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漏水的水冷电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2946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2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漏水的水冷电极结构,包括电极本体,所述电极本体两端延伸有连接件,所述电极本体内部装配有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两端均增设有防护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冷却流道采用可拆卸式的安装方式,避免传统冷却流道存在拆卸不便、增大后续维护难度的状况,且在防护组件配合下,在防护箱内实现了外部延伸管、输送管道连通,经过防护箱对连接处进行外部防护,在后续发生泄漏时可形成外部过渡,避免出现大量泄漏的状况,且在检测部的配合下,当输送管道与内部连接管连接处出现泄漏时,浮力的作用下,使得浮漂在检测管中上移滑动,推动触发件跟随浮漂上移与触发开关接触,可对外界供水单元进行关闭,保证了设备运行的安全性。运行的安全性。运行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漏水的水冷电极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水冷电极相关
,具体为一种防漏水的水冷电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阻加热广泛使用在各种真空实验和真空操作中中进行加热工作,且电阻加热装置由电极板、电阻加热管组成,为避免高温造成电极板损坏,要对电极板进行冷却,因此需要在电极中装配水冷结构来对电极进行降温处理,保证电极正常运行。
[0003]现有技术有以下不足:现有电极自身冷却效果不佳,影响了电极的稳定性,且电极冷却结构与电极拆卸困难,不方便工作人员拆卸维护,同时目前的冷却结构不具备防护功能,不能对管道连接处进行外部防护,使得冷却液极易出现泄漏的状况,降低了设备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漏水的水冷电极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漏水的水冷电极结构,包括电极本体,所述电极本体两端延伸有连接件,所述电极本体内部装配有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两端均增设有防护组件。
[0006]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冷却流道、输送管道以及连接部,所述冷却流道嵌设在电极本体内,所述输送管道对称密封穿设在冷却流道两侧,所述连接部安装在电极本体、冷却流道之间。
[0007]所述连接部包括限位凹槽、顶部延伸件以及两组加固板,所述限位凹槽开设在电极本体内顶端,所述顶部延伸件锁合安装在冷却流道内,所述顶部延伸件以及冷却流道对应滑动安装在限位凹槽内,两组所述加固板焊接在顶部延伸件上表面两侧,且加固板与电极本体通过螺栓锁合固定。
[0008]所述防护组件包括防护箱、密封顶盖、内部连接管、外部延伸管以及检测部,所述防护箱对称安装在顶部延伸件下表面两侧,所述密封顶盖锁合安装在防护箱顶部,所述内部连接管通过支架安装在防护箱内,所述内部连接管输出端在防护箱内与输送管道连接,所述外部延伸管在防护箱内与内部连接管连接,且外部延伸管与外部供水单元一体连接,所述检测部安装在防护箱侧壁底端。
[0009]所述检测部包括检测管、浮漂、触发开关以及触发件,所述检测管穿设在防护箱底端一侧,且检测管与防护箱内互通,所述浮漂滑动安装在检测管内,所述触发开关安装在检测管内顶端,且触发开关与外部供水单元的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触发件锁合安装在浮漂顶部,且触发件与触发开关对应设置。
[0010]所述检测管整体呈L形结构,且检测管内壁经过光滑处理。
[001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漏水的水冷电极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1)本技术通过设有冷却组件,使得外界冷却液经过输送管道循环输送至冷却流道中进行换热处理,可对电极本体上的热量进行快速的散发,保证电极本体的良好使用状态,且在连接部的配合下,将冷却流道以及顶部延伸件对应滑动在限位凹槽中进行初步限位,同时将加固板与电极本体锁合,实现了对冷却流道的快速安装,且方便后续拆卸,通过设置冷却流道采用可拆卸式的安装方式,避免传统冷却流道存在拆卸不便、增大后续维护难度的状况。
[0013](2)本技术通过设有防护组件,在防护箱内实现了外部延伸管、输送管道连通,经过防护箱对连接处进行外部防护,在后续发生泄漏时可形成外部过渡,避免出现大量泄漏的状况,规避了传统输送管道采用外露式连接方式极易出现泄漏的不足,且在检测部的配合下,当输送管道与内部连接管连接处出现泄漏时,浮力的作用下,使得浮漂在检测管中上移滑动,推动触发件跟随浮漂上移与触发开关接触,将信号传递至外部控制系统,可对外界供水单元进行关闭,保证了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冷却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防护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图1中B处放大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图3中A处放大示意图。
