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双筒充气液压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78710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7: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用双筒充气液压减震器,包括内筒和外筒,内筒顶端设有油封套,油封套上设有油封,内筒底端设有底盖,外筒罩在内筒外侧,外筒和内筒间存在间隙,内筒内设有活塞机构,活塞机构顶部设有活塞杆,活塞杆顶端设有上支座,活塞机构下方设有浮动活塞,内筒内在油封套和浮动活塞之间充有液压油,内筒内在浮动活塞之下设有分隔机构,内筒侧壁在分隔机构之下设有换气孔,外筒左侧的下端设有注气管,进气管上设有注气嘴,内筒和外筒间充有压缩空气;底盖底部设有若干连接杆,连接杆的底端与下支座相连,底盖上穿有调节机构,调节机构的顶端与分隔机构相连,调节机构的底端与下支座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充气方便、损耗小的优点。的优点。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双筒充气液压减震器


[0001]本技术涉及减震器
,具体涉及一种车用双筒充气液压减震器。

技术介绍

[0002]为了使车架与车身的振动迅速衰减,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汽车上一般都装有减震器,没有安装减震器的汽车的颠簸剧烈,严重影响驾驶者的行驶体验,现有车用减震器包括机械式减震器和液压式减震器,液压式减震器利用液体的可压缩性及压缩时吸收能量和流动时耗散能量的特点来实现减震除震的目的。由于车辆行驶的路况不同,振动颠簸情况不同,对活塞行程的要求不一,行程过长对零件损耗较大,降低使用寿命。传统充气液压减震器还存在振动强度导致气压变化剧烈,或长时间使用后导致气体压强降低,影响减震效果,以及充气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活塞可移动行程长度、气压稳定且充气方便的车用双筒充气液压减震器。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本技术是一种车用双筒充气液压减震器,包括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顶端设有油封套,所述油封套上设有油封,所述内筒底端设有底盖,所述外筒罩在所述内筒外侧,所述外筒和内筒间存在间隙,所述外筒和内筒间的间隙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被所述油封套和底盖堵住,所述内筒内设有活塞机构,所述活塞机构顶部设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内筒和外筒,所述活塞杆顶端设有上支座,所述内筒内在活塞机构下方设有浮动活塞,所述内筒内在油封套和浮动活塞之间充有液压油,所述内筒内在浮动活塞之下设有分隔机构,所述内筒侧壁在分隔机构之下设有左右对称的换气孔,所述外筒左侧的下端设有对应所述换气孔的注气管,所述注气管上设有注气嘴,所述内筒内在所述浮动活塞和分隔机构间以及分隔机构和底盖间充有压缩空气,所述内筒和外筒间充有压缩空气;所述底盖底部设有若干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端与下支座相连,所述底盖上穿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的顶端与分隔机构相连,所述调节机构的底端与下支座相连。
[0006]所述活塞机构包括活塞头、拉伸阀和流通阀,所述活塞头顶端与活塞杆底端相连,所述活塞头上左右对称设有拉伸阀和流通阀。
[0007]所述分隔机构包括分隔板、压缩阀和补偿阀,所述分隔板的底端与调节机构相连,所述分隔板上左右对称设有压缩阀和补偿阀。
[0008]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头、调节帽和螺纹杆,所述调节头包括上部的顶杆和下部的圆板,所述顶杆底端与圆板顶部的圆心相连,所述顶杆顶端与分隔板底部中心相连,所述顶杆与底盖滑动活动连接,所述圆板上设有供连接杆穿过的通孔,所述圆板与连接杆滑动活动连接,所述螺纹杆底端与下支座顶端的中心相连,所述调节头内设有供螺纹杆上端伸入的放置槽,所述螺纹杆上螺纹活动连接有所述调节帽,所述调节帽的顶端紧贴所述圆板
的底端,所述螺纹杆的长度与连接杆长度相等。
[0009]所述顶杆在所述内筒内的部分沿外沿设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与分隔板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换气孔与底盖间的距离。
[0010]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为四,所述连接杆均分在螺纹杆四周。
[0011]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调整分隔板在内筒中的位置,来调整活塞头的可移动行程,可根据实际路况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减少零件损耗,延长使用寿命;活塞头上设置了拉伸阀和流通阀,加快活塞头上下两侧的液体交换以实现快速调节压力,从而提高应对振动颠簸的速度;分隔板上设置了压缩阀和补偿阀,当分隔板和活塞头间的压缩空气的气压变化过大时可连通外筒与内筒间的空间,增加缓冲空间,当气压不足时也可从外筒与内筒间的压缩空气中获得补充;工作人员可从注气嘴沿注气管向外筒内补气,充气方便。
附图说明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13]附图1为本技术的内部剖面图。
[0014]附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0015]附图3为本技术中下支座的俯视图。
[0016]图中:1

