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4089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主要结构由一绝缘本体、夹持板、复数个端子,以及遮蔽外壳所构成,其中,遮蔽外壳由绝缘本体的前缘方向组装并包覆于绝缘本体外侧,且遮蔽外壳延伸设有弯折部,在组装后将弯折部抵接在绝缘本体后缘上,从而避免遮蔽外壳由原装入方向脱离。(*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低电压差动讯号显示接口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广泛被使用于液晶面板产品上的插座连接器,又称为LVDS(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连接器,其是焊固于电路板上,并与一挠性电路板导接,使挠性电路板得以电性连接至电路板上。由于其超薄型化的结构,使得该等连接器在结构设计上,特别是外层金属壳、讯号端子与接地组件之间的配置方式备受限制,还必须同时兼顾到连接器的夹持力及组件与组件之间的连结强度。通常外层金属壳是由单一方向置入包覆于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外侧,用来增加绝缘本体强度,同时若使外层金属壳与接地组件形成接触,还可以有效的消除电磁波或是静电的影响。金属壳与绝缘本体之间多藉由两侧的卡扣机构以达到相互干涉固定的目的,但受限于空间配置,这类简单的内部卡扣机构大多干涉力不佳,当连接器使用受力时,常发生金属壳即有脱离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改良,藉由本技术的改良,以达到强化连接器结构的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改良,藉由技术的改良,以延长连接器的使用寿命,降低不良率。为实现前列所述目的,在本技术中提出一种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主要结构是由一绝缘本体、夹持板及复数个端子,以及遮蔽外壳所构成,其中,遮蔽外壳是由绝缘本体的前缘方向组装并包覆于绝缘本体外侧,且遮蔽外壳延伸设有弯折部,使弯折部于组装后抵接于绝缘本体后缘上,以避免遮蔽外壳由原装入方向脱离。或者是藉由遮蔽外壳两侧延伸出的接触片,穿过绝缘本体的沟槽及夹持板之穿孔,并弯曲抵持于夹持板外侧,不仅可达到防止遮蔽外壳脱离的效果,也同时强化夹持板结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结构改良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结构改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应用于薄型电连接器的。图4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部分横向断面图。图号说明10 绝缘本体 11 前缘12 后缘 13 沟槽14、15 端子插槽20 端子30 夹持板 31 双接点弹片32 延伸部 33 穿孔40 遮蔽外壳 41 接触片42 上弯折部 43 下弯折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
技术实现思路
得以获得更具体的了解,兹阐明数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示详细说明如下。另外,除该详细描述外,本技术亦可广泛地施行于其它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其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结构改良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其中,电连接器主要结构是由一绝缘本体10、复数个端子20、一夹持板30及遮蔽外壳40所构成。呈细长框体状的绝缘本体10,其前缘11具有插接口以对接公端连接器,其后缘12上设有多个端子插槽15,以及后缘12邻近两端处设有贯穿于绝缘本体10的前缘11及后缘12方向的沟槽13。复数个端子20是各自独立插设于端子插槽15内。夹持板30是由复数个沿同一方向延伸的双接点弹片31相互连结所构成、及由夹持板30两端向外延伸扩张的延伸部32所构成。该等双接点弹片31是由另一排端子插槽14穿设入绝缘本体10内并形成固持并与端子20相对,使延伸部32靠合于绝缘本体10的后缘12上,且于延伸部32上各开设有一穿孔33,并使穿孔33正对于后缘12上的沟槽13。框体状的金属制遮蔽外壳40,是由绝缘本体10的前缘11方向装入并包覆于绝缘本体10外侧,且其邻近两端处设有接触片41,当组装后,接触片41正好可穿过沟槽13以及穿孔33,并与夹持板30形成接触。本技术为改善习知结构的缺点,在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在遮蔽外壳40邻近两端处的上、下侧缘上延伸形成上弯折部42及下弯折部43。在组装前,上弯折部42及下弯折部43是平行于所延伸的侧缘,在组装后再加工使上弯折部42及下弯折部43抵接于绝缘本体10的后缘12上,如图2所示,使遮蔽外壳40无法由原组装方向脱出。在本实施例中,上弯折部42及下弯折部43分别布设于遮蔽外壳40邻近两端处的上、下侧缘处,但在其它实施例中可选择性地设置。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使用在薄型化电连接器时的立体组合图。同样的,绝缘本体10与遮蔽外壳40在组装后,将上弯折部42及下弯折部43抵接于绝缘本体10的后缘12上,以达到稳定结构的目的。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利用由遮蔽外壳40延伸的一对接触片41,穿过绝缘本体10的沟槽13后予以弯曲,使其直接抵接于绝缘本体10的后缘12上。或如图4所示的局部放大图,使遮蔽外壳40的接触片41穿过绝缘本体10的沟槽13以及正对于沟槽13的穿孔33后,再将接触片41前缘加工侧弯来形成固定,不仅可固定遮蔽外壳40,还可以有效固定夹持片30的位置。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利用将遮蔽外壳两侧延伸的弯折部,使遮蔽外壳与绝缘本体之间可以确实的形成固定。或者是利用接触片、沟槽与穿孔间的固定机构,有效强化电连接器整体结构,并解决了惯用技术上强度不佳的缺点,有效的提升制程效能,相较习知技术更具有新功效。本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是仅限定在前面所述的实施例而已,举凡与本技术的技术目的与所能达成的效果构成等效或均等者,或属本专利技术的变形或改良,均应属本技术得涵盖的范围。综上所述,本技术诚符合专利法的规定,爰依法提出申请,盼早日准予专利。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包含一绝缘本体、固设于该绝缘本体的夹持板、复数个端子,以及包覆于该绝缘本体外侧的遮蔽外壳,其特征在于该遮蔽外壳延伸设有弯折部抵接于绝缘本体后缘,以避免遮蔽外壳脱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中该弯折部是位于遮蔽外壳邻近两端处的上、下侧缘上。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主要结构由一绝缘本体、夹持板、复数个端子,以及遮蔽外壳所构成,其中,遮蔽外壳由绝缘本体的前缘方向组装并包覆于绝缘本体外侧,且遮蔽外壳延伸设有弯折部,在组装后将弯折部抵接在绝缘本体后缘上,从而避免遮蔽外壳由原装入方向脱离。文档编号H01R13/648GK2862408SQ20052012939公开日2007年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22日专利技术者韦冠仰 申请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禾昌兴业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包含一绝缘本体、固设于该绝缘本体的夹持板、复数个端子,以及包覆于该绝缘本体外侧的遮蔽外壳,其特征在于该遮蔽外壳延伸设有弯折部抵接于绝缘本体后缘,以避免遮蔽外壳脱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冠仰
申请(专利权)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