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五轴动平台的双叠齿轮传递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8478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3: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五轴动平台的双叠齿轮传递机构,包括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各自轴线均竖向布置,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各自轮齿的轴向长度相等;中间齿轮,与主动齿轮、从动齿轮均啮合,中间齿轮包括轴向叠加的上齿轮、下齿轮,上齿轮、下齿轮各自轮齿的轴向长度等于主动齿轮轮齿轴向长度的一半;上齿轮、下齿轮内圈分别通过轴承共同装配有一根竖向轴,上齿轮、下齿轮各自轴承之间的轴向距离大于主动齿轮的轮齿轴向长度;上齿轮、下齿轮内圈具备内凸筋,内凸筋与竖向轴上两个轴承的相向端面接触。采用此发明专利技术让齿轮组中负责传递的中间齿轮变为独立的两个齿轮,降低加工难度,轻量化效果好,齿轮结构强度大,不易形变歪斜。不易形变歪斜。不易形变歪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五轴动平台的双叠齿轮传递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并联机器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五轴动平台的双叠齿轮传递机构。

技术介绍

[0002]五轴动平台基座是并联机器人的基座,起到承重与受力的作用,同时还要容纳传递动力的齿轮等零部件。内部的齿轮组主要起到力量传递、速度调节的作用,齿轮组的自身结构强度要求加高,但单纯结构加强的齿在装配难度、轻量化上有负面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五轴动平台的双叠齿轮传递机构,让齿轮组中负责传递的中间齿轮变为独立的两个齿轮,降低加工难度,轻量化效果好,齿轮结构强度大,不易形变歪斜。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五轴动平台的双叠齿轮传递机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五轴动平台的双叠齿轮传递机构,包括: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各自轴线均竖向布置,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各自轮齿的轴向长度相等;中间齿轮,与主动齿轮、从动齿轮均啮合,中间齿轮包括轴向叠加的上齿轮、下齿轮,上齿轮、下齿轮各自轮齿的轴向长度等于主动齿轮轮齿轴向长度的一半;上齿轮、下齿轮内圈分别通过轴承共同装配有一根竖向轴,上齿轮、下齿轮各自轴承之间的轴向距离大于主动齿轮的轮齿轴向长度;上齿轮、下齿轮内圈分别具备径向向内凸起的上内凸筋、下内凸筋,上内凸筋、下内凸筋与竖向轴上两个轴承的相向端面接触。
[000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是并联机器人基座内的齿轮组,用于传递旋转动力。中间齿轮将主动齿轮的旋转动力传递至从动齿轮。中间齿轮是两个齿轮轴向相叠的状态,叠起来的上齿轮、下齿轮相当于变成了轮齿长度加倍的厚齿轮。厚齿轮与主动齿轮、从动齿轮有足够的啮合面,力量的传递上限较高。
[0007]由于上齿轮、下齿轮实际是两个零部件,所以等同于叠加前的厚齿轮内部空间容易加工,有利于轻量化。
[0008]同时轴承是竖向轴与中间齿轮的连接部位,起到提供旋转自由度和提供稳定根部支撑的效果,两个轴承拉开的轴向距离较大,所以中间齿轮根部力臂较大,结构强大较大,所以中间齿轮传递力量的时候不易发生歪斜形变的状况。
[0009]上内凸筋、下内凸筋也对轴承起到轴向限位的效果,保证中间齿轮根部的结构强度。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齿轮、下齿轮各自的轮齿数量、分度圆直径均相等,竖向轴上两个轴承分别为上轴承、下轴承,上轴承、下轴承为相同尺寸的向心轴承。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上齿轮、下齿轮叠加后构成的轮齿的连贯的,使用中不受影响。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上齿轮、下齿轮相互之间的接触面包括垂直相交的端部接触面、侧部接触面,端部接触面与竖向轴的轴线垂直,侧部接触面的母线与竖向轴的轴线平行。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上齿轮、下齿轮接触面较大,相互之间轴向接触、径向接触均有,两者装配比较紧密,同时能承受轴向、径向等各方向的受力。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又进一步改进,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中间齿轮的上方共同装配有顶板,上齿轮设在顶板与下齿轮之间,上齿轮与下齿轮通过若干个轴向的螺栓装配,螺栓穿过端部接触面。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顶板为各个齿轮提供活动装配,螺栓让上齿轮与下齿轮轴向压紧。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又进一步改进,下齿轮背离上齿轮的一面具备凹陷的台阶孔,上齿轮具备螺纹孔,台阶孔、螺纹孔内共同穿有螺栓,台阶孔的断面轮廓为腰型孔,腰型孔的长度方向与台阶孔所在位置的切线方向重合。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台阶孔便于供螺栓的大头埋入,因为腰型孔长度是沿切线方向延伸,所以上齿轮与下齿轮固定时具备相对周向小角度范围内的微调能力,便于上齿轮与下齿轮各自的轮齿相互对应。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又进一步改进,上齿轮的轴向长度大于下齿轮的轴向长度,下齿轮位于主动齿轮至从动齿轮的径向投影内,侧部接触面为下齿轮外壁与上齿轮内壁的接触处。
[00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下齿轮主体相对更靠近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但是下齿轮相对设在上齿轮的内圈,保证上齿轮、下齿轮受压程度相近,而不是都施压在最近的下齿轮。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又进一步改进,上内凸筋与下内凸筋的内径相等,上内凸筋的内径大于竖向轴与上轴承、下轴承接触处的外径。
[00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上内凸筋与下内凸筋并不妨碍竖向轴、上轴承、下轴承的装配。
[002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又进一步改进,竖向轴具备径向向外凸起的凸缘部,凸缘部的轴端面与顶板的下表面接触。
[00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凸缘部增加了竖向轴顶部的稳定性,让竖向轴保持竖直方向延伸。
[002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又进一步改进,从动齿轮同轴固定有水平锥齿轮,水平锥齿轮啮合有竖向锥齿轮,水平锥齿轮、竖向锥齿轮各自轴线分别为竖直方向、水平方向;竖向锥齿轮同轴固定有中心轴,中心轴背离竖向锥齿轮的一端具备空间位置固定的轴承座,中心轴外壁在轴承座与竖向锥齿轮之间垂直固定有摇臂。
[002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从动齿轮接收到旋转动力后,依次传递给水平锥齿轮、竖向锥齿轮、中心轴、摇臂。摇臂作为最后的输出件,具备绕水平轴线的转动自由度。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28]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A

