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70802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及车辆,该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中,油箱具有第一油室和与第一油室连通的第二油室,第一燃油泵位于第一油室内,第二燃油泵位于第二油室内,第一燃油泵的进油口与第一油室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1,第二燃油泵的进油口与第二油室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1,第一吸油盘位于第二油室内且与第二油室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2,第一虹吸管一端连通第一吸油盘,另一端与第一燃油泵连通,第二吸油盘位于第一油室内且与第一油室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2,第二虹吸管一端连通第二吸油盘,另一端与第二燃油泵连通;h1<h2。该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能避免位于燃油下降较快的一侧油室的燃油泵出现空转烧蚀。空转烧蚀。空转烧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马鞍形油箱具有两个油室,分别为主油室和副油室,主油室和副油室的顶部相通,当燃油低于马鞍中间最高点时,马鞍形油箱相当于2个独立的油箱。现有的与马鞍形油箱相匹配的油泵供油系统通常有两种,一种采用一个燃油泵布置在主油室内,利用虹吸原理将副油室的燃油吸到主油室,该燃油泵从主油室吸油并向发动机供油,但当车辆的油耗太高时,一个燃油泵无法满足车辆所需的燃油流量要求。另一种是采用两个燃油泵分别布置在马鞍形油箱的主油室和副油室内,两个燃油泵均采用双虹吸结构,将副油室中的燃油虹吸到位于主油室的燃油泵的储油桶内,且将主油室中的燃油虹吸到位于副油室的燃油泵的储油桶内,同时两个燃油泵还分别从各自所在的油室内吸油,并向发动机供油,共同满足发动机的油耗需求。
[0003]然而目前燃油泵的虹吸结构包括虹吸管,虹吸管一端与燃油泵的储油桶连接,虹吸管的另一端与主油室或副油室连通,且虹吸管与主油室或副油室连通的一端通常设置的较低,以保证可以将燃油彻底吸空。但由于主油室和副油室的容积大小可能不同、主油室和副油室的初始加油量也可能不同,分别位于主油室和副油室内的两个燃油泵的供油能力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最终可能导致主油室和副油室的油量下降不一致,其中一个油室的燃油会被先吸空,位于先被吸空的油室的燃油泵无法从本侧的油室内吸到燃油,只能通过虹吸管虹吸另一侧油室内的燃油,而虹吸管通常较长,还要经过驼峰,虹吸效率会降低,虹吸过来的油量会较少,在大油耗的情况下,若虹吸来的油量无法满足燃油泵的输出流量时,该侧燃油泵的泵芯会存在干运转的风险,车辆会出现加速无力的现象,泵芯也会存在过热烧蚀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及车辆,以解决目前虹吸管与主油室或副油室连通的一端通常设置的较低,可能导致位于先被吸空燃油的油室的燃油泵的泵芯干运转或过热烧蚀的问题。
[0005]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包括:
[0007]油箱,所述油箱具有第一油室和与所述第一油室连通的第二油室;
[0008]第一燃油泵,所述第一燃油泵位于所述第一油室内,所述第一燃油泵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一油室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1;
[0009]第二燃油泵,所述第二燃油泵位于所述第二油室内,所述第二燃油泵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二油室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1;
[0010]第一虹吸管和第一吸油盘,所述第一吸油盘位于所述第二油室内且与所述第二油室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2,所述第一虹吸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吸油盘,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燃油泵连通,所述第一燃油泵能将来自所述第一油室的油液和来自所述第一虹吸管的油液泵送至发动机;
[0011]第二虹吸管和第二吸油盘,所述第二吸油盘位于所述第一油室内且与所述第一油室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2,所述第二虹吸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吸油盘,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燃油泵连通,所述第二燃油泵能将来自所述第二油室的油液和来自所述第二虹吸管的油液泵送至发动机;
[0012]h1<h2。
[0013]作为上述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h1的取值范围为4mm

