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系统以及换气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76519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燃料电池系统以及换气方法。燃料电池系统(10)具备:堆壳体(20),其收容有燃料电池堆(18);换气装置(32),其设置于堆壳体(20),将外部气体取入到堆壳体(20)的内部;以及导流部(48),其设置于换气装置(32),并列地配置有多个从堆壳体(20)的外侧朝向内侧而向上方倾斜的狭缝状的空气导入通路(52),空气导入通路(52)的入口(52a)的上端(52a1)位于比空气导入通路(52)的出口(52b)的下端(52b1)靠下方的位置。方的位置。方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料电池系统以及换气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料电池系统以及换气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燃料电池系统具有燃料电池堆和堆壳体。堆壳体覆盖燃料电池堆。堆壳体在壁面具有用于将从燃料电池堆泄漏的氢气排出到外部的换气口。换气口具有过滤器和换气盖。过滤器将外部气体中含有的细微的尘埃去除。换气盖保护过滤器不受例如碎石子、水滴这样的较大的异物的影响。
[0003]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有百叶窗的换气盖。该百叶窗具有在开口部设置的多个倾斜的叶片板。由此,换气盖防止铁丝等线状的长条物体的侵入。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52892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对滞留于堆壳体的氢气进行换气的换气性能优异的燃料电池系统以及换气方法。
[0008]以下公开的一技术方案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其中,所述燃料电池系统具备:燃料电池堆,其层叠有多个发电单电池层叠;堆壳体,其收容有所述燃料电池堆;以及换气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堆壳体,将外部气体取入到所述堆壳体的内部,所述导流部设置于所述换气装置,并列地配置有多个从所述堆壳体的外侧朝向内侧而向上方倾斜的狭缝状的空气导入通路,所述空气导入通路的入口的上端位于比所述空气导入通路的出口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0009]另一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换气方法,是搭载于车辆的燃料电池系统的换气方法,所述燃料电池系统具备:燃料电池堆,其层叠有多个发电单电池;堆壳体,其收容有所述燃料电池堆;换气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堆壳体,将外部气体取入到所述堆壳体的内部,其中,所述换气装置具有导流部,所述导流部并列地配置有多个从所述堆壳体的外侧朝向内侧而向上方倾斜的狭缝状的空气导入通路,以朝向所述车辆的前方的方式配置所述换气装置,由此利用因所述车辆的行驶而产生的行驶风的风压,在所述堆壳体的内部产生朝向上方的气流,促进在所述堆壳体的上部滞留的氢气的扩散。
[0010]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燃料电池系统以及换气方法,对滞留于堆壳体内的氢气进行换气的换气性能提高。
[0011]根据参照附图说明的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能容易地理解上述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搭载有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燃料电池系统的燃料电池车辆的立体图。
[0013]图2是图1的燃料电池系统的第一换气部的正面图。
[0014]图3包括图3A和图3B,图3A是沿着图2的IIIA

IIIA线的剖视图,图3B是图3A的一点划线的放大剖视图。
[0015]图4是图1的燃料电池系统的第二换气部的立体图。
[0016]图5是表示图2的第一换气部的作用的说明图。
[0017]图6A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换气部的立体图,图6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换气部的立体图。
[0018]图7是图6B的第二换气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举出较佳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燃料电池系统。而且,以下的说明中的“左(方)”、“右(方)”、“前(方)”、“后(方)”、“下(方)”以及“上(方)”表示落座于车辆的驾驶席的用户的左侧、右侧、前侧、后侧、下侧以及上侧。还有,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同义,车长方向与前后方向或前进方向同义,车高方向与上下方向同义。
