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可调阻尼升降减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16571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09:31
本申请公开了气动可调阻尼升降减震系统,包括储气罐、气泵、第一气管、第二气管、干燥器、第三气管、第一压力传感器、安全阀、多通管、第四气管、气囊、第五气管、第二压力传感器、三通管、第六气管、第一单向阀、第七气管、第一电动调节阀、第八气管、四通管、第九气管、第二单向阀、第十气管、第二电动调节阀、第十一气管、第十二气管、第一电磁阀、第十三气管、消声器、第十四气管、桶身、气接头、桶杆、上固定座、下固定座、桶杆长度传感器、第二电磁阀和第三压力传感器。本申请的有益之处在于可实现底盘高度升降,可进行底盘高度的调节;同时整个系统的压缩阻尼、回弹阻尼单独可调,可大幅度提高驾乘感受。感受。感受。

Pneumatic adjustable damping lifting damp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动可调阻尼升降减震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车辆减震领域,尤其是气动可调阻尼升降减震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老年代步车、电动车、微型轿车等小型车市场需求旺盛,这类车型一般采用弹簧结合减震器的减震系统或未采用任何减震系统。
[0003]采用传统空气减震、弹簧减震相比具有以下缺点:1、现有空气减震系统多搭载在高档车上,结构复杂且成本较高,不适用老年代步车、电动车、微型轿车等这类低端车型;2、弹簧减震系统无法实现底盘高度升降可调,不便于老年人、儿童上下车以及车辆通过性;3、弹簧减震系统压缩阻尼、回弹阻尼固定,乘坐舒适度较差;4、老年代步车、电动车、微型轿车等车型一般轴距、轮距较窄,容易发生侧翻事故。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气动可调阻尼升降减震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气动可调阻尼升降减震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驾驶舒适度较差的问题。
[0005]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气动可调阻尼升降减震系统,包括气源、调节装置、减震气筒和电控单元,所述气源包括气泵、储气罐、干燥器、第一压力传感器和安全阀,所述储气罐的内部通过第一气管与气泵的输出端连通,所述储气罐的内部通过第二气管与干燥器的顶端口连接,所述干燥器的底端与第三气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气管的管壁上安装有第一压力传感器和安全阀;所述第三气管的末端通过多通管连接有若干个调节装置,若干个所述调节装置均连接有减震气筒,所述减震气筒上安装有桶杆长度传感器;所述电控单元与气泵、第一压力传感器、桶杆长度传感器和调节装置电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第二电磁阀、气囊、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单向阀、第一电动调节阀、第二单向阀、第二电动调节阀、第一电磁阀和消声器,所述第二电磁阀的一端通过第四气管与多通管的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气囊底部连通安装,所述气囊的顶部与第五气管的一端连通安装,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安装在第五气管的管壁上,所述第五气管的另一端通过三通管连接有第六气管和第九气管,所述第六气管的末端连接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的末端通过第七气管与第一电动调节阀连接,所述第九气管的末端与第二单向阀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通过第十气管与第二电动调节阀连接,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阀的末端和第二电动调节阀的末端分别连接有第八气管和第十一气管,所述第八气管末端和第十一气管末端均连接至四通管的两个端口上,所述四通管的另外两个端口分别连接有第十二气管和第十四气管,所述第十二气管的末端连接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通过第十三气管与消声器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减震气筒包括桶身、气接头和桶杆,所述桶杆与桶身套接,且桶杆的顶端固定套接有活塞,所述活塞与桶身配合连接,所述桶身的一侧安装有气接头,所述气
接头连接有第十四气管,所述第十四气管的管壁上安装有第三压力传感器。
[0008]进一步地,所述电控单元包括车身姿态传感器、减震系统中央处理器、ECU车载电脑和底盘控制器,所述车身姿态传感器、ECU车载电脑和底盘控制器均电连接至减震系统中央处理器,所述减震系统中央处理器还与气泵、第一压力传感器、桶杆长度传感器、第二电磁阀、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电动调节阀、第二电动调节阀、第一电磁阀和第三压力传感器电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阀和第二单向阀构成压缩阻尼调节器。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阀和第一单向阀构成回弹阻尼调节器。
