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视镜单电机两维电动调节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75900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后视镜单电机两维电动调节系统。它包括固定在基座上的驱动装置和传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中固定在基座上的电机的转轴上设有蜗杆,与所述蜗杆相啮合的蜗轮和主驱动轮同轴;所述传动装置由两个位于所述主驱动轮两侧、结构相同的第一动力单向传动装置和第二动力单向传动装置构成,每一动力单向传动装置中,固定在基座上的下位齿轮与所述主驱动轮相啮合,位于所述下位齿轮上方的轮芯设置在轮体内,所述轮芯与轮体同轴,所述轮芯与所述下位齿轮为同轴一体;所述轮体内侧表面设有单向限位环形槽,所述轮芯的侧面设有与所述限位环形槽匹配的单向销;所述轮体的外侧表面设有使控制臂上下运动的环形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由于双电机的存在,产品重量和体积较大,难以满足日益演进的后视镜外观造型的问题,同时大为降低产品成本。(*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后视镜单电机两维电动调节系统
技术介绍
汽车后视镜安装在汽车前端两侧,为驾驶员提供后视视野,其镜片角度可根据驾驶员不 同的身高和需求进行调节。镜片角度调节分为电动和手动两种,目前中高档车所配置的都是 带电动调节功能的后视镜。汽车后视镜电动转向系统是安装在外后视镜内部,根据外部输入 电动的对后视镜的镜面角度进行调节的系统。目前汽车上使用的电动转向系统均采用双电机来进行后视镜的镜面角度调节。如国外的 专利号为US5701211的"汽车视镜调节齿轮装置"、专利号为WO 00/69683的"汽车后视镜支 撑板机动偏转装置"、专利号为DE20017163U1的"汽车后视镜偏转装置夹紧带方案"等,国 内专利号为CN1273330C的"用于尤其用来放置汽车后视镜的支撑板的机动偏转装置"、专利 号为CN1088433C的"汽车后视镜电动转向器传动机构"等。这些专利在传动机构的处理上各 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但其原理都是建立在两个电机的基础之上。其原理是在控制过程中,一 电机控制镜片的水平方向的角度调节,另一电机控制镜片的上下方向的角度调节。这些双电机方案由于双电机的存在,两个电机被分别安置在上下调节和水平调节机构中, 产品重量和体积比较大,难以满足日益演进的后视镜外观造型的需求。同时,电机在后视镜 电动转向系统占主要成本,双电机方案势必带来较高的产品成本,直接影响后视镜产品的价 格和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体积小的后视镜 单电机电动角度调节系统。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后视镜单电机两维电动调节系统,包括固定在基座上的驱动装置和传动装置,所述驱动 装置中固定在基座上的电机的转轴上设有蜗杆,与所述蜗杆相啮合的蜗轮和主驱动轮同轴; 所述传动装置由两个位于所述主驱动轮两侧、结构相同的第一动力单向传动装置和第二动力 单向传动装置构成,每一动力单向传动装置中,固定在基座上的下位齿轮与所述主驱动轮相啮合,位于所述下位齿轮上方的轮芯设置在轮体内,所述轮芯与轮体同轴,所述轮芯与所述 下位齿轮为同轴一体;所述轮体内侧表面设有单向限位环形槽,所述轮芯的侧面设有与所述 限位环形槽匹配的单向销;所述轮体的外侧表面设有使控制臂上下运动的环形凹槽。所述轮体内的单向限位环形槽上所设单向限位凹陷的个数与所述轮芯中单向销的个数相等。所述控制臂上设有一位于所述轮体环形凹槽内的突出楔块,所述控制臂设置在所述基座 的滑槽内,使其上下滑动。动力单向传递装置处于驱动装置和镜片角度调节板之间,该装置能够在不同的动力输入 下,能动的实现动力单向传递,使电机产生的动力进行单向传输,以一个驱动力而实现对后 视镜镜片上下和左右的分别调节。轮芯可在轮体内单向转动,同时单向销可在轮体的环形圆 槽内滑动。安装时轮芯的单向销可和轮体的环形圆槽相配合,可在轴向起一定的定位和导向 作用。轮芯在轮体内来回转动时,单向销可在轮体的环形圆槽内滑动。当轮芯向指定方向正 向运动时,单向销遭遇圆槽内的单向限位凹陷,就会发生锁止,从而带动轮体转动,实现动 力传递。当轮芯向指定方向反向运动时,单向销可轻易的滑过单向限位凹陷,而轮体不发生 转动,实现动力的单向休止,从而实现动力的单向传递。当电机按指定方向正向转动时,通过蜗杆、蜗轮带动主驱动轮转动。主驱动轮可同时带 动啮合于其上的第一和第二动力单向传递装置中的下位齿轮,下位齿轮带动轮芯转动。其中 第一动力单向传递装置中的轮芯为指定方向正向转动,第二动力单向传递装置中的轮芯为指定方向反向转动。