内筒,2

外筒,3

油封套,4

油封,5

底盖,6

活塞机构,7

活塞杆,8

上支座,9

浮动活塞,10

分隔机构,11

换气孔, 12

注气管,13

注气嘴,14

连接杆,15

下支座,16

调节机构,17
‑ꢀ
活塞头,18

拉伸阀,19

流通阀,20

分隔板,21

压缩阀,22

补偿阀,23

调节头,24

调节帽,25

螺纹杆,26

顶杆,27

圆板,28
‑ꢀ
放置槽,29

限位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8]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是一种车用双筒充气液压减震器,包括内筒1和外筒2,内筒1顶端设有油封套3,油封套3上设有油封4,内筒1底端设有底盖5,外筒2罩在内筒1外侧,外筒2和内筒1间存在间隙,外筒2和内筒1间的间隙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被油封套3和底盖5堵住,内筒1内设有活塞机构6,活塞机构6顶部设有活塞杆7,活塞杆7穿过内筒1和外筒2,活塞杆7顶端设有上支座 8,内筒1内在活塞机构6下方设有浮动活塞9,内筒1内在油封套3 和浮动活塞9之间充有液压油,内筒1内在浮动活塞9之下设有分隔机构10,内筒1侧壁在分隔机构10之下设有左右对称的换气孔11,外筒2左侧的下端设有对应换气孔11的注气管12,注气管上设有注气嘴13,内筒1内在浮动活塞9和分隔机构10间以及分隔机构10 和底盖5间充有压缩空气,内筒1和外筒2间充有压缩空气;底盖5 底部设有若干连接杆14,连接杆14的底端与下支座15相连,底盖5 上穿有调节机构16,调节机构16的顶端与分隔机构10相连,调节机构16的底端与下支座15相连。
[0019]活塞机构6包括活塞头17、拉伸阀18和流通阀19,活塞头17 顶端与活塞杆7底端相连,活塞头17上左右对称设有拉伸阀18和流通阀19。
[0020]分隔机构10包括分隔板20、压缩阀21和补偿阀22,分隔板20 的底端与调节机构16相连,分隔板20上左右对称设有压缩阀21和补偿阀22。
[0021]调节机构16包括调节头23、调节帽24和螺纹杆25,调节头23 包括上部的顶杆26和下部的圆板27,顶杆26底端与圆板27顶部的圆心相连,顶杆26顶端与分隔板20底部中心相连,顶杆26与底盖 5滑动活动连接,圆板27上设有供连接杆14穿过的通孔,圆板27 与连接杆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双筒充气液压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顶端设有油封套,所述油封套上设有油封,所述内筒底端设有底盖,所述外筒罩在所述内筒外侧,所述外筒和内筒间存在间隙,所述外筒和内筒间的间隙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被所述油封套和底盖堵住,所述内筒内设有活塞机构,所述活塞机构顶部设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内筒和外筒,所述活塞杆顶端设有上支座,所述内筒内在活塞机构下方设有浮动活塞,所述内筒内在油封套和浮动活塞之间充有液压油,所述内筒内在浮动活塞之下设有分隔机构,所述内筒侧壁在分隔机构之下设有左右对称的换气孔,所述外筒左侧的下端设有对应所述换气孔的注气管,所述注气管上设有注气嘴,所述内筒内在所述浮动活塞和分隔机构间以及分隔机构和底盖间充有压缩空气,所述内筒和外筒间充有压缩空气;所述底盖底部设有若干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端与下支座相连,所述底盖上穿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的顶端与分隔机构相连,所述调节机构的底端与下支座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双筒充气液压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机构包括活塞头、拉伸阀和流通阀,所述活塞头顶端与活塞杆底端相连,所述活塞头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信豹叶江云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诺菲特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