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四轮转向底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6079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四轮转向底盘,包括安装在车架上的前转向桥、后转向驱动桥、动力单元以及多种转向模式的转向系统,前转向桥、后转向驱动桥分别通过悬挂系统与车架连接,多种转向模式的转向系统为两套,分别用于控制前转向桥、后转向驱动桥的转向,动力单元用于给多种转向模式的转向系统提供动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承载力高,机动灵活,行驶平稳,驾驶舒适的特点。舒适的特点。舒适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四轮转向底盘


[0001]本技术属于专用机动车
,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四轮转向底盘。

技术介绍

[0002]当前扫路机底盘转向方式一般分为铰接转向式、前轮转向和后轮转向三种方式,铰接式转向方式虽然具有转弯半径小、视野良好,驾驶员易于掌握转弯临界点、易于安装宽胎面低压轮胎等优点,但同时存在倒车时尤其是坡路倒车时稳定性差、转向时横向稳定性差、装向装置功率消耗大、驱动轮和转向轮没有定位角导致高速行驶时直线性差,高速行驶时会出现前后车架“游动”“偏向”“碰撞”等情况、方向盘没有自动回正功能、缺少悬挂系统导致舒适性差等一系列先天缺点。铰接转向系统用于扫路机时由于前后车架之间需安装转向轴并留出转向空间,因此失去大量可用于提升容积或功能的空间,并且大量管路线束随铰接反复弯曲,影响整车可靠性。偏转车轮转向方式虽然可以克服上述铰接转向的缺点,但与铰接式转向相比,相同轴距轮距的情况下,其转弯半径远高于铰接式转向,使扫路机丧失机动灵活的优点。
[0003]四轮转向方式可以在拥有上述三种转向方式优点的同时有效克服其缺点,但因存在由于转向及悬挂系统结构复杂,占用底盘空间大导致影响作业装置布局的缺点,因此无法在扫路机等领域展开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改进已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新型四轮转向底盘,通过不同的转向策略实现车辆四轮转向,在拥有偏转车轮转向方式下高速行驶直线性好,具有空间利用率高、转弯横向稳定性好、坡路倒车稳定性好、具有铰接转向视野良好、转弯半径小、驾驶员易于掌握转弯临界点、实现车辆蟹行横向移动、悬挂系统结构紧凑、承载力强、舒适性好、转向系统采用液压驱动、结构简单可靠、占用底盘空间小的优点。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四轮转向底盘,其特点是包括安装在车架上的前转向桥、后转向驱动桥、动力单元以及多种转向模式的转向系统,其中:
[0006]所述前转向桥、后转向驱动桥分别通过悬挂系统与车架连接;
[0007]所述的多种转向模式的转向系统为两套,分别用于控制前转向桥、后转向驱动桥的转向;
[0008]所述的动力单元用于给多种转向模式的转向系统提供动力。
[0009]为了进一步实现本技术的目的,可以是所述的多种转向模式的转向系统包括液压转向油缸、液压阀组、液压管路,动力单元通过液压管路连接液压阀组,液压阀组通过液压管路连接液压转向油缸,动力单元为液压转向油缸提供液压动力,通过液压阀组控制液压转向油缸。
[0010]为了进一步实现本技术的目的,可以是前转向桥的悬挂系统是板簧配合阻尼器的悬挂系统,前转向桥通过板簧、阻尼器与车架连接。
[0011]为了进一步实现本技术的目的,可以是后转向驱动桥的悬挂系统为摇臂式悬挂系统,所述的摇臂式悬挂系统包括U形摇臂和锥形橡胶减震块,U形摇臂的一端通过铰接销轴与车架连接,另一端通过锥形橡胶减震块与车架连接,后转向驱动桥安装在U形摇臂的底部。
[0012]本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和积极效果:本技术底盘采用电机或液压马达驱动,前转向桥、后转向驱动桥通过悬挂系统与车架连接,前转向桥使用板簧配合阻尼器的悬挂系统,使用板簧承载前轴载荷,使用阻尼器减少消除底盘共振幅度;后转向驱动桥采用独有的摇臂式悬挂系统,摇臂一端与车架采用铰接方式使用销轴连接,摇臂另一端使用橡胶块与车架连接,利用橡胶减震块的弹性好、抗磨、抗撕、和压缩性等特性配合设计的锥形结构承载后轴载荷并替代阻尼器减少消除底盘共振幅度,锥形结构使得减震块空载时弹性好、舒适性高,并且可以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压缩,从而使减震块的承载能力渐进式增大,摇臂式悬挂系统不需使用板簧吊耳、阻尼器等部件,结构紧凑,占用底盘空间少,且承载力高,舒适性好;多种转向模式的转向系统包括液压转向油缸、液压阀组、液压管路等组成,整套系统采用液压控制,结构紧凑,可靠性高,操作省力。