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8430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5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所述反应釜本体内设置有搅拌轴,所述反应釜本体顶部设置有电机,所述搅拌轴的顶端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有内螺旋桨和外螺旋桨,所述内螺旋桨固定在所述搅拌轴的外表面,所述外螺旋桨通过第一连杆与所述搅拌轴连接,所述内螺旋桨和所述外螺旋桨的螺旋方向相反,所述反应釜本体的内壁设置有底支撑件,所述搅拌轴的底端与所述底支撑件连接。述搅拌轴的底端与所述底支撑件连接。述搅拌轴的底端与所述底支撑件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应釜


[0001]本技术涉及反应容器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反应釜的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
[0003]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和食品等领域,是用来完成硫化、硝化、氢化、烃化、聚合、缩合等工艺过程的压力容器,例如:反应器、反应锅、分解锅、聚合釜等;材质一般有碳锰钢、不锈钢、锆、镍基合金及其它复合材料。
[0004]为了使反应釜内的物料反应充分,搅拌桨需要持续搅动内部物料,使得反应釜内的物料进行充分的混合、反应。
[0005]但是,由于现有的反应釜内的搅拌桨的形状和结构较为单一,现有的反应釜内的搅拌桨朝向一个方向缠绕成螺旋状,搅拌桨搅动时,使得内部物料均朝向同一方向翻动,容易存在搅拌桨无法翻动的搅拌死角,导致反应釜内的搅拌桨存在搅拌不均匀的问题;
[0006]而且,反应釜的下料口位于釜体最底部,为了不挡住下料口,搅拌轴的底端为悬空状态,搅拌轴仅上端固定,当反应釜内部的物料较为粘稠、或者质量较大时,搅拌桨搅拌时受到的搅拌阻力较大,使得搅拌桨在搅拌过程中易发生晃动影响搅拌效果,甚至发生扭转偏移损伤反应釜设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搅拌均匀、搅拌桨稳定性好的反应釜。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所述反应釜本体内设置有搅拌轴,所述反应釜本体顶部设置有电机,所述搅拌轴的顶端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有内螺旋桨和外螺旋桨,所述内螺旋桨固定在所述搅拌轴的外表面,所述外螺旋桨通过第一连杆与所述搅拌轴连接,所述内螺旋桨和所述外螺旋桨的螺旋方向相反,所述反应釜本体的内壁设置有底支撑件,所述搅拌轴的底端与所述底支撑件转动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外螺旋桨包括第一外螺旋桨和第二外螺旋桨,所述第一外螺旋桨和所述第二外螺旋桨呈螺旋带状缠绕于所述内螺旋桨的外围。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外螺旋桨和所述第二外螺旋桨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二连杆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相垂直。
[0011]优选地,所述反应釜本体内设置有刮板,所述刮板包括第一刮板和第二刮板,所述第一刮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外螺旋桨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所述第二刮板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杆的外沿。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二刮板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杆上。
[0013]优选地,所述底支撑件上设置有凹槽,所述搅拌轴的底端对位插设于所述凹槽内。
[0014]优选地,所述底支撑件位于所述反应釜本体下料口的正上方,所述底支撑件通过若干根固定杆固定在所述反应釜本体的内壁上。
[0015]优选地,所述固定杆的数量为3根,3根所述固定杆呈放射状等距设置,从而组成三脚支架结构将所述底支撑件固定在所述反应釜本体的内壁上。
[0016]优选地,所述搅拌轴的底端连接有搅刀,使得所述搅刀随所述搅拌轴转动,所述搅刀与所述反应釜本体的下料口相对应,所述搅刀的中轴线与所述搅拌轴的中轴线之间成夹角。
[0017]优选地,所述搅刀位于所述反应釜本体的下料口的正上方。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采用双螺旋浆的设计,内螺旋桨和外螺旋桨分别固定在搅拌轴上,内螺旋桨和外螺旋桨的螺旋方向不同,搅拌轴转动时,内螺旋桨产生向下、向外沿扩散的搅拌推力,外螺旋桨产生向上、向内扩散的搅拌推力,内螺旋桨和外螺旋桨推动物料相对流动,使得反应釜本体内的物料混合更为均匀、搅拌效果好;设置底支撑件对搅拌轴的底端起到支撑,避免搅拌轴的底端悬空导致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提升搅拌效果。
