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5480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容易获得希望的变形状况且能量吸收性能良好的车身前部构造。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前侧车架(3),其从车辆(1)的车室(2)的前部下侧向前方延伸设置有左右一对;上构件(5),其从配置在车室(2)的前部的前柱(4)向前方延伸设置;和下构件(6),其从上构件(5)的前部(5a)向下方延伸设置且配置于前侧车架(3)的前端(3a)的车宽方向外侧。另外,前侧车架(3)以及下构件(6)的各前端(3a)、(6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齐配置。并且,下构件(6)将后端(6b)与上构件(5)的前部(5a)结合。由此,下构件(6)当车辆的前面碰撞时能够以上构件(5)为支点旋转变形。形。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构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在其水平的上构件的前端一体构成有向前方及/或下方倾斜或弯曲的下构件(例如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构造中,因来自前方的荷载输入而在从下构件至上构件的范围内,一边折曲一边吸收冲击能量。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6559897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但是,在这样的以往车身前部构造中,一体构成的上构件和下构件自身的强度和刚性设定得高。因此,担心位于上构件后方的车室会以荷载所输入的下构件前端为支点在向上方抬起的方向上变形。因此,担心无法获得希望的变形状况,具有进一步改良的空间。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能够容易获得希望的变形状况且提高能量吸收性能的车身前部构造。
[0008]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前侧车架,其从车室前部下侧向前方延伸设置有左右一对;上构件,其从配置在所述车室的前部的前柱向前方延伸设置;和下构件,其从所述上构件的前部向下方延伸设置且配置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的车宽方向外侧,所述前侧车架以及所述下构件的各前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齐配置,所述下构件以当车辆的前面碰撞时能够以所述上构件为支点旋转变形的方式与所述上构件的前部结合。
[0009]专利技术效果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能够容易获得希望的变形状况且提高能量吸收性能的车身前部构造。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整体构成的侧视图。
[0012]图2是说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左侧的上构件前端的构成的立体图。
[0013]图3是在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在左侧的上构件前端省略描绘外侧部件的立体图。
[0014]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身前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0015]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上构件前端的隔板所配置的部分的立体图。
[0016]图6是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中的前侧车架与下构件的接合部分的俯视图。
[0017]图7是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中的前侧车架与下构件的接合部分的后视图。
[0018]图8是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中的前侧车架与下构件的接合部分的仰视图。
[0019]图9是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中从斜后方观察前侧车架与下构件的接合部分的立体图。
[0020]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中的前侧车架和下构件所接合的保险杠连接板后表面的纵剖视图。
[0021]图11是说明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在上构件前端未设有隔板的构成的立体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2车室
[0024]3前侧车架
[0025]4前柱
[0026]5上构件
[0027]5a前部
[0028]6下构件
[0029]6a前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适当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对同一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当说明方向时,只要没有特别表示,则基本上基于从驾驶员看到的前后、左右或者上下来说明。另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同义。
[0031]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在车辆1的车室2的前方形成有动力室E。在动力室E收容有未图示的发动机、电机等动力源。动力室E的周围由作为车身强度部件的左右的前侧车架3、上构件5、下构件6及主要构成壁面的车身面板部件等包围