A剖视图;
[0029]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B处局部放大图;
[0030]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31]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中间齿轮的仰视图;
[0032]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C

C剖视图。
[0033]1‑
主动齿轮;2

从动齿轮;3

上齿轮;4

下齿轮;5

水平锥齿轮;6

竖向锥齿轮;7

轴承座;8

中心轴;9

摇臂;10

顶板;11

竖向轴;12

上轴承;13

下轴承;14

上内凸筋;15

下内凸筋;16

螺纹孔;17

台阶孔;18

接触面;19

啮合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五轴动平台的双叠齿轮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各自轴线均竖向布置,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各自轮齿的轴向长度相等;中间齿轮,与主动齿轮、从动齿轮均啮合,所述中间齿轮包括轴向叠加的上齿轮、下齿轮,所述上齿轮、下齿轮各自轮齿的轴向长度等于主动齿轮轮齿轴向长度的一半;所述上齿轮、下齿轮内圈分别通过轴承共同装配有一根竖向轴,所述上齿轮、下齿轮各自轴承之间的轴向距离大于主动齿轮的轮齿轴向长度;所述上齿轮、下齿轮内圈分别具备径向向内凸起的上内凸筋、下内凸筋,所述上内凸筋、下内凸筋与竖向轴上两个轴承的相向端面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轴动平台的双叠齿轮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齿轮、下齿轮各自的轮齿数量、分度圆直径均相等,所述竖向轴上两个轴承分别为上轴承、下轴承,所述上轴承、下轴承为相同尺寸的向心轴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五轴动平台的双叠齿轮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齿轮、下齿轮相互之间的接触面包括垂直相交的端部接触面、侧部接触面,所述端部接触面与竖向轴的轴线垂直,所述侧部接触面的母线与竖向轴的轴线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五轴动平台的双叠齿轮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中间齿轮的上方共同装配有顶板,所述上齿轮设在顶板与下齿轮之间,所述上齿轮与下齿轮通过若干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松涛王云磊张文铎宋超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小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