如此,第一动力单向传递装置中的单向销遭遇圆槽内的单向限位凹陷,就 会发生锁止,从而带动轮体转动,实现动力传递,第二动力单向传递装置中的轮芯向指定方 向反向运动,其单向销可轻易的滑过单向限位凹陷,而轮体不发生转动,实现动力的单向休 止。如此可实现电机按指定方向正传仅带动第一动力单向传递装置中的轮体,而第二动力单 向传递装置中的轮体保持静止,从而实现动力的定向传递。当动力传递至第一动力单向传递装置中的轮体后,轮体绕轴心旋转,带动控制臂上下运 动。从而实现对后视镜角度调节板的上下方向的角度控制。反之,动力传递至第二动力单向传递装置中的轮体后,轮体绕轴心旋转,带动控制臂上 下运动。从而实现对后视镜角度调节板的左右方向的角度控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由于仅使用一个电机来实现后视镜镜片角度调节的电动转向,完成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调节。在驱动装置中,蜗杆安装在电机轴上,将电机产 生的动力通过与之配合的蜗轮转化成图示平面方向的转动。蜗轮和主驱动轮是一体的结构, 蜗轮和主驱动轮同心同转速,最终实现将电机的输出动力进行方向变换转换成主驱动轮所在 平面的转动。这样可以减少转向系统的厚度和尺寸,使之适合后视镜内的空间约束。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技术。附图说明附图l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后视镜电动转向系统的结构分解图。附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附图4为图3中B-B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后视镜单电机电动转向系统位于后视镜控制系统的执行端,负责将电信号转 换成机械动力,驱动镜片按输入信号进行角度调节。根据附图l、 2,后视镜单电机电动转向系统包括驱动装置、第一动力单向传递装置、第 二动力单向传递装置、控制臂等。其中驱动装置包括电机l,蜗杆2,蜗轮3,主驱动轮4。第 一动力单向传递装置5包括下位齿轮6、轮芯7、轮体8、压紧弹簧11和单向销10组成。第二动 力单向传递装置12包括下位齿轮13、轮芯14、轮体15、压紧弹簧18和单向销17组成。参考附图3和4,说明本技术中的动力单向传递装置的工作过程。当电机l按指定方向正向转动时,通过蜗轮3、蜗杆2带动主驱动齿轮4转动。主驱动轮4 可同时带动啮合于其上的第一和第二动力单向传递装置中的下位齿轮6和下位齿轮13,下位齿 轮6和下位齿轮13分别带动轮芯7和轮芯14转动。其中第一动力单向传递装置5中的轮芯7为指 定方向正向转动,第二动力单向传递装置12中的轮芯14为指定方向反向转动。如此,第一动 力单向传递装置5中的轮芯7为图示方向的正向转动,如图4所示。在转动过程中,单向销IO 由于受弹簧力作用,其顶端顶着轮体8的内壁滑动。当轮芯7正向转动图示箭头方向时,将沿 箭头方向滑向圆槽内的单向限位凹陷19,单向销10内部的压紧弹簧11就将单向销10推入限位 凹陷19,且单向销10将和限位凹陷19的垂直侧壁20接触而无法发生相对运动,轮芯7和轮体8 就会发生锁止,从而带动轮体8转动,实现动力传递。而第二动力单向传递装置中的轮芯14 向指定方向反向运动图示箭头反向,同样的,单向销17由于受弹簧力作用,其顶端顶着轮体 15的内壁滑动。但单向销17遭遇单向限位凹陷时,其可轻易延斜面划过单向限位凹陷,不受 切向作用力。所以轮体15不发生转动,实现动力的单向终止。如此可实现电机l按指定方向正传仅带动第一动力单向传递装置5中的轮体8,而第二动力单向传递装置12中的轮体15保持静 止,从而实现动力的定向传递。当电机l按指定方向反向转动时,通过蜗轮3、蜗杆2带动主驱动齿轮4转动。主驱动轮4 可同时带动啮合于其上的第一和第二动力单向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后视镜单电机两维电动调节系统,包括固定在基座上的驱动装置和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中固定在基座上的电机的转轴上设有蜗杆,与所述蜗杆相啮合的蜗轮和主驱动轮同轴;所述传动装置由两个位于所述主驱动轮两侧、结构相同的第一动力单向传动装置和第二动力单向传动装置构成,每一动力单向传动装置中,固定在基座上的下位齿轮与所述主驱动轮相啮合,位于所述下位齿轮上方的轮芯设置在轮体内,所述轮芯与轮体同轴,所述轮芯与所述下位齿轮为同轴一体;所述轮体内侧表面设有单向限位环形槽,所述轮芯的侧面设有与所述限位环形槽匹配的单向销;所述轮体的外侧表面设有使控制臂上下运动的环形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军邵萌王燕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世科嘉车辆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