通过不同的转向控制策略实现底盘直行、正常转向、四轮转向、或蟹行横向移动。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直线行驶状态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转弯状态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蟹行行驶状态示意图。
[0017]图中:1、车架,2、前转向桥,3、后转向驱动桥,4、板簧,5、阻尼器,6、U形摇臂,7、铰接销轴,8、锥形橡胶减震块,9、动力单元,10、液压转向油缸,11、液压阀组,12、液压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一种新型四轮转向底盘,参照图1,包括安装在车架1上的前转向桥2、后转向驱动桥3、动力单元9以及多种转向模式的转向系统,所述前转向桥2、后转向驱动桥3分别通过悬挂系统与车架1连接,前转向桥2的悬挂系统是板簧配合阻尼器的悬挂系统,前转向桥2通过板簧4、阻尼器5与车架1连接,利用板簧4承载前轴载荷,利用阻尼器5减少消除底盘共振幅度,具有承载能力强,结构成熟可靠等优点;后转向驱动桥3的悬挂系统为摇臂式悬挂系统,所述的摇臂式悬挂系统包括U形摇臂6和锥形橡胶减震块8,U形摇臂6的一端通过铰接销轴7与车架1连接,另一端通过锥形橡胶减震块8与车架1连接,锥形橡胶减震块8是两块锥形橡胶锥尖相对接成一体组成,后转向驱动桥3安装在U形摇臂6的底部,利用橡胶减震块的弹性好、抗磨、抗撕、和压缩性等特性配合设计的锥形结构承载后轴载荷并替代阻尼器减少消除底盘共振幅度,锥形结构使得减震块空载时弹性好、舒适性高,并且可以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压缩,从而使减震块的承载能力渐进式增大,摇臂式悬挂系统不需使用板簧吊耳、阻尼器等部件,结构紧凑,占用底盘空间少,且承载力高,舒适性好。所述的多种转向模式的转向系统为两套,分别用于控制前转向桥2、后转向驱动桥3的转向,所述的多种转向模式的转向系统包括液压转向油缸10、液压阀组11、液压管路12,动力单元9通过液压管路12连接液压阀组
11,液压阀组11通过液压管路12连接液压转向油缸10,动力单元9为液压转向油缸10提供液压动力,通过液压阀组11控制液压转向油缸10的运动方向及行程,整套转向系统采用液压控制,结构紧凑,可靠性高,操作省力,通过不同的转向控制策略实现底盘直行、正常转向、四轮转向、或蟹行横向移动。所述的动力单元9用于给多种转向模式的转向系统提供动力。
[0019]使用本技术时,底盘直线高速行驶时,后转向驱动桥3在液压转向油缸10的作用下保持后驱动轮直线行驶,如图2所示;当进行狭窄场地作业时,可在驾驶室内打开后轮转向开关并调节模式,使后轮与前轮转向角度相反,极大的缩小转弯半径,提升机动灵活性,如图3所示;当需进行车辆贴边清扫或侧方空间有限时,可在驾驶室内打开后轮转向开关并调节模式,使后轮与前轮转向角度相同,实现车辆蟹行横向移动,如图4所示;使用完成后,可在驾驶室内打开直线行驶模式,后轮在液压转向油缸10的作用下回到中间位置,保证车辆实现安全平稳的直线行驶,如图2所示。
[0020]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四轮转向底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车架上的前转向桥、后转向驱动桥、动力单元以及多种转向模式的转向系统,其中:所述前转向桥、后转向驱动桥分别通过悬挂系统与车架连接;所述的多种转向模式的转向系统为两套,分别用于控制前转向桥、后转向驱动桥的转向;所述的动力单元用于给多种转向模式的转向系统提供动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四轮转向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种转向模式的转向系统包括液压转向油缸、液压阀组、液压管路,动力单元通过液压管路连接液压阀组,液压阀组通过液压管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国明姜翕伟汤辉马雍钧刘述庆李强杨志远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浩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