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5493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即使在弯曲部作用有来自减震器的输入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欲要使弯曲部展开的力。车身前部构造包括:第1加强部件(22),其在减震器外壳(16)与轮罩(18)之间设有弯曲部(20),并沿着该弯曲部(20)的车辆前方的轮罩(18)架设于前侧车架(12)与上构件(14)之间;以及减震器基座(24),其固定于减震器外壳(16)的上端,车身前部构造配置有第2加强部件(26),该第2加强部件(26)以跨过该弯曲部(20)的方式将减震器基座(24)与第1加强部件(22)连结。第1加强部件(22)连结。第1加强部件(22)连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构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例如汽车等的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0002]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架设于前侧车架与上构件之间的前部加强部件。
[0003]该前部加强部件为了支承来自减震器的输入载荷而配置于前减震器外壳与轮罩之间的弯曲部。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

2159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8]然而,就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身前部构造而言,存在来自减震器的输入载荷作用于弯曲部、产生欲要使弯曲部展开的力的可能。
[0009]本专利技术是鉴于前述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弯曲部作用有来自减震器的输入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欲要使弯曲部展开的力的车身前部构造。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减震器外壳及轮罩,其架设于前侧车架与上构件之间;第1加强部件,其在所述减震器外壳与所述轮罩之间设有弯曲部,并沿着所述弯曲部的车辆前方的所述轮罩架设于所述前侧车架与所述上构件之间;以及减震器基座,其固定于所述减震器外壳的上端,所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配置有第2加强部件,该第2加强部件以跨过所述弯曲部的方式将所述减震器基座与所述第1加强部件连结。
[0012]专利技术效果
[0013]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获得即使在弯曲部作用有来自减震器的输入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欲要使弯曲部展开的力的车身前部构造。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应用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的车身前部(左侧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0015]图2是从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车宽方向外侧观察的侧视图。
[0016]图3是图1所示的减震器基座的放大立体图。
[0017]图4是沿着图1的IV

IV线的端面图。
[0018]图5是示出车身前部的左右一对构成的立体图。
[0019]图6是示出第1接合部件及第2接合部件的剖切立体图。
[0020]图7是图6所示的第1接合部件及第2接合部件的俯视图。
[0021]图8是示出SOT载荷以V字状分散传递的状态的侧视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0 车身前部
[0024]12 前侧车架
[0025]14 上构件
[0026]16 减震器外壳
[0027]18 轮罩
[0028]20 弯曲部
[0029]22 第1加强部件
[0030]24 减震器基座
[0031]26 第2加强部件
[0032]27a 上侧固定部(固定部)
[0033]28 内侧角部
[0034]30 固定凸缘
[0035]32 帽形截面部
[0036]34 零部件安装部
[0037]36 空间部
[0038]38 加强筋部
[0039]40 棱线
[0040]42 (第1加强部件的)帽形截面部
[0041]44 最顶部
[0042]46 下构件结合部
[0043]47 下构件
[0044]50 第1接合部件
[0045]52 第2接合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6]接下来,参照适当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表示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下”表示车辆上下方向(铅直上下方向。
[0047]如图1所示,应用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的车身前部10包含:左右一对前侧车架12,其在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左右一对上构件14,其配置于各前侧车架12的车宽方向外侧,并在上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示出车身前部10的左侧部分而省略车身前部10的右侧部分的图示。
[0048]此外,车身前部10构成为,包括:减震器外壳16及轮罩18,其架设于前侧车架12与上构件14之间;弯曲部20,其设置于减震器外壳16与轮罩18之间;第1加强部件22,其沿着设置于该弯曲部20的车辆前方的轮罩18架设于前侧车架12与上构件14之间;以及减震器基座24,其固定于减震器外壳16的上端。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附图标记25表示分隔动力设备
室和驾驶室的仪表板。
[0049]弯曲部20设置于减震器外壳16与轮罩18之间,由朝向车辆下方的凹部构成。该凹部沿着车宽方向设置于减震器外壳16的接近上构件14的前侧部分与轮罩18的上侧部分的边界部分(参照图1)。
[0050]在跨过弯曲部20的减震器基座24与第1加强部件22之间配置有将该减震器基座24与第1加强部件22连结的第2加强部件26。该第2加强部件26由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以大致

字状(大致L字状)弯曲的大致

字加强部件构成(参照图4)。
[0051]如图1所示,第2加强部件26设置为,以减震器基座24的车辆前方的内侧角部28(参照图3)为起点,在沿着减震器外壳16的未图示的棱线下垂并在弯曲部20的终端附近部位朝向车辆前方弯曲后,以第1加强部件22的中间部处为终点。换言之,第2加强部件26的上端具有与减震器基座24的车辆前方的内侧角部28的附近部位的减震器外壳16接合的上侧固定部27a,并且,其下端具有以与第1加强部件22的中间部交叉的方式接合的下侧固定部27b(参照图4)。
[0052]另外,第2加强部件26在沿着轴线方向的两侧的外周缘设有固定凸缘30,并且,具有轴线垂直方向的截面由帽形截面形成的帽形截面部32。该固定凸缘30与减震器外壳16接合而外周缘闭合的帽形截面部32覆盖减震器外壳16的外表面。
[0053]此外,在第2加强部件26的沿着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设有零部件安装部34。该零部件安装部34由以大致矩形状配置的4个小孔构成,并设置于帽形截面部32。
[0054]如图4所示,此外,第2加强部件26具有由帽形截面部32的内表面与减震器外壳16的外表面之间构成的空间部36。该空间部36的下端侧构成为包含从减震器外壳16向下方下垂而成的弯曲部20(参照图4)。
[0055]如图3所示,减震器基座24俯视观察呈半长圆状,具有扇形状鼓出部以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加强筋部38。需要说明的是,在邻接的加强筋部之间设有扇形状的凹部39。在多个加强筋部38中,至少一个加强筋部38朝向内侧角部28延伸。设置于呈扇形状的加强筋部38的一侧的棱线40与固定于减震器外壳16的第2加强部件26的上侧固定部(固定部)27a配置在直线上。
[0056]需要说明的是,上侧固定部27a使第2加强部件26的上端部26a、减震器外壳16的上端部16a及减震器基座24的凸缘24a这三者一体地接合(参照图4)。另外,下侧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具有:减震器外壳及轮罩,其架设于前侧车架与上构件之间;第1加强部件,其在所述减震器外壳与所述轮罩之间设有弯曲部,并沿着所述弯曲部的车辆前方的所述轮罩架设于所述前侧车架与所述上构件之间;以及减震器基座,其固定于所述减震器外壳的上端,所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配置有第2加强部件,该第2加强部件以跨过所述弯曲部的方式将所述减震器基座与所述第1加强部件连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加强部件以所述减震器基座的车辆前方的内侧角部为起点,在沿着所述减震器外壳的棱线下垂并在所述弯曲部的终端附近部位向车辆前方弯曲后,以所述第1加强部件处为终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加强部件具有在沿着轴线方向的两侧的外周缘设有固定凸缘的由帽形截面形成的帽形截面部,使所述外周缘闭合的所述帽形截面部覆盖所述减震器外壳的外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加强部件设有零部件安装部。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基座具有扇形状以放射状延伸的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近藤武宏南部雅贵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