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自行车前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2493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给出了一种电动自行车前叉结构,包括立管、转动连板、液压阻尼减震器,立管的下部固定套置在转动连板中部设置的一贯通孔内,两个液压阻尼减震器的减震管的上部分别套置固定在转动连板两端设置的插接孔内,两个插接孔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为L,120mm≤L≤130mm,减震管的外径为25mm。该前叉具备较好的减震性能,且结构横向尺寸小、重量轻,利于实现电动自行车行驶过程中的灵活转向操控。电动自行车行驶过程中的灵活转向操控。电动自行车行驶过程中的灵活转向操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自行车前叉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自行车
,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前叉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现有的电动自行车均是通过前叉实现前轮方向控制的,在需要转向时,驾驶员依据需求转动车把,车把的转动带动前叉转动,继而最终实现前轮的转动。但现有的电动自行车的前叉均一般是单纯采用弹簧作为减震介质,其行驶过程中避震效果并不好;市面上也有一些电动自行车的前叉是采用液压阻尼减震器实现避震,其在行驶过程中避震效果好,但目前应用在电动自行车上的带有液压阻尼减震器的前叉,其体积较大且重量较重,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转向不灵活,尤其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不容易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自行车前叉结构,该前叉具备较好的减震性能,且结构横向尺寸小、重量轻,利于实现电动自行车行驶过程中的灵活转向操控。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自行车前叉结构,包括立管、转动连板、液压阻尼减震器,所述立管的下部固定套置在所述转动连板中部设置的一贯通孔内,两个所述液压阻尼减震器的减震管的上部分别套置固定在所述转动连板两端设置的插接孔内,两个所述插接孔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为L,120mm≤L≤130mm,所述减震管的外径为25mm。
[0005]优选地,在所述转动连板的前部一侧设置一线束约束环。
[0006]进一步地,在每一个所述插接孔的前侧壁上均设置一螺纹孔。
[0007]进一步地,在所述转动连板的下部设置有两个位于所述贯通孔两侧的减重凹槽。
[0008]进一步地,在所述贯通孔的两侧分别设置一转向限位柱。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加工制造便利;转动连板的两个插接孔之间的距离控制在120

130mm之间,从而在保证可适配现有电动自行车行驶前轮的条件下完成了尺寸优化,继而实现了转动连板的减重;液压阻尼减震器的减震管的外径由以前的27mm优化到25mm,从而也实现了尺寸优化,减震管的外径减小,从而使得与其配合的相关部件的尺寸也较小,从而实现了液压阻尼减震器的整体减重;液压阻尼避震器和转动连板均实现减重,继而必然实现了前叉的减重;前叉重量减轻继而可使得转向操作便利且灵活。
附图说明
[00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部分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1]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0013]图3为转动连板的结构侧视图;
[0014]图中:1立管、2转动连板、21贯通孔、22插接孔、23线束约束环、24减重槽、25螺纹孔、26转向限位柱、3液压阻尼减震器、31减震管、32挡泥板支架、33反光板、101压紧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1

3,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变形,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1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动自行车前叉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立管1、转动连板2、液压阻尼减震器3,液压阻尼减震器3为本领域已知技术产品,故在此对于液压阻尼减震器3的详细结构组成及减震工作原理不再做详细说明,所述立管1的下部固定套置在所述转动连板2中部设置的一贯通孔21内,在实际应用中,立管1可采用Q235材质钢管加工制造而成,转动连板2采用铸造方式加工而成,为进一步实现转动连板2的减重优化,在此,在保证转动连板2结构强度的条件下,在转动连板2的下部设置有两个位于所述贯通孔21两侧的减重凹槽24;实际应用中,立管1的下部采用焊接方式实现与转动连板2的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液压阻尼减震器3的减震管31的上部分别套置固定在所述转动连板2两端设置的插接孔22内,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插接孔22的弧形侧壁的一端与转动连板2是处于分离状态,当减震管31的上端插入到插接孔22内后,可利用两个螺栓101实现弧形侧壁与转动连板2分离的一端紧固连接,当螺栓101将弧形侧壁的活动端压紧后,则实现减震管31在转动连板2上的稳定固定。两个所述插接孔21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为L,120mm≤L≤130mm,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优选地,可将L的值设定为125mm,L的值在120

130mm之间,相对于现有的转动连板上的两个插接孔之间的距离数值要小,从而实现了转动连板2的结构尺寸优化,继而实现了转动连板的减重;所述减震管的外径为25mm,将减震管的外径设置为25mm,则相比较于现有的外径为27mm的减震管,实现了尺寸优化;减震管31的外径减小,从而使得与其配合的相关部件的尺寸也较小,从而实现了液压阻尼减震器3的整体减重;液压阻尼避震器3和转动连板2均实现减重,继而必然实现了前叉的减重;前叉重量减轻继而可使得转向操作便利且灵活。
[0017]为便于实现前轮刹车先的走向控制,在此,在所述转动连板2的前部一侧设置一线束约束环23,实际应用中,刹车线套置在线束约束环23内,进一步地,为便于实现车篮支架的安装固定,在此,在每一个所述插接孔21的前侧壁上均设置一螺纹孔25,车篮支架上的螺栓在对应的螺纹孔25拧紧,实现车篮支架与转动连板2的稳定连接;进一步地,为便于实现前叉的转动限位,在此,在贯通孔21的两侧分别设置一转向限位柱26。
[0018]本技术中,“前”、“后”均是为了方便描述位置关系而采用的相对位置,因此不能作为绝对位置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限制。
[0019]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0020]以上所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作了详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
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自行车前叉结构,包括立管、转动连板、液压阻尼减震器,所述立管的下部固定套置在所述转动连板中部设置的一贯通孔内,两个所述液压阻尼减震器的减震管的上部分别套置固定在所述转动连板两端设置的插接孔内,其特征是,两个所述插接孔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为L,120mm≤L≤130mm,所述减震管的外径为25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自行车前叉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龙王忠财王飞高勤超
申请(专利权)人:绿源电动车山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