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4723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5: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无需设置追加的罩和收纳空间,就能够设置外部设备连接机构,能够确保防盗性以及防水性。车辆具备:转向系统(31),其至少包括供鞍乘型车辆(10)的乘员输入转向操作的把手(21)和支承鞍乘型车辆(10)的前轮(13)的前叉(14);以及车体罩(32),其安装于转向系统(31),伴随着把手(21)的转向而转向,在车体罩(32)的车宽方向内侧与前叉(14)的车宽方向外侧之间设置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所述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具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端子(41)。备连接的连接端子(41)。备连接的连接端子(4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具备用于连接外部设备的连接端子的车辆。
[0003]作为这样的技术,例如,公开了在把手罩的后部设置外部设备连接端子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4]另外,例如,公开了在侧整流罩的上表面设置外部设备连接端子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5]并且,例如,公开了在车体罩内侧的收纳容器内设置外部设备连接端子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172162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

047868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3:WO2014/19258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11]然而,在以往的技术中,虽然公开了设置用于连接外部设备的连接端子的技术,但为了将外部设备的连接端子搭载于车辆,从防盗性以及防水性的观点出发,需要通过追加的罩来覆盖周围,或者配置在收纳空间内,存在针对布局的自由度以及成本的问题。
[0012]本技术是鉴于所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无需设置追加的罩或收纳空间,而能够设置外部设备连接机构,能够确保防盗性以及防水性。
[0013]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车辆具备:转向系统,其至少包括供车辆的乘员输入转向操作的把手和支承车辆的车轮的前叉;以及车体罩,其安装于所述转向系统,伴随着所述把手的转向而转向,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体罩的车宽方向内侧与所述前叉的中心的车宽方向外侧之间设置有外部设备连接机构,所述外部设备连接机构具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端子。
[0015]技术效果
[0016]根据本技术,车体罩的车宽方向内侧与前叉的车宽方向外侧之间的空间是狭窄且通常为无用空间的空间,但通过在该空间设置外部设备连接机构,能够有效利用空间,容易由乘客进行操作,且无需用罩等覆盖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周围而能够提高防盗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结构的侧视图。
[0018]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0019]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0020]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0021]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内侧观察的立体图。
[0022]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0023]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撑架的从车辆的内侧观察的立体图。
[0024]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撑架的从车辆的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0025]标号说明
[0026]10:鞍乘型车辆;
[0027]11:车架;
[0028]12:动力单元;
[0029]14:前叉;
[0030]17:座椅;
[0031]18:前立管;
[0032]19:前架;
[0033]20:后架;
[0034]21:把手;
[0035]26:前挡泥板;
[0036]27:后挡泥板;
[0037]30:顶梁;
[0038]31:转向系统;
[0039]32:车体罩;
[0040]33:第一罩;
[0041]34:第二罩;
[0042]36:侧支架;
[0043]40:外部设备连接机构;
[0044]41:连接端子;
[0045]42:连接器;
[0046]43:支承用缝隙;
[0047]44:罩部件;
[0048]45:罩部;
[0049]50:撑架;
[0050]51:车辆固定部件;
[0051]52:支承片;
[0052]53:固定用片;
[0053]54:固定用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54]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说明中,关于前后左
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若没有特别记载则设为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
[0055][实施方式][0056]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10的侧视图。
[0057]鞍乘型车辆10是具备以下部分的车辆:车架11、支承于车架11的动力单元12、将前轮13支承为转向自如的前叉14、支承后轮15的摆臂16、以及乘员用的座椅17。
[0058]鞍乘型车辆10是乘员以骑跨的方式就座于座椅17的车辆。座椅17设置在车架11的后部的上方。
[0059]车架11具备:设置于车架11的前端部的前立管18、位于前立管18的后方的前架19、以及位于前架19的后方的后架20。前架19的前端部与前立管18连接。
[0060]座椅17被支承于后架20。
[0061]前叉14由前立管18支承为左右转向自如。前轮13支承于在前叉14的下端部设置的车轴13a上。乘员把持的转向用的把手21被安装于前叉14的上端部。
[0062]摆臂16由支承于车架11的枢轴22支承。枢轴22是在车宽方向上水平延伸的轴。枢轴22贯插在摆臂16的前端部。摆臂16以枢轴22为中心上下摆动。
[0063]后轮15支承于在摆臂16的后端部设置的车轴15a。
[0064]动力单元12配置于前轮13与后轮15之间,且支承于车架11。
[0065]动力单元12是内燃机。动力单元12具备曲轴箱23和收纳往复运动的活塞的缸部24。缸部24的排气口与排气装置25连接。
[0066]动力单元12的输出通过驱动力传递部件而传递至后轮15,该驱动力传递部件连接动力单元12和后轮15。
[0067]另外,鞍乘型车辆10具有:从上方覆盖前轮13的前挡泥板26、从上方覆盖后轮15的后挡泥板27、供乘员放脚的踏板28、以及蓄积动力单元12使用的燃料的燃料箱29。
[0068]前挡泥板26安装于前叉14。后挡泥板27和踏板28设置在比座椅17靠下方的位置。燃料箱29支承于车架11。
[0069]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内侧观察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撑架的从车辆的内侧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其具备:转向系统,其至少包括供车辆的乘员输入转向操作的把手和支承车辆的车轮的前叉;以及车体罩,其安装于所述转向系统,伴随着所述把手的转向而转向,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体罩的车宽方向内侧与所述前叉的中心的车宽方向外侧之间设置有外部设备连接机构,所述外部设备连接机构具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端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设备连接机构被配置成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前叉重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具备固定于所述前叉的上端的顶梁,在未对所述转向系统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所述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顶梁的上端靠下方且比所述前叉靠前方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盐釜裕太横村光横山晋芦田直裕长冈正之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