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器壳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58305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30 2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过滤器壳体结构,包括筒体与盖板,筒体与盖板通过卡箍组件固定,筒体底部固定有阀块;筒体上开设有筒体回油口,筒体底面设有定位块,定位块上开设有贯通的进油孔;阀块上开设有主油道、进油口、阀块出油口及阀块回油口,进油口连通主油道,阀块出油口连通主油道与定位块的进油孔,阀块回油口连通筒体回油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筒体与盖板通过卡箍组件固定,拆装方便快捷,耗时短。定位块对滤芯进行定位,实现滤芯的有效定位安装,避免滤芯进油口和定位块的进油孔发生错位,影响滤芯的进油和出油,保证过滤器的工作效率。保证过滤器的工作效率。保证过滤器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过滤器壳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润滑油过滤设备
,尤其是一种过滤器壳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润滑油过滤器主要用于滤除润滑油中的杂质,在使用时,润滑油经过进油管进入过滤器中,经过滤器的滤芯过滤后,由出油口流出。过滤器的壳体具有两个作用:一是起密封作用,避免壳体内的润滑油渗漏,将润滑油限制在壳体范围内并按规定方向流动;二是支撑保护滤芯。
[0003]过滤器壳体通常包括筒体与盖板,在现有技术中,筒体和盖板通常采用螺栓连接,拆卸较麻烦,耗时较长。滤芯插装到壳体内后,通常采用盖板凸台压紧滤芯上表面实现固定,容易由于压紧力过大而破坏滤芯结构;而且,滤芯与壳体底部为平面接触,不能实现有效的定位安装,容易使得滤芯底部出油口与筒体底部出油口之间发生错位,从而影响滤芯出油量,进而降低过滤器的工作效率。另外,现有的壳体无堵塞报警及旁通功能,不能及时提示滤芯的堵塞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过滤器壳体存在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过滤器壳体结构,拆装方便,壳体上设置有滤芯定位结构,避免滤芯出油口与壳体出油口发生错位,具有堵塞报警及旁通功能。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过滤器壳体结构,包括筒体与盖板,筒体与盖板通过卡箍组件固定,筒体底部固定有阀块;筒体上开设有筒体回油口,筒体底面设有定位块,定位块上开设有贯通的进油孔;阀块上开设有主油道、进油口、阀块出油口及阀块回油口,进油口连通主油道,阀块出油口连通主油道与定位块的进油孔,阀块回油口连通筒体回油口。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08]阀块的主油道一端封闭、另一端开放,主油道的开放端插装有旁通阀,旁通阀的阀体内开设有盲孔,盲孔连通主油道;阀体上开设有连通盲孔的泄油口,盲孔内插装有滑块,滑块与盲孔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正常状态时,滑块遮挡住泄油口,主油道油压过大时将滑块顶开,泄油口导通盲孔与阀块回油口。
[0009]阀块上设置有压力发讯器,压力发讯器连通主油道。
[0010]阀块的顶面上,位于阀块出油口外周开设有第一环槽,位于阀块回油口外周开设有第二环槽,第一环槽、第二环槽内分别设置密封圈。
[0011]筒体上设有上翻边,盖板上对应设置下翻边,下翻边盖合在上翻边上,下翻边与上翻边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卡箍组件套设在下翻边与上翻边外。
[0012]卡箍组件包括两个对向设置的半圆形箍体,两箍体的一端通过销轴铰接,另一端通过活节螺栓及碟形螺母固定。
[0013]盖板内侧设有套管部,套管部内连接有压盖,压盖与盖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盖板顶部中央设有手柄。
[0014]筒体底面设置有若干相互之间具有间距的凸块,相邻凸块之间形成导流道,导流道连通筒体回油口。
[0015]筒体的底面设有第一凸环,定位块上设置有第二凸环,第二凸环与筒体的第一凸环高度相当。
[0016]定位块包括上部的大径部及下部的小径部;小径部螺纹连接固定在筒体底面上。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8]本技术的筒体与盖板通过卡箍组件固定,拆装方便快捷,耗时短。定位块对滤芯进行定位,实现滤芯的有效定位安装,避免滤芯进油口和定位块的进油孔发生错位,影响滤芯的进油和出油,保证过滤器的工作效率。
[0019]本技术的阀块上的压力发讯器可以对主油道的油压进行实时监测,在油压达到临界压力值时,可以及时提示滤芯的堵塞情况。主油道在油压过高时,润滑油可以通过旁通阀回流至润滑油系统进行再次循环利用,避免造成润滑油的浪费,经济性更好,也更环保。
