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4379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性连接芯片模组和电路板的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容置于其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屏蔽端子。该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设置有由若干侧壁围设成的凹槽,该等侧壁上围绕上述凹槽设置若干屏蔽端子槽,屏蔽端子容置于上述屏蔽端子槽内。围设于芯片模组周围的上述屏蔽端子可以防止芯片模组及电连接器与其周围的电子元件相互电磁干扰,从而保证各元件的有效工作。(*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组与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将芯片模组电性连接至电路板的电连接器,一般具有绝缘本体及容置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电连接器组接于电路板,容置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与电路板的导电片电性导接,芯片模组放置于电连接器上并与电连接器内的导电端子电性导接,借助电连接器导电端子的媒介作用,使得芯片模组与电路板实现电性导接。美国专利公告第6,146,152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请参阅图5,其揭示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6及容置于绝缘本体6内的若干端子7。绝缘本体6大致呈矩形构造,其上设置第一侧壁61、第二侧壁62、第三侧壁63及第四侧壁64,且该四个侧壁首尾相连围设形成一中心槽65,以用于收容一电子装置,例如芯片模组8。绝缘本体6于中心槽65的下方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60,以对应收容端子7于其中。绝缘本体6的第一侧壁61设有第一弹性臂611及第一收容槽610,其中该第一弹性臂611可因受力变形而收容于第一收容槽610中。相邻且垂直于第一侧壁61的第二侧壁62设有第二弹性臂621及第二收容槽620,其中该第二弹性臂621可因受力变形而收容于第二收容槽620中。当芯片模组8组接于电连接器时,第一、第二弹性臂611、621产生弹性变形从而提供适当的弹性力,第一弹性臂611产生的弹性力将芯片模组8压向第三侧壁63,第二弹性臂621产生的弹性力将芯片模组8压向第四侧壁64,第一弹性臂611、第二弹性臂621与第三侧壁63、第四侧壁64共同实现对芯片模组8的定位,从而将芯片模组8固持于绝缘本体6的中心槽65中。当该电连接器工作时,通过端子7的导接作用实现芯片模组8与电路板(未图示)的电性连接。由于大量端子7于绝缘本体6内的高密度排列必然对与电连接器相邻的其他电子元件产生电磁干扰,进而影响其他电子元件的工作性能。而安装于该电连接器周围的若干电子元件在工作中也可能对电连接器产生大量的电磁干扰,从而影响该电连接器的正常工作。因此,如何有效降低甚至防止该等电连接器与其他电子元件之间的电磁干扰以保证各元件的正常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以将芯片模组电性连接至电路板并可有效防止该电连接器与其他电子元件互相电磁干扰的电连接器。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容置于其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屏蔽端子。该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设置有由若干侧壁围设成的凹槽,该等侧壁上围绕上述凹槽设置若干屏蔽端子槽,屏蔽端子容置于上述屏蔽端子槽内。每个屏蔽端子设置一固持部,延该固持部设置一连接部,从该连接部延伸出相对的第一接触臂及第二接触臂,第一接触臂与第二接触臂所在的平面平行于固持部所在平面。固持部设置连接部的一侧及与该侧相对的一侧设置若干固持块。每个屏蔽端子槽包括贯穿整个侧壁的厚度方向的固持槽、收容槽及连通槽,上述固持块抵接于固持槽的内壁以定位上述屏蔽端子,第一接触臂及第二接触臂的根部收容于收容槽内,其顶部突伸出收容槽。