[0032]从车室2的前侧下部,朝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3。此外,左右的前侧车架3、3形成为几乎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左侧的前侧车架3,省略说明右侧的前侧车架3。
[0033]另外,在车室2的前部配设有前柱4。从前柱4的基端部的附近,朝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有左右一对的上构件5。
[0034]上构件5与前侧车架3在上下方向上隔开固定间隔而平行设置。
[0035]从上构件5的前部5a向下方延伸设置有下构件6。下构件6的后端6b能够以上构件5为支点旋转变形地接合。并且,下构件6朝向前下方以前方降低的方式倾斜配设。
[0036]下构件6的前端6a配置在前侧车架3的前端3a的车宽方向外侧。这些前侧车架3以及下构件6的各前端3a、6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齐配置。在各前端3a、6a固定有保险杠连接板14(参照图4)。
[0037]本实施方式的保险杠连接板14为平板状并以与上构件5的前部5a相比成为车辆前方的方式配置。因此,当前面碰撞时,在前部5a之前从保险杠连接板14输入的荷载F1经由各前端3a、6a传递至前侧车架3以及下构件6(参照图1)。
[0038]因此,下构件6当车辆1的前面碰撞时以上构件5的前部5a为支点如图1中虚线所示地朝向车辆后方旋转变形,使前端6a后退。
[0039]如图2所示,下构件6和上构件5分别作为中空部件而构成,该中空部件形成由多个壁面围绕的闭合截面6c、5c。
[0040]其中,下构件6的闭合截面6c和上构件5的闭合截面5c由作为多个壁面中一个壁面的下壁5b划分。并且,下构件6和上构件5所结合的结合部10经由下壁5b结合。
[0041]也就是说,下构件6具有在前壁6d的上端折回形成的舌片6f。舌片6f以与下壁5b平行的方式折回至几乎水平位置。
[0042]并且,下构件6和上构件5所结合的结合部10中,舌片6f与下壁5b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结合。
[0043]如图2所示,上构件5是使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部件7和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部件8组合而作为具有大致矩形状的闭合截面5c的中空部件来构成的。
[0044]另外,在与结合部10相比的后侧,内侧部件7以及外侧部件8(参照图3)分别形成为L字截面形状。
[0045]并且,如图2所示,在与结合部10相比的前侧,内侧部件7形成为平板状,外侧部件8形成为截面大致帽子形状。在各内侧部件7以及外侧部件8,沿着宽度方向两外侧缘形成有接合凸缘部。并且,内侧部件7以及外侧部件8的各接合凸缘彼此沿车宽方向接合。由此,上构件5成为具有大致矩形状的闭合截面5c的中空部件。
[0046]另外,如图2所示,下构件6构成为,使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的前侧部件11和后侧部件12接合而成为具有大致矩形状的闭合截面6c的中空部件。
[0047]前侧部件11以及后侧部件12分别形成为L字截面形状。在这些前侧部件11以及后侧部件12,沿着宽度方向两外侧缘形成有接合凸缘部。并且构成为,各接合凸缘彼此接合而成为具有大致矩形状的闭合截面6c的中空部件。
[0048]而且,前侧部件11具有前壁6d、和通过将前壁6d的上端折回而形成的舌片6f。并且,在形成为帽子截面形状的外侧部件8的下壁5b,经由舌片6f结合有前侧部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前侧车架,其从车室前部下侧向前方延伸设置有左右一对;上构件,其从配置在所述车室的前部的前柱向前方延伸设置;和下构件,其从所述上构件的前部向下方延伸设置且配置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的车宽方向外侧,所述前侧车架以及所述下构件的各前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齐配置,所述下构件以当车辆的前面碰撞时能够以所述上构件为支点旋转变形的方式与所述上构件的前部结合。2.根据权利要求1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构件和所述上构件是分别形成由多个壁面包围的闭合截面的中空部件,所述下构件的闭合截面和所述上构件的闭合截面由所述多个壁面中一个壁面划分,所述下构件和所述上构件所结合的结合部经由所述一个壁面而结合。3.根据权利要求2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壁面为所述上构件的下壁,所述下构件具有在前壁的上端折回形成的舌片,所述结合部中,所述舌片与所述下壁结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构件使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部件与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部件组合而构成为具有大致矩形状的闭合截面的中空部件,在与所述结合部相比的后侧,所述内侧部件以及所述外侧部件分别形成为L字截面形状,在与所述结合部相比的前侧,所述内侧部件以及所述外侧部件中的一方形成为帽子截面形状,所述内侧部件以及外侧部件中的另一方形成为平板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构件使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的前侧部件和后侧部件组合而构成为具有大致矩形状的闭合截面的中空部件,所述前侧部件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近藤武宏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