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起动兼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4970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转子的惯性小、电刷耐久性好的小型轻量车辆用起动兼发电装置,起动线圈23与发电线圈22绕于同一定子铁心21上,安装于旋转轴上的旋转内磁型转子10配置于定子铁心21的内径中,刷握30设于转子10的一侧,并可相对转子10沿轴向移动并与其一起旋转,刷握30的外侧面上设有多个电刷31,对着刷握30的外侧面设置的固定整流子座40的内侧面的规定位置设有多个整流子43,依刷握30沿轴向移动,电刷31与整流子43可接离,在接触时向起动线圈供电。(*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用于自动二轮车与自动四轮车上的将发动机的起动装置与发电装置组合为一体的起动兼发电装置。作为现有的车辆用起动兼发电装置,同一专利技术人以前曾提出过案例(实开平3-91064号公报)。有关该案例的装置是在同一电枢的定子铁心上缠绕起动线圈与发电线圈的起动兼发电装置,其结构是转子是旋转外磁型转子,励磁线圈磁极旋转于定子铁心外侧,而在定子铁心的内径处配置有由电刷与整流子组成的电流转换器与使电刷移动的电磁线圈。由于定子铁心内径处配置了电流转换器与电磁线圈,定子铁心自身的直径变大,因而在其外侧旋转的转子直径也变大,转子的旋转惯性也增大,从而成了内燃机性能上的负担,造成这种不良状况的同时,装置本身变得大而重。一旦将电磁线圈或电刷配置于定子铁心内,则即把电磁线圈或电刷置于高温环境之中。有鉴于这一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减小转子的惯性、电刷耐久性优良的小型轻量车辆用起动兼发电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为这样的车辆用起动兼发电装置在将起动线圈与发电线圈绕于同一电枢的定子铁心的车辆用起动兼发电装置中,将安装于旋转轴上的旋转内磁型转子配置于前述定子铁心的内径中,将允许对前述旋转内磁型转子在轴向相对移动并将一起旋转的刷握设置于该旋转内磁型转子的一侧,在前述刷握的外侧面装有多个电刷,在对着前述刷握外侧面设置的固定整流子座的内侧面的规定位置配置多个整流子,依靠前述刷握的轴向移动前述电刷与整流子可能接离,而在两者接触时向起动线圈供电。由于在定子铁心内径处配置了旋转内磁型转子,转子的转动惯性变小,不会成为内燃机性能的负担,而且整个装置变得小而轻。另外,由于将电刷与整流子设置于旋转内磁型转子的侧面,在运行中发热的转子与定子的外边,不会对电刷的性能带来影响。赋能手段在离开前述刷握方向对前述固定整流子座赋能,依靠拉紧连接于前述刷握的引线来克服赋能手段的赋能力,移动刷握,使电刷与整流子接触,以此,将电刷与整流子的接离驱动机构简化,从而可以使装置变得更加小而轻。依起动杠杆的手动操作来拉紧前述引线,省去了电磁线圈,可以使结构简化、降低造价。图面的简单说明附图说明图1——有关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用起动兼发电装置作为发电机工作时的侧断面图,图2——上述装置作为电动机工作时的侧断面图,图3——内部转子的正面图,图4——内部转子的背面图,图5——图3上的V-V剖视图,图6——外部定子的正面图,图7——图6上的VI-VI剖视图,图8——刷握一部分的正面图,图9——刷握一部分的背面图,图10——图8上的X-O-X剖视图,图11——整流子座一部分的正面图,图12——整流子座一部分的背面图,图13——图11上的XII-O-XII剖视图,图14——起动机构的电路图,图15——另一实施例的车辆用起动兼发电装置作为电动机工作时的侧断面图,图16——上述装置作为发电机工作时的侧断面图,图17——内部转子的正面图,图18——内部转子的背面图,图19——图17上的XIX-O-XIX剖视图,图20——调速器内壳的正面图,图21——调速器内壳的背面图,图22——图20上的XXII-O-XXII剖视图,图23—刷握的正面图,图24——刷握的背面图,图25——图23上的XXV-O-XXV剖视图,图26——负侧接线板的斜视图,图27——正侧接线板的斜视图,图28——整流子座的正面图,图29——整流子座的背面图,图30——图28上的XXX-O-XXX剖视图,图31——同一实施例起动机构的电路图。