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位装置及自翻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93645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复位装置及自翻车,涉及自翻车技术领域,其复位装置包括下座组件和伸缩组件,下座组件设置在车架上,伸缩组件的第一端与车厢活动连接,伸缩组件的第二端适于在车厢翻卸时与下座组件抵接,当第二端与下座组件抵接后,伸缩组件适于在车厢的带动下伸长,并在车厢完成翻卸后缩回以使车厢复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当车厢完成翻卸受到的外力消失后,伸缩组件缩回并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从而带动车厢复位,不仅无需借助外力即可实现车厢复位,而且复位速度更快,从而使得自翻车的车厢复位更加容易。复位更加容易。复位更加容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位装置及自翻车


[0001]本技术涉及自翻车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复位装置及自翻车。

技术介绍

[0002]自翻车是一种把卸车设备和车辆结构结合在一起的铁路专用车辆,其车厢在翻卸货物后能够实现自动复位。
[0003]现有的自翻车卸货后通常是由车厢的自重提供复位动力,有些自翻车为了加快车厢复位速度增加了车厢重量,这样不仅减少了车辆的载重,而且复位效果也并不好,同时,这种依靠车厢的自重作为动力对车厢进行复位的方式,由于使车厢复位的各传动机构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受力方向不一致,容易导致车厢复位慢,有时甚至不能复位,需要借助外力帮助其复位,耗时费力,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自翻车的车厢复位更加容易。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复位装置,包括下座组件和伸缩组件,所述下座组件设置在车架上,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一端与车厢活动连接,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二端适于在所述车厢翻卸时与所述下座组件抵接,当所述第二端与所述下座组件抵接后,所述伸缩组件适于在所述车厢的带动下伸长,并在所述车厢完成翻卸后缩回以使所述车厢复位。
[0006]可选地,所述伸缩组件包括套筒、活塞杆和弹簧,所述活塞杆和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套筒内,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套筒的第一端盖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塞杆的活塞抵接,所述伸缩组件伸长时所述活塞适于压缩所述弹簧,所述活塞杆的端部与所述车厢活动连接,所述套筒的第二端盖适于在所述车厢翻卸时与所述下座组件抵接。
[0007]可选地,所述伸缩组件还包括挡杆,所述挡杆与所述第二端盖连接,并适于在所述车厢翻卸时与所述下座组件抵接。
[0008]可选地,所述下座组件包括下座拉板,所述下座拉板上设有适于供所述挡杆穿过的通道结构,当所述车厢翻卸时,所述挡杆适于在所述通道结构内移动至与所述下座拉板的顶部抵接。
[0009]可选地,所述下座拉板为M形结构,包括V形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V形部连接以合围形成所述通道结构。
[0010]可选地,所述下座组件还包括下座底板,所述下座底板与所述车架连接,于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上,两个所述下座拉板间隔设置并与所述下座底板连接,当所述车厢复位后,所述伸缩组件适于容纳在两个所述下座拉板之间。
[0011]可选地,该复位装置还包括上座组件,所述上座组件设置在所述车厢上,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上座组件活动连接。
[0012]可选地,所述上座组件包括上座底板和上座耳板,所述上座底板设置在所述车厢
上,所述上座耳板与所述上座底板连接,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上座耳板活动连接。
[001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通过在车架上设置下座组件,伸缩组件的第一端与车厢活动连接,伸缩组件的第二端适于在车厢翻卸时与下座组件抵接,当伸缩组件的第二端与下座组件抵接后伸缩组件在车厢的带动下伸长,能够将车厢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储存在伸缩组件中,当车厢完成翻卸受到的外力消失后,伸缩组件缩回并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从而带动车厢复位,不仅无需借助外力即可实现车厢复位,而且复位速度更快,从而使得自翻车的车厢复位更加容易。
[0015]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翻车,以解决如何使自翻车的车厢复位更加容易。
[001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17]一种自翻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复位装置。
[0018]可选地,该自翻车还包括车架和车厢,所述车厢设置在所述车架上并适于向一侧翻卸,所述复位装置包括下座组件和伸缩组件,所述下座组件设置在车架上,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车厢活动连接,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二端适于在所述车厢翻卸时与所述下座组件抵接,当所述第二端与所述下座组件抵接后,所述伸缩组件适于在所述车厢的带动下伸长,并在所述车厢翻卸完成后缩回以使所述车厢复位。
[0019]所述自翻车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与上述的复位装置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自翻车翻卸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自翻车复位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自翻车复位时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伸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下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下座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上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
下座组件、11

下座拉板、111

V形部、112

连接部、12

下座底板、2

伸缩组件、21

套筒、211

第一端盖、212

第二端盖、22

活塞杆、221

活塞、23

弹簧、24

挡杆、3

上座组件、31

上座底板、32

上座耳板、100

车架、200

车厢。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附图中“X”的正向代表左方,相应地,“X”的反向代表右方;“Y”的正向代表前方,相应地,“Y”的反向代表后方;“Z”的正向代表上方,相应地,“Z”的反向代表下方,术语“X”、“Y”、“Z”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说明书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
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1]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3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复位装置,包括下座组件1和伸缩组件2,下座组件1设置在车架100上,伸缩组件2的第一端与车厢200活动连接,伸缩组件2的第二端适于在车厢200翻卸时与下座组件1抵接,当第二端与下座组件1抵接后,伸缩组件2适于在车厢200的带动下伸长,并在车厢200完成翻卸后缩回以使车厢200复位。
[0033]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座组件(1)和伸缩组件(2),所述下座组件(1)设置在车架(100)上,所述伸缩组件(2)的第一端与车厢(200)活动连接,所述伸缩组件(2)的第二端适于在所述车厢(200)翻卸时与所述下座组件(1)抵接,当所述第二端与所述下座组件(1)抵接后,所述伸缩组件(2)适于在所述车厢(200)的带动下伸长,并在所述车厢(200)完成翻卸后缩回以使所述车厢(200)复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组件(2)包括套筒(21)、活塞杆(22)和弹簧(23),所述活塞杆(22)和所述弹簧(23)设置在所述套筒(21)内,所述弹簧(23)的一端与所述套筒(21)的第一端盖(211)抵接,所述弹簧(23)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塞杆(22)的活塞(221)抵接,所述伸缩组件(2)伸长时所述活塞(221)适于压缩所述弹簧(23),所述活塞杆(22)的端部与所述车厢(200)活动连接,所述套筒(21)的第二端盖(212)适于在所述车厢(200)翻卸时与所述下座组件(1)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组件(2)还包括挡杆(24),所述挡杆(24)与所述第二端盖(212)连接,并适于在所述车厢(200)翻卸时与所述下座组件(1)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座组件(1)包括下座拉板(11),所述下座拉板(11)上设有适于供所述挡杆(24)穿过的通道结构,当所述车厢(200)翻卸时,所述挡杆(24)适于在所述通道结构内移动至与所述下座拉板(11)的顶部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座拉板(11)为M形结构,包括V形部(111)和连接部(112),所述连接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景志卢勇毛军荆波徐长胜曲峰利王宏亮岳娜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哈尔滨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