附图说明
[0019]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更具体说明,本技术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的主旨。
[0020]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反应釜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3为图1中C向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反应釜本体1;搅拌轴2;电机3;内螺旋桨4;外螺旋桨5;第一外螺旋桨501;第二外螺旋桨502;第一连杆6;底支撑件7;凹槽701;第二连杆8;刮板9;第一刮板901;第二刮板902;固定杆10;下料口11;搅刀12。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进行更全面的描述。
[0025]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并与之结合为一体,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安装”、“一端”、“另一端”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7]参考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1,反应釜本体1内设置有搅拌轴2,反应釜本体1顶部设置有电机3,搅拌轴2的顶端与电机3连接,搅拌轴2上设置有内螺旋桨4和外螺旋桨5,内螺旋桨4固定在搅拌轴2的外表面,外螺旋桨5通过第一连杆6与搅拌轴2连接,内螺旋桨4和外螺旋桨5的螺旋方向相反,反应釜本体1的内壁设置有底支撑件7,搅拌轴2的底端与底支撑件7转动连接。内螺旋桨4和外螺旋桨5的螺旋方向不同,搅拌
轴转动时,内螺旋桨4产生向下扩散的搅拌推力,外螺旋桨5产生向上扩散的搅拌推力,设置底支撑件7对搅拌轴2的底端起到支撑,增加了搅拌轴2的稳定性,使得搅拌轴2转动时不会发生晃动。
[0028]参考图1和图3,在优选实施例中,外螺旋桨5包括第一外螺旋桨501和第二外螺旋桨502,第一外螺旋桨501和第二外螺旋桨502呈螺旋带状缠绕于内螺旋桨4的外围,搅拌轴转动时,内螺旋桨4产生向下、向外沿扩散的搅拌推力,外螺旋桨5产生向上、向内扩散的搅拌推力;第一外螺旋桨和第二外螺旋桨呈中心对称,起到加强的作用。
[0029]参考图1和图3,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外螺旋桨501和第二外螺旋桨502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二连杆8相连接,第一连杆6和第二连杆8相垂直。第一连杆6和第二连杆8的配合,加强了螺旋带状的第一外螺旋桨501和第二外螺旋桨502的结构稳定性。
[0030]参考图1,在优选实施例中,反应釜本体1内设置有刮板9,刮板9包括第一刮板901和第二刮板902,第一刮板901通过第一连杆6和外螺旋桨5固定在搅拌轴2上,第二刮板902安装在第二连杆8的外沿。
[0031]参考图1,在优选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釜本体,所述反应釜本体内设置有搅拌轴,所述反应釜本体顶部设置有电机,所述搅拌轴的顶端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有内螺旋桨和外螺旋桨,所述内螺旋桨固定在所述搅拌轴的外表面,所述外螺旋桨通过第一连杆与所述搅拌轴连接,所述内螺旋桨和所述外螺旋桨的螺旋方向相反,所述反应釜本体的内壁设置有底支撑件,所述搅拌轴的底端与所述底支撑件转动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螺旋桨包括第一外螺旋桨和第二外螺旋桨,所述第一外螺旋桨和所述第二外螺旋桨呈螺旋带状缠绕于所述内螺旋桨的外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螺旋桨和所述第二外螺旋桨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二连杆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相垂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本体内设置有刮板,所述刮板包括第一刮板和第二刮板,所述第一刮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外螺旋桨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国辉黄飞鸿兰应飞袁龙城黄飞雁黄建姜证铭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林工工业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