实施例以下就图1至图14示出的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加以说明。本实施例的车辆用起动兼发电装置1的侧断面图分别示于图1与图2。该车辆用起动兼发电装置1适用于小型自动二轮车,它被设置于内燃机的曲轴箱2的侧面,车辆用起动兼发电装置1的转子部直接连接于曲轴3。车辆用起动兼发电装置1采用了内部转子(旋转内磁型转子)10,内转子10安装于曲轴3并一起旋转。内转子10示于图3~图5。转子轮毂11大致成圆柱状,在其中心设有锥形配合通孔11a,曲轴3贯穿锥形孔11a,其端部形成内径扩大的扩径部11b。在转子轮毂11的外周面,沿周向等间距排列的6处、形成了指向轴向、断面呈圆弧状的沟槽,轮毂11的一端突出有法兰11c,6处沟槽内分别安装着断面成圆弧状的磁体12。而呈有底圆筒状、底部中央有圆孔的转子盖13从没有法兰11c的一侧覆盖于同心配列的6个磁体12的外部。在转子轮毂11的法兰11c的侧面延伸形成圆筒部11d,在圆筒部11d上设有一缺口11e。内部转子轮毂11的配合孔11a内贯穿配合着曲轴3的一端的圆锥部,该内部转子10与曲轴3伸出至扩径部11b的端部螺纹部分,以螺帽4旋转紧配合在一起。固定于曲轴3的内部转子10的外围组合成有外部定子20。外部转子示于图6与图7。外部转子20的定子铁心21是这样构成的把薄钢板层层叠起,从外周的圆环部分21a向中心方向伸出多个轭铁21b,在此轭铁21b上缠绕发电线圈22和起动线圈23。发电线圈22被缠绕于各轭铁21b的顶部,即内周一侧,而起动线圈23则缠绕于由轭铁21b的发电线圈22至外周轭铁的底端。在定子铁心21的圆环状部分21a上打有把外部定子20固定于曲轴箱2上的螺栓通孔21c。刷握30依其伸出的圆筒部30a从外侧可自由滑动地配合支承于设在前述内部转子10的转子轮毂11上的圆筒部11d上。刷握30如图8~图10所示,圆筒部30a的内圆面的一部分向中心方向伸出,形成凸起30b,而该凸起30b嵌入转子轮毂11一侧的圆筒部11d的缺口11e中,刷握30相对于转子轮毂11可沿轴向自由滑动,而在周向则一起旋转。圆筒部30a从呈圆盘状的刷握30的内侧面伸出,而其外侧面则等间隔地形成从中心呈放射状的6根凸条30c,在各凸条30c的规定位置上形成沿半径方向并排的3个矩形孔30d。在这些矩形孔30d中的指定的矩形孔30d内配装着角柱状的电刷31,中间夹装着弹簧32。电刷31做成这样由在中间夹装的弹簧32向外侧推电刷,使其顶端从矩形孔30d伸到外边,而嵌入底端侧的挡块33则使电刷31不会从矩形孔30d中推出来。位于在各凸条30c的内侧、中间、外侧的3个矩形孔中,由外侧与中间矩形孔30d内装进电刷31的凸条30c与内侧和外侧矩形孔30d中装进电刷31的凸条30c交互构成,配置于各凸条30c的2个电刷31由连接构件34相互连接成导通状态。这样,在刷握30的每个凸条30c上,有2个电刷31凸出来,对着刷握30的外侧面设置的整流子座40同时起到盖的作用。如图11~13所示,整流子座40的形状为在大致呈圆板状的中央部,留有呈圆环状的法兰部40a,而整体略成杯状的鼓出形状。鼓出的圆形底壁40c依靠对称位置的一对连接部分40b与法兰部40a连结起来;连接部分40b之一与另一连接部分40b间形成空隙40d。在圆形底壁40c的中央设有圆孔40e;同时圆形底壁40c有2个部分对称地伸出到空隙40d内,从而形成接线端子部40f。在前述法兰部40a处设有螺栓通孔40g。在该整流子座40的圆形底壁40c的内面,如图12所示,配置有由铜板制成的电流转换回路。第1导电路41、第2导电路42和整流子片43从中心向外侧顺序成同心圆环状配置。第1导电路与第2导电路分别为连续的圆环状,而整流子片43沿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起动兼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起动线圈与发电线圈缠绕于同一电枢的定子铁心上的车辆用起动兼发电装置上,将安装于旋转轴上的旋转内磁型转子配置于上述定子铁心内径中,把允许相对前述旋转内磁型转子沿轴向移动并与其一体旋转的刷握置于旋转内磁型转子的一侧,前述刷握的外表面装有多个电刷;在对着前述刷握的外表面设置的固定整流子座的内表面,于规定位置配置了多个整流子,由于前述刷握的轴向移动,前述电刷与整流子可能接离,当其接触时,则向起动线圈内供电。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本馆尚司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