[0020]本技术的盖板通过第一弹簧将压盖压紧到滤芯上,第一弹簧可以提供弹性压紧力,可以避免压盖的压紧力过大而破坏滤芯的结构。
[0021]本技术的筒体底面上的导流道可以对润滑油起导流作用,使得过滤后的润滑油具有更优的流动性。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23]图2为图1的剖视图。
[0024]图3为筒体的立体图。
[0025]图4为阀块的立体图。
[0026]图5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所示为润滑油的走向。
[0027]图中:1、筒体;11、安装固定孔;12、上翻边;13、第一凸环;14、凸块;15、导流道;16、筒体回油口;
[0028]2、盖板;21、下翻边;22、套管部;23、手柄;
[0029]3、阀块;31、压力发讯器;32、旁通阀;321、阀体;322、盲孔;323、泄油口;324、第二弹簧;325、滑块;33、主油道;34、进油口;35、阀块出油口;36、阀块回油口;37、阀块固定螺栓;38、第一环槽;39、第二环槽;
[0030]4、卡箍组件;41、箍体;42、销轴;43、活节螺栓;44、碟形螺母;
[0031]5、压盖;6、第一弹簧;
[0032]7、定位块;71、大径部;72、小径部;73、进油孔;74、第二凸环;
[0033]9、密封垫;10、滤芯。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5]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筒体1顶部通过卡箍组件4固定有盖板2,筒体1底部固定有阀块3。
[0036]如图2所示,筒体1的上端筒口设有外翻的上翻边12,盖板2上对应设置外翻的下翻边21,下翻边21盖合在上翻边12上,下翻边21与上翻边12之间设置有密封垫9;盖板2盖合到筒体1上后,在下翻边21与上翻边12外套设卡箍组件4。卡箍组件4包括两个对向设置的半圆形箍体41,两箍体41的一端通过销轴42铰接,另一端通过活节螺栓43及碟形螺母44固定,从而将筒体1与盖板2锁紧。筒体1与盖板2通过卡箍组件4固定,安装时,只需将卡箍组件4的两箍体41套合在筒体1的上翻边12及盖板2的下翻边21上后,然后将碟形螺母44拧紧到活节螺栓43上即可实现锁紧;拆卸时,只需要将碟形螺母44从活节螺栓43上拧下来,然后将两箍体41绕销轴42打开,即可将筒体1与盖板2松开,拆装方便快捷,耗时短。
[0037]如图1所示,筒体1下部的筒壁上开设有安装固定孔11,如图2、图3所示,筒体1的底面外侧边缘、位于筒壁内侧设有一圈第一凸环13;筒体1底面设置有若干相互之间具有间距的凸块14,若干凸块14分成若干环形圈分布在筒体1底面上,相邻凸块14之间形成导流道15,导流道15可以对润滑油起导流作用,使得过滤后的润滑油具有更优的流动性。筒体1底面上开设有筒体回油口16,导流道15连通筒体回油口16。
[0038]如图2、图3所示,筒体1的底面中央螺纹连接固定有定位块7,定位块7中央沿轴向开设有贯通的进油孔73。定位块7包括上部的大径部71及下部的小径部72;小径部72螺纹连接固定在筒体1底面上;大径部71伸入筒体1内部,大径部71的下侧部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过滤器壳体结构,包括筒体(1)与盖板(2),其特征在于:筒体(1)与盖板(2)通过卡箍组件(4)固定,筒体(1)底部固定有阀块(3);筒体(1)上开设有筒体回油口(16),筒体(1)底面设有定位块(7),定位块(7)上开设有贯通的进油孔(73);阀块(3)上开设有主油道(33)、进油口(34)、阀块出油口(35)及阀块回油口(36),进油口(34)连通主油道(33),阀块出油口(35)连通主油道(33)与定位块(7)的进油孔(73),阀块回油口(36)连通筒体回油口(16)。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阀块(3)的主油道(33)一端封闭、另一端开放,主油道(33)的开放端插装有旁通阀(32),旁通阀(32)的阀体(321)内开设有盲孔(322),盲孔(322)连通主油道(33);阀体(321)上开设有连通盲孔(322)的泄油口(323),盲孔(322)内插装有滑块(325),滑块(325)与盲孔(322)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324);正常状态时,滑块(325)遮挡住泄油口(323),主油道(33)油压过大时将滑块(325)顶开,泄油口(323)导通盲孔(322)与阀块回油口(36)。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阀块(3)上设置有压力发讯器(31),压力发讯器(31)连通主油道(33)。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阀块(3)的顶面上,位于阀块出油口(35)外周开设有第一环槽(38),位于阀块回油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斌王宁朱虹俞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尼富龙超滤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