[0020](第一实施方式)
[0021]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系统10如图1所示,搭载于车辆12(燃料电池车辆)。燃料电池系统10对车辆12供给驱动所需的电力。车辆12在前方具有前室16。由未图示的仪表板将前室16与乘客的车室14隔离开。收纳有燃料电池堆18的堆壳体20配置在该前室16内。
[0022]燃料电池堆18基于燃料气体以及氧化剂气体的电化学反应进行发电。从燃料气体供给装置(未图示)供给燃料气体。从氧化剂气体供给装置(未图示)供给氧化剂气体。燃料电池堆18将通过发电而产生的发电电力供给到在前室16内设置的未图示的行驶用电机、蓄电池。
[0023]燃料电池堆18具备多个发电单电池22。多个发电单电池22沿车宽方向层叠。堆壳体20在内部收容该状态的燃料电池堆18。堆壳体20形成为长方体的箱状,具有底壁部24a、前壁部24b、上壁部24c、后壁部24d以及右侧部24e和左侧部24f。堆壳体20在前壁部24b具有前方开口26a、26b。
[0024]在发电单电池22层叠方向右端(车宽方向Br)具有未图示的第一接线板和第一绝缘板。朝向外侧依次配置第一接线板以及第一绝缘板。堆壳体20也收容第一接线板以及第一绝缘板。另外,堆壳体20具有安装于右侧部24e的第一端面板(未图示)。
[0025]在发电单电池22层叠方向左端具有未图示的第二接线板和第二绝缘板。朝向外侧依次配置第二接线板以及第二绝缘板。堆壳体20在内部收容第二接线板以及第二绝缘板。在堆壳体20的左侧部24f安装有辅助设备壳体30。辅助设备壳体30兼作对发电单电池22的层叠体付与层叠方向的紧固载荷的第二端面板。
[0026]前壁部24b在上下两处具有前方开口26a、26b。各个前方开口26a、26b具有换气装置32。换气装置32具有第一换气部34和第二换气部36。第一换气部34设置于下侧的前方开口26b。第二换气部36设置于上侧的前方开口26a。
[0027]如图3A所示,第一换气部34具有主体部38和过滤器40。过滤器40配置于主体部38
的里侧(堆壳体20的内侧)。
[0028]如图2所示,从正面观察时主体部38具有矩形的板形状。主体部38具有框部42、固定部44、凹部46以及导流部48。框部42沿主体部38的周缘部配置。框部42比凹部46向图2的纸面近前侧突出。如图3A所示,框部42具有朝向内侧的、平面状的底部42a。底部42a与堆壳体20的前壁部24b抵接。另外,框部42的另一部分具有横贯(日文:横切

)凹部46的加强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框部42划分(日文:分断
する
)凹部46。而且,框部42也可以不分割凹部46。而且,框部42也可以由多个分离的突起部构成。
[0029]框部42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固定部44。固定部44具有供固定螺栓50(参照图3A)插通的贯通孔44a。固定部44用于将第一换气部34固定于堆壳体20。
[0030]凹部46相对于框部42而向图2的纸面里侧凹陷。如图3A所示,凹部46嵌入于前方开口26b并封闭前方开口26b。如图2所示,凹部46被框部42分离成三个部分。分离而成的凹部46具有导流部48。在第一换气部34中,导流部48设置于分割开的各个凹部46。
[0031]导流部48具有多个空气导入通路52。各个空气导入通路52在俯视观察时具有矩形的狭缝状的形状。空气导入通路52沿车宽方向细长地延伸。空气导入通路52的车宽方向的长度比发电单电池22的厚度(层叠方向的尺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料电池系统,所述燃料电池系统中,具备:燃料电池堆,其层叠有多个发电单电池;堆壳体,其收容有所述燃料电池堆;换气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堆壳体,将外部气体取入到所述堆壳体的内部;以及导流部,其设置于所述换气装置,并列地配置有多个从所述堆壳体的外侧朝向内侧而向上方倾斜的狭缝状的空气导入通路,所述空气导入通路的入口的上端位于比所述空气导入通路的出口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由沿水平方向为相同宽度的多个所述空气导入通路而形成为从正面观察时呈矩形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壳体搭载于车辆,并且所述换气装置设置于搭载所述堆壳体的所述车辆的前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装置与所述发电单电池的层叠方向的侧部相向地配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装置具有:第一导流部,其设置于所述堆壳体的前表面的下部;以及第二导流部,其设置于所述堆壳体的前表面的上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部形成在遍及所述燃料电池堆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内藤秀晴田仓贵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