,其轴支承所述第二蜗杆端部;调心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调心部件保持部,所述调心部件具备保持部件和设置在所述保持部件的套环部件,所述套环部件在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轴啮合的方向即齿轮啮合方向上,以所述轴承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部件相对移动的方式保持所述轴承;施力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调心部件,在相对于所述齿轮啮合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对所述轴承施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具有由相互对置的一对面即保持件第一滑动面和保持件第二滑动面构成的保持件滑动面,所述套环部件设置在所述保持件第一滑动面和所述保持件第二滑动面之间,保持所述轴承,具有由与所述保持件第一滑动面滑动的套环第一滑动面和与所述保持件第二滑动面滑动的套环第二滑动面构成的套环滑动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部件具备套环部件主体部和开口部,所述套环部件主体部形成为包围除成为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轴承的外周的一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圆弧形状,并能够将所述轴承保持在内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部件主体部形成为,在与所述轴承的外周面的接点处,朝向所述轴承的中心发挥作用力。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部件具有润滑槽,所述润滑槽设置在所述套环部件在所述蜗杆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端面。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部件是圆弧形状的弹簧部件,所述套环部件具有卷挂所述弹簧部件的弹簧部件卷挂部和比所述弹簧部件卷挂部更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起翔木本进吉田治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