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极柱快速生产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77108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池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极柱快速生产装置及方法,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板,且壳体内部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壳体下方设置有拉动机构,且拉动机构下方设置有注塑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将铅锡合金填入熔炉,启动推杆带动推板下压使保温壳内部合金溶液通过进入口注入进联动筒内部,并带动联动筒和拉动机构下降,使拉动机构进入蓄电池外壳的孔进入蓄电池内部,并将联动筒内部的铅锡合金熔铸在蓄电池内部的汇流排上方,使极柱成型,从而避免极柱因意外情况而产生焊接不牢固的问题,从而使极柱与汇流排连接紧密,从而提高蓄电池的生产质量。从而提高蓄电池的生产质量。从而提高蓄电池的生产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极柱快速生产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电池极柱快速生产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蓄电池进行生产时,会连接极柱,在蓄电池使用时会通过极柱进行放电操作,而蓄电池外壳上会留有两个孔,使极柱贯穿,而蓄电池内部的极柱部分与汇流排进行焊接,以使蓄电池内部产生的电流可以通过极柱进行输出,并且极柱与蓄电池的外壳进行注塑或焊接,从而使极柱与蓄电池外壳间没有缝隙,使蓄电池整体处于封闭状态,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蓄电池的极柱可能会出现虚焊、假焊的状况,导致焊接不牢,影响产品的使用,造成较大的质量问题,并且极柱在与内部汇流排进行焊接后,还需要将极柱与蓄电池外壳进行焊接或注塑,使蓄电池整体封闭,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极柱快速生产装置及方法,通过将铅锡合金填入熔炉,启动推杆带动推板下压使保温壳内部合金溶液通过进入口注入进联动筒内部,并带动联动筒和拉动机构下降,使拉动机构进入蓄电池外壳的孔进入蓄电池内部,并将联动筒内部的铅锡合金熔铸在蓄电池内部的汇流排上方,使极柱成型,从而避免极柱因意外情况而产生焊接不牢固的问题,从而使极柱与汇流排连接紧密,从而提高蓄电池的生产质量。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电池极柱快速生产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板,且壳体内部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壳体下方设置有拉动机构,且拉动机构下方设置有注塑机构
[0006]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推杆,且推杆与壳体顶面固定连接,所述壳体内顶面中心固定连接有保温壳,且推杆活动端贯穿保温壳顶面并固定连接有推板,所述壳体一侧固定连接有熔炉,且熔炉一侧连通有内部设置有止流阀的流动管,所述流动管一端贯穿壳体并与保温壳一侧相连通,所述推板中心固定连接有联动筒,且联动筒外侧壁开设有多个进入口,所述联动筒底端贯穿保温壳底面并与保温壳底面滑动连接,且联动筒底端与拉动机构相连通,通过将铅锡合金填入熔炉,在推杆推动推板下压时,流动管内部的止流阀关闭,使铅锡合金不进入保温壳内部,此时推板下压将使保温壳内部位于推板下方的合金溶液通过进入口注入进联动筒内部,推板在下压时不会让溶液进入推板上方,推板与保温壳内壁属于紧密抵触状态,同时推板下压将带动联动筒和拉动机构下降,使拉动机构进入蓄电池外壳的孔进入蓄电池内部,并将联动筒内部的铅锡合金熔铸在蓄电池内部的汇流排上方,使极柱成型,从而避免极柱因意外情况而产生焊接不牢固的问题,从而使极柱与汇流排连接紧密,从而提高蓄电池的生产质量。
[0007]进一步在于:所述拉动机构包括插入筒,且插入筒顶端开设有注入孔,所述插入筒顶端转动连接有转板,且转板顶面开设有连通孔,所述转板顶面与联动筒底端固定连接,联
动筒内部的铅锡合金通过连通孔和注入孔进入插入筒内部,转动插入筒后便会使连通孔与注入孔错开,从而使铅锡合金不能流入插入筒内部,使推板被推杆推动下压时,将压动保温壳内部的铅锡合金进入联动筒内部,继而通过连通孔与注入孔进入插入筒内部,但由于流动管内部止流阀关闭,使保温壳内部呈封闭空间,由于负压抽吸力的存在,使得铅锡合金不会脱离插入筒内部,继而在插入筒被联动筒下压进入蓄电池外壳内部时,插入筒底端与汇流排接触,内部铅锡合金与汇流排接触,此时转动插入筒便可以使联动筒内部溶液不再进入插入筒内部,使插入筒内部合金溶液冷却成型后不会影响联动筒内部的溶液。
