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520551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纳米材料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由内到外,依次包括表面疏水改性的纳米颗粒和润滑涂层,润滑涂层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与表面疏水改性的纳米颗粒连接,润滑涂层为硅油和/或生物可降解基础油,纳米颗粒的表面由于进行了疏水改性,润滑剂能够稳定地存在于纳米颗粒表面,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能够抗吞噬和抗蛋白质黏附,能够作为载体负载药物制得纳米载药颗粒,以减缓或抑制吞噬系统对纳米载药颗粒地主动清除,实现药物的高效利用,以克服其临床转化应用的挑战。化应用的挑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纳米材料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生物纳米材料包括纳米电极、纳米纤维素、纳米孔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等)和纳米机器人等,已被开发用于人类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随着生物纳米材料的工程化(具有量身定制的理化性质),目前已经利用生物纳米材料开发出很多有效及安全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这使得生物纳米材料在生物/临床医学等领域应用成为可能。特别是典型的生物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被认为是治疗人类疾病(如癌症)最有前途的工具之一,在纳米载药颗粒等应用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尽管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生物纳米材料在纳米医学临床应用中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具体来说,大多数纳米载药颗粒尚未通过II期临床试验。这主要是由于吞噬作用的阻碍,吞噬作用作为人体固有免疫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巨噬细胞和其他抗原呈递细胞在外界物质进入后会将其吞噬,形成生物屏障。同样地,一旦纳米载药颗粒进入生物流体后,其在复杂的体液环境中会受到生物屏障(例如单核吞噬系统)的干扰,极大地降低了纳米载药颗粒将药物送至病患组织的递送效率。另一方面,由于生物屏障的作用,药物(>95%)集中分布在具有大量巨噬细胞聚集的器官(如肝脏和脾脏)中,这可能对正常组织或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因此,要实现纳米颗粒的临床转化,必须开发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减少吞噬系统对纳米载药颗粒的吞噬,从而延长纳米载药颗粒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提高药物递送效率。
[0003]目前设计防吞噬纳米颗粒的方法主要有:生物膜涂覆法和聚合物接枝改性法。生物膜涂覆法即赋予纳米颗粒生物学特性以改变其生物学命运,从而延长血液循环时间,典型生物膜涂覆实例包括红细胞膜包覆、白细胞膜修饰、癌细胞膜包裹纳米载药颗粒、基于血小板开发的多功能仿生药物递送系统,由于其表面具有免疫抑制特性,均能有效抵抗吞噬系统的摄取,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但是使用各种细胞膜等生物材料作为“伪装材料”时,还需要保持这些生物材料的高活性,然而,在临床应用中,因这些生物材料的活性难以保证,容易引起功能失效。而对于聚合物接枝改性法,包括采用聚乙二醇(PEG)、聚甘油、亚砜聚合物等实现纳米颗粒的“隐形”行为,通过抑制蛋白质黏附来降低吞噬细胞的摄取,但由于分子的氧化或降解,仅依靠共价接枝很难持久地抵抗蛋白质的非特异性黏附,容易因分子不稳定而导致抗吞噬性能丧失,尽管降低了其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但其无法完全屏蔽蛋白质黏附,甚至可能会诱导免疫反应,如加速血液清除和假性过敏反应等。由此可见,如何高效地保证纳米载药颗粒实现长期稳定的抵抗蛋白质黏附或抗吞噬,实现药物的高效利用,仍是当代纳米载药颗粒实现临床医学应用的卡脖子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
种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能够抵抗生物物质的黏附以及抵抗吞噬系统的吞噬,可以用作载体制备纳米载药颗粒,实现药物的高效利用。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
[0006]具体地,一种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由内到外,依次包括表面疏水改性的纳米颗粒和润滑涂层,所述润滑涂层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与所述表面疏水改性的纳米颗粒连接,所述润滑涂层为硅油和/或生物可降解基础油。
[0007]本专利技术采用润滑涂层覆盖在表面疏水改性的纳米颗粒表面,润滑涂层与表面疏水改性的纳米颗粒之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连接而稳定存在,经过以上处理后的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不仅能够有效抵抗生物物质(如蛋白质、细胞)的黏附,还可高效抑制巨噬细胞、肿瘤细胞的摄取,而且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润滑涂层与大部分药物混溶,安全无毒,有利于在活体中应用,可以进一步将本专利技术的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用作药物载体,用于负载药物,制得载药纳米颗粒,有利于药物的加载与释放,实现药物的高效利用。
[0008]优选地,所述生物可降解基础油为甜杏仁油(Prunus dulcus,2,4

二烯丙胺基
‑6‑
(4

(二(
‑4‑
氟苯基)甲基)哌嗪基)

1,3,5

三嗪二甲磺酸盐)和/或棕榈油。
[0009]更优选地,所述生物可降解基础油为甜杏仁油。
[0010]优选地,所述纳米颗粒为介孔二氧化硅、介孔氧化铁、介孔二氧化钛、脂质体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1]优选地,所述介孔二氧化硅、介孔氧化铁或介孔二氧化钛的平均粒径为150

250nm。本专利技术通过降低粒子间的接触面积以减小其吸引力,提高粒子的分散性。
[0012]更优选地,所述介孔二氧化硅、介孔氧化铁或介孔二氧化钛的平均粒径为150

200nm。
[0013]优选地,所述疏水类的有机硅为聚硅氧烷和/或癸基三甲氧基硅烷。
[0014]优选地,所述聚硅氧烷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0015]优选地,所述纳米颗粒为脂质体,所述润滑涂层为甜杏仁油。脂质体和甜杏仁油均可生物降解,具有生物相容性,极大地提高了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及临床转化应用范围。
[0016]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0017]本专利技术保护上述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8]先将纳米颗粒进行表面疏水改性,制得表面疏水改性的纳米颗粒,然后将表面疏水改性的纳米颗粒和润滑剂混合,制得所述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
[0019]优选地,所述表面疏水改性为通过一步液相共价接枝热平衡反应将纳米颗粒进行表面疏水改性。
[0020]优选地,所述介孔二氧化硅、介孔氧化铁、介孔二氧化钛进行表面疏水改性的反应温度为90

120℃。
[0021]优选地,所述脂质体进行表面疏水改性的反应温度为20

30℃。
[0022]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的应用。
[0023]本专利技术保护上述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在制备抗黏附或抗吞噬的纳米载药颗粒中的应用。
[0024]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纳米载药颗粒。
[0025]本专利技术保护一种纳米载药颗粒,包括上述的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
[0026]优选地,所述纳米载药颗粒还包括阿霉素。
[002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8](1)本专利技术的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由内到外,依次包括表面疏水改性的纳米颗粒和润滑涂层,纳米颗粒的表面由于进行了疏水改性,因此润滑涂层能够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与表面疏水改性的纳米颗粒连接,润滑涂层稳定地存在于改性后的纳米颗粒表面,润滑涂层与待排斥的液体(例如含有蛋白质、细胞的液体)不混溶,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润滑涂层改性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由内到外,依次包括表面疏水改性的纳米颗粒和润滑涂层,所述润滑涂层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与所述表面疏水改性的纳米颗粒连接,所述润滑涂层为硅油和/或生物可降解基础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可降解基础油为甜杏仁油和/或棕榈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颗粒为介孔二氧化硅、介孔氧化铁、介孔二氧化钛、脂质体中的一种或几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介孔二氧化硅、介孔氧化铁或介孔二氧化钛的平均粒径为150

250n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涂层改性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疏水改性的纳米颗粒为采用疏水类的有机硅进行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成端谢曦王骥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