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该屏蔽端子的第一接触臂与安装于电连接器上方的散热器等组件导接,而第二接触臂则与电路板上的相应部件导接,当电连接器工作时,围设于芯片模组周围的该屏蔽端子可以防止芯片模组及电连接器与其周围的电子元件相互电磁干扰,从而保证各元件的有效工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及芯片模组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屏蔽端子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4是图3中圆圈部A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一种现有的电连接器及芯片模组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电连接器1包括绝缘本体2、容置于绝缘本体2中的导电端子3及屏蔽端子4。电连接器1组接于电路板(未图示),容置于绝缘本体2内的导电端子3与电路板电性导接,屏蔽端子4围设于绝缘本体2的周侧,电连接器1可承置芯片模组5并对芯片模组5进行定位。芯片模组5与电连接器1内的导电端子3电性导接,借助电连接器1导电端子3的媒介作用,使得芯片模组5与电路板实现电性导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芯片模组5为平面栅格阵列芯片。芯片模组5大致为一矩形平板,其顶面(未图标)和底面(未图标)平行设置,芯片模组5还包括处于厚度方向上并与顶面及底面垂直设置的第一侧边51、第二侧边52、第三侧边53及第四侧边54,其中第一侧边51与第三侧边53平行,第二侧边52与第四侧边54平行。绝缘本体2包括设置于其边缘的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第三侧壁23及第四侧壁24,其中第一侧壁21与第三侧壁23平行,第二侧壁22与第四侧壁24平行。上述四个侧壁首尾相连围设成位于电连接器1中央的凹槽25,凹槽25的底面(未图标)设有导电区26,该导电区26容置有若干导电端子3。绝缘本体2的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第三侧壁23及第四侧壁24上均开设屏蔽端子槽27以收容屏蔽端子4。每个屏蔽端子槽27包括两个互相连通且垂直于导电区26所在平面开设的固持槽271及收容槽272,固持槽271与收容槽272之间设置一间隔壁270且二者通过一连通槽273相连通,固持槽271、收容槽272及连通槽273均贯穿绝缘本体2的整个厚度方向。每个屏蔽端子4包括矩形平板状的固持部41、弯曲形成的细窄连接部43及从连接部43延伸出的相对的第一接触臂421及第二接触臂422,第一接触臂421及第二接触臂422所在的平面平行于固持部41所在平面。固持部41与连接部43相连的一侧及与该侧相对的一侧设置若干固持块411以定位屏蔽端子4。组装时,屏蔽端子4的固持部41安装于屏蔽端子槽27的固持槽271内,固持部41两侧的固持块411分别抵接于固持槽271的两相对内壁上,从而将屏蔽端子4固持于屏蔽端子槽27内。而屏蔽端子4的连接部43则位于屏蔽端子槽27的连通槽273内,第一接触臂421及第二接触臂422的根部收容于屏蔽端子槽27的收容槽272内,而顶端则分别突伸出收容槽272。第一接触臂421与安装于电连接器1上方的散热器等组件抵压导接时,第一接触臂421产生弹性变形,向第二接触臂422的方向弯曲从而从上方完全收容到屏蔽端子槽27的收容槽272内,而第二接触臂422则与安装于电连接器1下方的电路板上的相应部件抵压导接,第二接触臂422亦产生弹性变形,向第一接触臂421的方向弯曲从而从下方完全收容到屏蔽端子槽27的收容槽272内,第一接触臂421及第二接触臂422的弹性变形所产生的弹性力使第一接触臂421及第二接触臂422与各自对应的元件紧压导接,从而实现电性导通。绝缘本体2于第一侧壁21及第二侧壁22分别延设有悬臂状弹性臂211,于第一侧壁21及第二侧壁22上分别设置有收容弹性臂211的收容槽210。当弹性臂211受到来自芯片模组5的推力时,弹性臂211可产生弹性变形并背向凹槽25移动适当距离从而收容于收容槽210中。于第三侧壁23及第四侧壁24上分别设置若干向凹槽25突伸的平台231。芯片模组5放置于电连接器1的凹槽25内并借助第三侧壁23及第四侧壁24上的平台231及第一侧壁21及第二侧壁22上弹性臂211对芯片模组5进行固持。在使用时,先将芯片模组5的第一侧边51及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组的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容置于绝缘本体中的若干导电端子,该绝缘本体包括若干侧壁及由上述侧壁围成的凹槽,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还设置有若干屏蔽端子,绝缘本体的侧壁上对应设置若干屏蔽端子槽以收容上述屏蔽端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福斌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