[0019]图中:1、电极本体;2、连接件;3、冷却流道;4、输送管道;5、限位凹槽;6、顶部延伸件;7、加固板;8、防护箱;9、密封顶盖;10、内部连接管;11、外部延伸管;12、检测管;13、浮漂;14、触发开关;15、触发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1]实施例1
[0022]如图1

4所示,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一种防漏水的水冷电极结构,包括电极本体1,所述电极本体1两端延伸有连接件2,所述电极本体1内部装配有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两端均增设有防护组件。
[0023]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冷却流道3、输送管道4以及连接部,所述冷却流道3嵌设在电极本体1内,所述输送管道4对称密封穿设在冷却流道3两侧,所述连接部安装在电极本体1、冷却流道3之间,使得外界冷却液经过输送管道4循环输送至冷却流道3中进行换热处理,可对电极本体1上的热量进行快速的散发,保证电极本体1的良好使用状态。
[0024]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连接部包括限位凹槽5、顶部延伸件6以及两组加固板7,所述限位凹槽5开设在电极本体1内顶端,所述顶部延伸件6锁合安装在冷却流道3内,所述顶部延伸件6以及冷却流道3对应滑动安装在限位凹槽5内,两组所述加固板7焊接在顶部延伸件6上表面两侧,且加固板7与电极本体1通过螺栓锁合固定,将冷却流道3以及顶部延伸
件6对应滑动在限位凹槽5中进行初步限位,同时将加固板7与电极本体1锁合,实现了对冷却流道3的快速安装,且方便后续拆卸,通过设置冷却流道3采用可拆卸式的安装方式,避免传统冷却流道3存在拆卸不便、增大后续维护难度的状况。
[0025]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防护组件包括防护箱8、密封顶盖9、内部连接管10、外部延伸管11以及检测部,所述防护箱8对称安装在顶部延伸件6下表面两侧,所述密封顶盖9锁合安装在防护箱8顶部,所述内部连接管10通过支架安装在防护箱8内,所述内部连接管10输出端在防护箱8内与输送管道4连接,所述外部延伸管11在防护箱8内与内部连接管10连接,且外部延伸管11与外部供水单元一体连接,所述检测部安装在防护箱8侧壁底端,在防护箱8内实现了外部延伸管11、输送管道4连通,经过防护箱8对连接处进行外部防护,在后续发生泄漏时可形成外部过渡,避免出现大量泄漏的状况,规避了传统输送管道4采用外露式连接方式极易出现泄漏的不足。
[0026]实施例2
[0027]如图3和5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设置有检测部,检测部包括检测管12、浮漂13、触发开关14以及触发件15,所述检测管12穿设在防护箱8底端一侧,且检测管12与防护箱8内互通,所述浮漂13滑动安装在检测管12内,所述触发开关14安装在检测管12内顶端,且触发开关14与外部供水单元的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触发件15锁合安装在浮漂13顶部,且触发件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漏水的水冷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本体(1),所述电极本体(1)两端延伸有连接件(2),所述电极本体(1)内部装配有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两端均增设有防护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冷却流道(3)、输送管道(4)以及连接部,所述冷却流道(3)嵌设在电极本体(1)内,所述输送管道(4)对称密封穿设在冷却流道(3)两侧,所述连接部安装在电极本体(1)、冷却流道(3)之间;所述连接部包括限位凹槽(5)、顶部延伸件(6)以及两组加固板(7),所述限位凹槽(5)开设在电极本体(1)内顶端,所述顶部延伸件(6)锁合安装在冷却流道(3)内,所述顶部延伸件(6)以及冷却流道(3)对应滑动安装在限位凹槽(5)内,两组所述加固板(7)焊接在顶部延伸件(6)上表面两侧,且加固板(7)与电极本体(1)通过螺栓锁合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漏水的水冷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组件包括防护箱(8)、密封顶盖(9)、内部连接管(10)、外部延伸管(11)以及检测部,所述防护箱(8)对称安装在顶部延伸件(6)下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栋强苏琴施泓成施苏珈
申请(专利权)人:靖江市鑫浩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