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弹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9776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4 00:27
通过进一步改进结构,来提供改善的空气弹簧,以消除安装于止动件的滑动片的偏移、剥离。在具有车体侧的上支撑部(11)、配置于其下方的台车侧的下支撑部(12)、由挠性材料构成并跨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配置的膜片(13)的空气弹簧中,随着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接近规定量,构成上支撑部的上抵接部(11c)和下支撑部的下抵接部(12b)抵接的止动件(S),在上抵接部(11c)和下抵接部(12b)中的任意一方(12b)设置能够与上抵接部(11c)和下抵接部(12b)中的另一方(11c)抵接的滑动片(1),并设置有限制任意一方(12b)与滑动片(1)之间的向相对于膜片(13)的轴心(P)的径向内侧以及径向外侧的相对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K)。外侧的相对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K)。外侧的相对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弹簧


[0001]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使用在铁路车辆等的空气弹簧,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具有车体侧的上支撑部、配置于其下方的台车侧的下支撑部、以及由具有挠性的材料构成并跨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配置的膜片的空气弹簧。

技术介绍

[0002]在空气弹簧中,作为膜片因破裂等而放气的情况的对策,通常设置止动件以在保持一定弹性的同时防止车体过度下降。如上所述,作为具有在放气时发挥功能的止动件的空气弹簧,已知有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空气弹簧。
[0003]并且,在止动件、在放气时与止动件抵接的滑动构件,设置有用于减少因这些止动件与滑动构件摩擦而引起的摩擦阻力的滑动片。在专利文献1中,滑动片是配置于弹性止动构件(50)的上端的氟树脂制的第三滑动板(60)(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而在专利文献2中,滑动片配置于顶板(2)的下表面(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1)。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

294073号公报
[000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

125541号公报
[0006]当空气弹簧中的止动件发挥作用的放气时,滑动构件与滑动片在施加有负载的状态下摩擦,但在经年变化、耐久试验中,滑动片有时会偏移或剥离。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进一步改进结构,来提供一种更加改善的空气弹簧,以消除安装于止动件的滑动片的偏移、剥离。
[0008]本专利技术的空气弹簧,具有车体侧的上支撑部11、配置于该上支撑部11的下方的台车侧的下支撑部12、由具有挠性的材料构成并跨所述上支撑部11和所述下支撑部12配置的膜片13,其特征在于,
[0009]随着所述上支撑部11和所述下支撑部12在上下方向上相对接近规定量,构成所述上支撑部11的上抵接部11c和所述下支撑部12的下抵接部12b抵接的止动件S,
[0010]在所述上抵接部11c和所述下抵接部12b中的任意一方12b设置有能够与所述上抵接部11c和所述下抵接部12b中的另一方11c抵接的滑动片1,
[0011]设置有限制所述任意一方12b与所述滑动片1之间的向相对于所述膜片13的轴心P径向内侧以及径向外侧的相对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K。
[0012]第二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本专利技术中,移动限制机构K通过在所述任意一方12b分别将与所述滑动片1的相对于所述轴心P的径向内侧端抵接的内侧壁2以及与径向外侧端抵接的外侧壁3设置为具有比所述滑动片1的厚度小的高度的状态而构成。
[0013]第三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内侧壁2和/或所述外侧壁3形成为相对于所述轴心P的圆弧状的壁。
[0014]第四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移动限制机构K通过在所述任意一方
12b设置深度小于所述滑动片1的厚度且内嵌有所述滑动片1的嵌合凹部4而构成。
[0015]第五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本专利技术中,多个所述嵌合凹部4相对于所述轴心P的周向上分散配置。
[0016]第六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第二本专利技术或第三本专利技术的内侧壁2和/或外侧壁3的高度、和/或第四本专利技术或第五本专利技术的嵌合凹部4的深度设定为所述滑动片1的厚度的30%以上。
[0017]第七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本专利技术至第六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个中,所述滑动片1是氟树脂制的片材。
[0018]在膜片放气时,止动件发挥作用,上抵接部和下抵接部中的任意一方与滑动片主要在轴心的径向的内外方向上强烈摩擦的同时相对移动。但是,由于通过移动限制机构,限制了滑动片与设置有该滑动片的部位(上抵接部和下抵接部中的任意一方)之间的向相对于膜片的轴心的径向内侧以及径向外侧的相对移动,因此在放气时,不会发生滑动片的偏移、剥离等问题。
[0019]其结果,通过进一步改进结构,能够提供更加改善的空气弹簧,以消除安装于止动件的滑动片的偏移、剥离。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空气弹簧的局部剖切的主视图。
[0021]图2A和图2B示出图1的空气弹簧的下抵接部,图2A是平面图,图2B是剖视图。
[0022]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空气弹簧的局部剖切的主视图。
[0023]图4A和图4B示出图3的空气弹簧的下抵接部,图4A是平面图,图4B是剖视图。
[0024]图5示出了从正面观察实施方式3的空气弹簧的剖视图。
[0025]图6A和图6B示出图5的空气弹簧的下抵接部,图6A是以轴心切开一半的平面图,图6B是剖视图。
[0026]图7A、图7B、图7C示出将移动限制机构的结构在上下方向上放大的变形图,图7A是图2A的X