8mm,h2的取值范围为30mm

35mm。
[0014]作为上述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燃油泵包括第一储油桶、第一泵芯、第一进油管和第一粗滤网,所述第一储油桶具有第一桶腔,所述第一泵芯、所述第一进油管和所述第一粗滤网均位于所述第一桶腔,所述第一虹吸管与所述第一桶腔连通,所述第一进油管一端与所述第一泵芯的进油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粗滤网连接,所述第一泵芯的出油口与所述第一储油桶的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一储油桶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一油室连通。
[0015]作为上述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燃油泵包括第二储油桶和位于所述第二储油桶内的第二泵芯、第二进油管和第二粗滤网,所述第二虹吸管与所述第二储油桶连通,所述第二进油管一端与所述第二泵芯的进油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粗滤网连接,所述第二泵芯的出油口与所述第二储油桶的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二储油桶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二油室连通。
[0016]作为上述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一燃油滤清器、第二燃油滤清器、第一三通管、第二三通管和第三三通管,所述第一燃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第二燃油泵的出油口分别与所述第一三通管的两个接口连通,所述第一三通管的另一个接口与所述第二三通管的一个接口连通,所述第二三通管的另两个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燃油滤清器的进油口和所述第二燃油滤清器的进油口连通,所述第一燃油滤清器的出油口和所述第二燃油滤清器的出油口分别与所述第三三通管的两个接口连通,所述第三三通管的另一个接口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油口连通。
[0017]作为上述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第四三通管和第五三通管,所述第一燃油滤清器的回油口和所述第二燃油滤清器的回油口分别与所述第四三通管的两个接口连通,所述第四三通管的另一个接口与所述第五三通管的一个接口连通,所述第五三通管的另两个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燃油泵的回油口和所述第二燃油泵的回油口连通。
[0018]作为上述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一法兰,所述第一法兰上设置有第一回油口和第一出油口,所述第一法兰固定设置于所述油箱,所述第一回油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燃油泵的回油口和所述第五三通管的其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油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燃油泵的出油口和第一三通管的其一接口连通。
[0019]作为上述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二法兰,所述第
二法兰上设置有第二回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二法兰固定设置于所述油箱,所述第二回油口分别与第二燃油泵的回油口和所述第五三通管的另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油口分别与第二燃油泵的出油口和所述第一三通管的另一接口连通。
[0020]作为上述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储油桶的进油口处设置有第一伞阀;所述第二储油桶的进油口处设置有第二伞阀。
[0021]作为上述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第六三通管、第七三通管和第八三通管,所述第一泵芯的回油口与所述第六三通管的一个接口连通,所述第六三通管的另两个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七三通管的一个接口和所述第八三通管的一个接口连通,所述第七三通管的另两个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伞阀和所述第一桶腔连通,所述第八三通管的另两个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虹吸管和所述第一桶腔连通。
[0022]作为上述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九三通管、第十三通管和第十一三通管,所述第二泵芯的回油口与所述第九三通管的一个接口连通,所述第九三通管的另两个接口分别与所述第十三通管的一个接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1),所述油箱(1)具有第一油室和与所述第一油室连通的第二油室;第一燃油泵(2),所述第一燃油泵(2)位于所述第一油室内,所述第一燃油泵(2)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一油室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1;第二燃油泵(3),所述第二燃油泵(3)位于所述第二油室内,所述第二燃油泵(3)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二油室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1;第一虹吸管(5)和第一吸油盘(4),所述第一吸油盘(4)位于所述第二油室内且与所述第二油室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2,所述第一虹吸管(5)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吸油盘(4),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燃油泵(2)连通,所述第一燃油泵(2)能将来自所述第一油室的油液和来自所述第一虹吸管(5)的油液泵送至发动机;第二虹吸管(7)和第二吸油盘(6),所述第二吸油盘(6)位于所述第一油室内且与所述第一油室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2,所述第二虹吸管(7)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吸油盘(6),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燃油泵(3)连通,所述第二燃油泵(3)能将来自所述第二油室的油液和来自所述第二虹吸管(7)的油液泵送至发动机;h1<h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h1的取值范围为4mm

8mm,h2的取值范围为30mm

3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燃油泵(2)包括第一储油桶(201)、第一泵芯(202)、第一进油管和第一粗滤网(203),所述第一储油桶(201)具有第一桶腔,所述第一泵芯(202)、所述第一进油管和所述第一粗滤网(203)均位于所述第一桶腔,所述第一虹吸管(5)与所述第一桶腔连通,所述第一进油管一端与所述第一泵芯的进油口(202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粗滤网(203)连接,所述第一泵芯的出油口(2022)与所述第一储油桶(201)的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一储油桶(201)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一油室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燃油泵(3)包括第二储油桶(301)和位于所述第二储油桶(301)内的第二泵芯(302)、第二进油管和第二粗滤网(303),所述第二虹吸管(7)与所述第二储油桶(301)连通,所述第二进油管一端与所述第二泵芯的进油口(302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粗滤网(303)连接,所述第二泵芯的出油口(3022)与所述第二储油桶(301)的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二储油桶(301)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二油室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燃油滤清器(8)、第二燃油滤清器(9)、第一三通管(14)、第二三通管(15)和第三三通管(16),所述第一燃油泵(2)的出油口与所述第二燃油泵(3)的出油口分别与所述第一三通管(14)的两个接口连通,所述第一三通管(14)的另一个接口与所述第二三通管(15)的一个接口连通,所述第二三通管(15)的另两个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燃油滤清器的进油口(801)和所述第二燃油滤清器的进油口(901)连通,所述第一燃油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晓强纪英杨旭光赵龙慧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