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抗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7810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抗拉结构,包括分别设置于相邻舱室内的两个抗拉棒、连接于两个所述抗拉棒之间的钢丝绳,所述抗拉棒固定连接在所述舱室的端盖上,所述钢丝绳通过设于其端部的钢丝绳挂耳与所述抗拉棒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的是钢丝绳结构,其特点是抗拉且柔软,其抗拉的特点提升了柔性连接带压管道检测机器人的抗拉能力,使其应用的流速工况更广;其柔软的特点满足机器人多节柔性连接的需求,不影响设备在管道中过弯的能力。不影响设备在管道中过弯的能力。不影响设备在管道中过弯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抗拉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
,具体为一种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抗拉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检测人员无法达到、或对检测人员有高危风险的特殊管道场合。现有的一种系缆式、多节柔性连接的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它前进的动力来源于管道内的流体运动。该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被投放到管道内部后,可以通过储缆装置收放连接在该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尾部的缆线实现在管道内部的逆流后退和顺流前进,进而由该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上的检测设备完成对管道内部的检测。显然地,该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在管道内承受的流体阻力,在逆流回收时相较于顺流投放时更大,并且管内流体速度越高,逆流回收时该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承受的流体阻力越大。因此在逆流回收该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特别是当管道内流体速度较高时,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的柔性连接处比较容易发生断裂的现象。而如何确保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的柔性连接处在逆流回收时,具有足够的抗拉强度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0003]为了使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适应高流速的管道工况,防止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的柔性连接处出现抗拉强度不够而断裂的现象,我们提出一种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抗拉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公开的抗拉结构可使该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适应高流速的管道工况,防止设备出现抗拉强度不够而断裂的现象。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抗拉结构,包括分别设置于相邻舱室内的两个抗拉棒、连接于两个所述抗拉棒之间的钢丝绳,所述抗拉棒固定连接在所述舱室的端盖上,所述钢丝绳通过设于其端部的钢丝绳挂耳与所述抗拉棒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钢丝绳挂耳设有钢丝绳夹套,便于在所述抗拉棒连接处形成可松紧的绳结。
[0007]优选的,所述抗拉棒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所述舱室的端盖上。
[0008]优选的,所述钢丝绳与连接相邻舱室间的线缆一体形成混合线缆。
[0009]优选的,所述混合线缆与所述舱室连接处设有锁紧密封螺母。
[0010]优选的,所述钢丝绳设有多根,且均匀分布在连接相邻舱室间的线缆的周围。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本技术采用的是钢丝绳结构,其特点是抗拉且柔软,其抗拉的特点提升了柔性连接带压管道检测机器人的抗拉能力,使其应用的流速工况更广;其柔软的特点满足机器人多节柔性连接的需求,不影响设备在管道中过弯的能力。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混合线缆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混合线缆截面图。
[0017]图中:1、混合线缆;2、钢丝绳;3、导线区;4、钢丝绳挂耳;5、钢丝绳夹套;6、锁紧密封螺母;7、端盖;8、壳体;9、线缆护套;10、抗拉棒。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实施例一:
[0020]一种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抗拉结构,包括安装在检测机器人两个舱室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混合线缆1,以及直接与两个舱室固定并起到抗拉作用的钢丝绳2,混合线缆1设置有用于容纳两个舱室之间连接线束的导线区3。该混合线缆1与舱室之间的安装方式如图1所示,由两个舱室、线缆、锁紧密封螺母6组成,舱室包括两个端盖7,壳体8,抗拉棒10,抗拉棒10由抗拉强度高的材料制成,抗拉棒10通过螺钉等方式与端盖7固定连接,钢丝绳挂耳4穿过抗拉棒10,混合线缆1位于两个舱室之间,安装时通过调节两个舱室之间的距离,使得钢丝绳2成张紧状态,在钢丝绳2保持张紧状态下,将两端的锁紧密封螺母6依次锁紧。锁紧密封螺母6采用市面上常见的锁紧螺母,用于将线缆与舱室固定,且固定后与舱室和线缆形成密封,避免水进入设备。当设备在流体作用下,能以该抗拉结构承受流体产生的拉力。
[0021]如图3所示。二次加工后的线缆包括:钢丝绳挂耳4,钢丝绳夹套5,钢丝绳夹套5通过外力使结构变形,从而可以把钢丝绳2夹紧形成一个挂耳结构。钢丝绳挂耳4用于套设在抗拉棒10上,方便钢丝绳2与抗拉棒10的连接,钢丝绳夹套5可以有效的保证钢丝绳挂耳4的结构稳定性,避免钢丝绳挂耳4受拉变形从抗拉棒10上滑脱。混合线缆1带抗拉钢丝绳,其截面特点如图4所示,其中2是钢丝绳,3是导线区,9是线缆护套,该混合线缆1可以根据尺寸要求,进行截取,然后二次加工成两端钢丝绳带挂耳的结构。
[0022]实施例二:
[0023]一种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抗拉结构,包括连接相邻舱室间的线缆,以及直接与两个舱室固定并起到抗拉作用的钢丝绳2,线缆设置有用于容纳两个舱室之间连接线束的导线区3,以及线缆最外层的线缆护套9。该线缆与舱室之间的安装方式如图2所示,由两个舱室、线缆、锁紧密封螺母6组成,舱室包括两个端盖7,壳体8。锁紧密封螺母6采用市面上常见的锁紧螺母,用于将线缆与舱室固定,且固定后与舱室和线缆形成密封,避免水进入设备。
[0024]线缆采用外置的抗拉钢丝绳结构,具体如下:在两个舱室的端盖7之间,可用多组抗拉钢丝绳根据抗拉力的需要设置抗拉钢丝绳的数量连接相邻的两个端盖7,形成一个抗拉结构,如图2所示。抗拉钢丝绳也具有实施例一的挂耳特征,即钢丝绳2的两端经过二次加
工形成钢丝绳挂耳4,两个钢丝绳挂耳4上均设置有对其端部夹紧形成环状挂耳结构的钢丝绳夹套5。安装时,抗拉钢丝绳2通过螺钉紧固在端盖7上。钢丝绳2通过螺钉紧固在两个舱室相邻的两个端盖7之间,且螺钉的方向与钢丝绳2的方向垂直,钢丝绳2的数量为多组,环绕线缆均匀分布在端盖7上。通过设置多组钢丝绳2,可以提高该抗拉结构的抗拉性能,通过环绕线缆的均匀分布设置,可以尽量使每根钢丝绳2都能受力均匀,同时缓解线缆所承受的拉力。
[0025]本技术用于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上,该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是一种系缆式、多节柔性连接的机器人,其前进的动力来源于管道内的流体运动,其特点是可以顺流前进,其回收是靠管道外的设备收线将其回拉。在设备顺流情况下,其上的拉力随着管道内的流速增加而增大,当设备逆流回拉时,在相同的流速下,因设备相对于管道内流体的速度更大,因此回收时的拉力更大。本专利技术设计的抗拉结构可使该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适应高流速的管道工况。防止设备出现抗拉不够而断裂的问题。
[002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抗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设置于相邻舱室内的两个抗拉棒(10)、连接于两个所述抗拉棒(10)之间的钢丝绳(2),所述抗拉棒(10)固定连接在所述舱室的端盖(7)上,所述钢丝绳(2)通过设于其端部的钢丝绳挂耳(4)与所述抗拉棒(10)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抗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绳挂耳(4)设有钢丝绳夹套(5),便于在所述抗拉棒(10)连接处形成可松紧的绳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压管道内检测机器人抗拉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洪标刘志国万松李洪亮郭晓剑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中仪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