X线剖视图,图7B是图4A的Y

Y线剖视图,图7C是图6A的Z

Z线剖视图。
[0027]图8是示出滑动片的耐久试验数据的表格。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滑动片
[0030]2:内侧壁
[0031]3:外侧壁
[0032]4:嵌合凹部
[0033]11:上支撑部
[0034]11c:上抵接部
[0035]12:下支撑部
[0036]12b:下抵接部
[0037]13:膜片
[0038]K:移动限制机构
[0039]P:轴心
[0040]S:止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以下,关于铁路车辆用空气弹簧,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空气弹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易于理解移动限制机构K的结构,图7A至图7C示出在上下方向上放大的原理图(变形图)。
[0042]〔实施方式1〕
[0043]如图1所示,铁路车辆用空气弹簧A由空气弹簧部c和配置于该空气弹簧部c的下方的层叠橡胶部d构成,构成为具有纵向(上下方向)的轴心P的上下两段结构的悬架机构。
[0044]空气弹簧部c构成为,包括铁路车辆(车体的一例,省略图示)侧的上支撑部11、配置在其下方的下支撑部(台车侧的下支撑部)12、以及由橡胶等具有挠性的材料构成并跨上支撑部11和下支撑部12配置的膜片13。
[0045]层叠橡胶部d构成为,具有形成在被台车(省略图示)支撑的基座部14与上述的下支撑部12的上下之间的层叠橡胶结构的弹性部15。
[0046]上支撑部11由在轴心P方向上呈圆形地重叠为一体化的上部钢板11a和下部钢板11b、固定于它们下方的钣金制的有底筒状的上抵接部11c、以及支撑轴11d等构成。橡胶(弹性材)制的环状的阻挡部16一体地安装于上抵接部11c的径向外侧且安装于下部钢板11b的径向外侧以及下表面侧。具有轴心P的支撑轴11d以从上抵接部11c贯通上下的钢板11a、11b并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安装,并且被客车等车体(省略图示)支撑。
[0047]阻挡部16构成为如下状态:以能够防锈的方式覆盖下部钢板11b的径向外侧部分,并且能够以大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弹簧,包括车体侧的上支撑部、配置于其下方的台车侧的下支撑部、以及由具有挠性的材料构成并跨所述上支撑部和所述下支撑部配置的膜片,其中,随着所述上支撑部和所述下支撑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接近地移动规定量,构成所述上支撑部的上抵接部和所述下支撑部的下抵接部抵接的止动件,在所述上抵接部和所述下抵接部中的任意一方设置有能够与所述上抵接部和所述下抵接部中的任意另一方抵接的滑动片,设置有移动限制机构,所述移动限制机构限制所述任意一方与所述滑动片之间的向相对于所述膜片的轴心的径向内侧以及径向外侧的相对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弹簧,其中,所述移动限制机构通过在所述任意一方分别将与所述滑动片的相对于所述轴心的径向内侧端抵接的内侧壁以及与径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永裕喜林圭介长峰洋一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皮拉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