[0008]进一步在于:所述联动筒内侧壁位于进入口下方固定连接有固定板,且固定板底面开设有流入孔,所述流入孔内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管,且连接管底端固定连接于连通孔内部,在溶液通过进入口进入联动筒内部时,会通过固定板上的流入孔进入连接管内部,继而溶液通过连接管进入连通孔内部,再通过注入孔进入插入筒内部,从而使溶液与联动筒筒壁不互相接触,使连接管与联动筒内侧壁产生空气隔温层,避免连接管内部的溶液冷却凝固。
[0009]进一步在于:所述插入筒外侧壁转动连接有两个对角设置的拉臂,且两个拉臂相背离一端均开设有缺口,所述壳体两端均固定连接有U型框,且两个U型框对角布置,两个U型框一臂均开设有滑槽、另一臂均开设有L型槽,且两个U型框内部均设置有U型块,且两个U型块一端均滑动连接于相邻的L型槽内部,同一个U型块两臂另一端之间均转动连接有转动块,两个所述转动块一端均滑动连接于相邻的滑槽内部,且两个转动块两侧均设置有扭簧,扭簧一端与相邻的U型块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相邻的转动块侧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U型块的两臂均开设有滑动槽,位于同一个U型块上的两个滑动槽之间滑动连接有滑块,两个所述滑块均转动连接于相邻的缺口内部,两个所述U型框相背离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板,通过推杆推动推板下压,使联动筒推动插入筒下压,使插入筒在下压的同时带动两个拉臂下压,使两个拉臂通过缺口处的滑块带动两个U型块在相邻的U型框内部滑动,在滑动过程中,U型块因扭簧的弹力使一端通过L型槽向相邻的U型框外部滑动,但因为导向板的阻挡,而使得U型块一端不能向U型框外部转动,待移动到导向板底端时,两个U型块不受相邻导向板的阻挡在相邻扭簧的回弹作用下自动相背离转动,使两个U型块通过相邻的L型槽向相邻U型框外部转动,两个U型块转动拉动两个滑块在相邻滑动槽之间滑动直至滑动到相邻滑动槽一端,继而两个滑块被相邻转动的U型块拉动使两个拉臂相背离移动,使两个滑块和相邻的转动块均位于相邻的缺口内部,使U型块与相邻的拉臂由原本的L型形成I型状态,并且两个拉臂的缺口贯穿相邻的U型框,从而使插入筒被两个拉臂拉动在转板上转动,从而使注入孔与连通孔不再连通,呈封闭状态,从而使插入筒内部溶液冷却时不会因金属的热传导性影响连接管内部溶液凝固,并且在推板被推杆上提时,将通过联动筒和插入筒同步拉动两个拉臂上提,使两个U型块在上提时与相邻的导向板斜面抵触,使两个U型块沿着相邻的导向板斜面移动的同时自动相向转动,并且两个拉臂贯穿U型框的部分会在上移过程中与导向板斜面抵触,使滑块复位,从而使两个拉臂的相背离一端复位到位于两个U型框内部的位置,从而使两个拉臂带动插入筒转动复位,使连通孔与注入孔重新连通,同时通过插入筒上提时会缓慢转动,使插入筒内部合金凝脱形成的极柱可以更快脱离插入筒。
[0010]进一步在于:所述壳体顶面对称设置有两个弧形壳,且两个弧形壳一端均贯穿保温壳顶面并与保温壳顶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弧形壳另一端均贯穿壳体顶面并与壳体顶面
固定连接,所述壳体底端位于保温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内部设置有加热器的气囊,且两个气囊底端均固定连接有注塑管,两个所述注塑管均与注塑机构相连通,两个所述弧形壳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推动杆,且两个推动杆一端分别与两个气囊顶面固定连接、另一端均与推板顶面固定连接,通过将气囊内部加入融化的塑料,气囊内侧壁为耐热材料,可为聚四氟乙烯、聚苯硫醚等耐热塑料制成,在推板的上提时,两个推动杆在弧形壳内部滑动,使两个推动杆一端压动两个气囊使两个气囊内部的塑料融液进入相邻的注塑管,并通过注塑管向注塑机构内部进行注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极柱快速生产装置,包括壳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板(200),且壳体(100)内部设置有驱动机构(300),所述壳体(100)下方设置有拉动机构(400),且拉动机构(400)下方设置有注塑机构(500);所述驱动机构(300)包括推杆(310),且推杆(310)与壳体(100)顶面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00)内顶面中心固定连接有保温壳(320),且推杆(310)活动端贯穿保温壳(320)顶面并固定连接有推板(321),所述壳体(100)一侧固定连接有熔炉(350),且熔炉(350)一侧连通有内部设置有止流阀的流动管(