[0011]进一步地,所述车身姿态传感器由横向G值传感器、纵向G值传感器、垂直G值传感器、横向角度传感器和纵向角度传感器构成。
[0012]进一步地,所述桶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下固定座,所述下固定座上开设有若干个连接孔。
[0013]进一步地,所述桶身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上固定座,所述上固定座上开设有若干个安装孔。
[0014]进一步地,所述气泵和所述干燥器分别固定安装在储气罐的两侧。
[0015]通过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与传统的空气减震、弹簧减震相比,可实现底盘高度升降,可进行底盘高度的调节,实现底盘自由升降,方便老年人、儿童上下车和车辆通过性;同时整个系统的压缩阻尼、回弹阻尼单独可调,可大幅度提高驾乘感受;又进一步可实现车辆自动静态调平,动态调平防侧翻,降低事故发生率;对于车辆起步、转弯、刹车造成的倾斜实现自动抑制,大幅度提高驾乘感受。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7]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气控单元原理示意图;
[0019]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电控单元原理示意图。
[0020]图中:1、储气罐,2、气泵,3、第一气管,4、第二气管,5、干燥器,6、第三气管,7、第一压力传感器,8、安全阀,9、多通管,10、第四气管,11、气囊,12、第五气管,13、第二压力传感器,14、三通管,15、第六气管,16、第一单向阀,17、第七气管,18、第一电动调节阀,19、第八气管,20、四通管,21、第九气管,22、第二单向阀,23、第十气管,24、第二电动调节阀,25、第十一气管,26、第十二气管,27、第一电磁阀,28、第十三气管,29、消声器,30、第十四气管,31、桶身,32、气接头,33、桶杆,34、上固定座,35、下固定座,36、桶杆长度传感器,37、第二电磁阀,38、第三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
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2]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23]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气动可调阻尼升降减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源、调节装置、减震气筒和电控单元,所述气源包括气泵(2)、储气罐(1)、干燥器(5)、第一压力传感器(7)和安全阀(8),所述储气罐(1)的内部通过第一气管(3)与气泵(2)的输出端连通,所述储气罐(1)的内部通过第二气管(4)与干燥器(5)的顶端口连接,所述干燥器(5)的底端与第三气管(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气管(6)的管壁上安装有第一压力传感器(7)和安全阀(8);所述第三气管(6)的末端通过多通管(9)连接有若干个调节装置,若干个所述调节装置均连接有减震气筒,所述减震气筒上安装有桶杆长度传感器(36);所述电控单元与气泵(2)、第一压力传感器(7)、桶杆长度传感器(36)和调节装置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可调阻尼升降减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第二电磁阀(37)、气囊(11)、第二压力传感器(13)、第一单向阀(16)、第一电动调节阀(18)、第二单向阀(22)、第二电动调节阀(24)、第一电磁阀(27)和消声器(29),所述第二电磁阀(37)的一端通过第四气管(10)与多通管(9)的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37)的另一端与气囊(11)底部连通安装,所述气囊(11)的顶部与第五气管(12)的一端连通安装,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13)安装在第五气管(12)的管壁上,所述第五气管(12)的另一端通过三通管(14)连接有第六气管(15)和第九气管(21),所述第六气管(15)的末端连接有第一单向阀(16),所述第一单向阀(16)的末端通过第七气管(17)与第一电动调节阀(18)连接,所述第九气管(21)的末端与第二单向阀(22)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22)通过第十气管(23)与第二电动调节阀(24)连接,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阀(18)的末端和第二电动调节阀(24)的末端分别连接有第八气管(19)和第十一气管(25),所述第八气管(19)末端和第十一气管(25)末端均连接至四通管(20)的两个端口上,所述四通管(20)的另外两个端口分别连接有第十二气管(26)和第十四气管(30),所述第十二气管(26)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磊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旭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