351),所述流动管(351)一端贯穿壳体(100)并与保温壳(320)一侧相连通,所述推板(321)中心固定连接有联动筒(360),且联动筒(360)外侧壁开设有多个进入口(361),所述联动筒(360)底端贯穿保温壳(320)底面并与保温壳(320)底面滑动连接,且联动筒(360)底端与拉动机构(400)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极柱快速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动机构(400)包括插入筒(410),且插入筒(410)顶端开设有注入孔(411),所述插入筒(410)顶端转动连接有转板(420),且转板(420)顶面开设有连通孔(421),所述转板(420)顶面与联动筒(360)底端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池极柱快速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筒(360)内侧壁位于进入口(361)下方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70),且固定板(370)底面开设有流入孔(371),所述流入孔(371)内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管(372),且连接管(372)底端固定连接于连通孔(421)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池极柱快速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筒(410)外侧壁转动连接有两个对角设置的拉臂(430),且两个拉臂(430)相背离一端均开设有缺口(431),所述壳体(100)两端均固定连接有U型框(440),且两个U型框(440)对角布置,两个U型框(440)一臂均开设有滑槽(441)、另一臂均开设有L型槽(442),且两个U型框(440)内部均设置有U型块(460),且两个U型块(460)一端均滑动连接于相邻的L型槽(442)内部,同一个U型块(460)两臂另一端之间均转动连接有转动块(462),两个所述转动块(462)一端均滑动连接于相邻的滑槽(441)内部,且两个转动块(462)两侧均设置有扭簧,扭簧一端与相邻的U型块(460)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相邻的转动块(462)侧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U型块(460)的两臂均开设有滑动槽(461),位于同一个U型块(460)上的两个滑动槽(461)之间滑动连接有滑块(470),两个所述滑块(470)均转动连接于相邻的缺口(431)内部,两个所述U型框(440)相背离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板(45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极柱快速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顶面对称设置有两个弧形壳(340),且两个弧形壳(340)一端均贯穿保温壳(320)顶面并与保温壳(320)顶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弧形壳(340)另一端均贯穿壳体(100)顶面并与壳体(100)顶面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00)底端位于保温壳(320)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内部设置有加热器的气囊(330),且两个气囊(330)底端均固定连接有注塑管(331),两个所述注塑管(331)均与注塑机构(500)相连通,两个所述弧形壳(340)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推动杆(341),且两个推动杆(341)一端分别与两个气囊(330)顶面固定连接、另一端均与推板(321)顶面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池极柱快速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机构(500)包括卡框(510),且卡框(510)与插入筒(410)外侧壁活动套接,所述卡框(510)顶面开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超唐国林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洋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