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地板纵梁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1288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前地板纵梁结构及车辆。前地板纵梁结构包括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和前地板下纵梁,发动机舱边梁后段上设有第一加强件,其与前地板下纵梁相连,第一加强件的两侧边有弱化结构;还包括位于第一加强件的上方的第二加强件,其两侧有与发动机舱边梁后段相连的翻边,当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受到碰撞时,位于弱化结构处的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发生折弯,第二加强件向后移动,并与前地板下纵梁接触,碰撞能量通过第二加强件吸收后,再传递给前地板下纵梁。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前地板纵梁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发动机舱边梁后段上的加强结构因设置缺口,导致发动机舱边梁局部弱化,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发生折弯,从而影响驾乘人员安全的问题。人员安全的问题。人员安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地板纵梁结构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架
,具体涉及一种前地板纵梁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C

NCAP、C

IASI等组织的评价指标也愈发严苛。在2021版C

NCAP的管理规则中,使用正面50%重叠移动渐进变形壁障碰撞试验替代了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及评价方法。新的碰撞测试采用的“车对车”式的碰撞,对车身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在正面50%重叠移动渐进变形壁障碰撞试验模拟的工况下,车身结构在保证前碰撞横梁、发动机舱边梁前段充分变形吸收碰撞能量的同时,乘员舱抵抗变形的能力同样重要。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在发动机舱边梁后段上增加一个加强结构,来提高发动机舱边梁后段的强度,从而提高乘员舱抵抗变形的能力,但受焊接工艺的限制(发动机舱边梁后段与加强结构容易发生回弹,导致存在搭接间隙,且材料强度高,厚度较厚,焊接层数超过3层,会存在焊接不均匀,影响焊接强度),需要在发动机舱边梁后段上的加强结构上设置缺口,但该缺口处的发动机舱边梁后段为单层钣金,导致碰撞后此处易发生折弯,还是会使得前排乘员舱结构受到损坏,从而导致前排乘员受到侵入性伤害,降低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地板纵梁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现有发动机舱边梁后段上的加强结构因设置缺口,导致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局部强度弱,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易发生折弯,从而影响驾乘人员安全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前地板纵梁结构,包括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和前地板下纵梁,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上设有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前地板下纵梁相连,所述第一加强件在靠近与所述前地板下纵梁相连的两侧边形成有弱化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上方的第二加强件,第二加强件的两侧形成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相连,当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受到碰撞时,位于弱化结构处的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发生折弯,第二加强件向后移动,并与前地板下纵梁接触,碰撞能量通过第二加强件吸收后,再传递给所述前地板下纵梁。
[0006]优选的,所述所述第二加强件的后端还连接有第三加强件,当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受到碰撞时,位于弱化结构处的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发生折弯,第二加强和第三加强件一起向后移动,使第三加强件与前地板下纵梁接触,碰撞能量通过第二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共同吸收后,再传递给所述前地板下纵梁。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三加强件具有四个搭接面,其中,上搭接面与所述第二加强件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前地板下纵梁的前端与第一加强件之间形成有空腔,使移动后的第
三加强件的其余搭接面卡入所述空腔中。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三加强件具有上搭接面、下搭接面、左搭接面和右搭接面,所述上搭接面与所述第二加强件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搭接面、左搭接面和右搭接面与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两侧面和底面相接触,当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受到碰撞发生折弯时,所述下搭接面、左搭接面和右搭接面向后移动,并卡入所述空腔中。
[0010]优选的,所述第二加强件上还焊接有面板加强件。
[0011]优选的,所述前地板下纵梁上焊接有下纵梁加强件。
[0012]优选的,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和第一加强件与所述前地板下纵梁和下纵梁加强件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在一起。
[0013]优选的,所述第二加强件的两侧边上间隔形成有多个所述的翻边,多个所述的翻边焊接在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的两侧边上。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前地板纵梁结构。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第二加强件,当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受到碰撞时,因位于弱化结构处的发动机舱边梁后段的强度最弱,首先发生折弯,第二加强件向后移动,并与前地板下纵梁接触,此时,碰撞能量可通过第二加强件吸收后,再传递给前地板下纵梁,提升了前地板纵梁结构的整体碰撞性能,提高了驾乘人员的安全性。解决了现有发动机舱边梁后段上的加强结构因设置弱化结构,导致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局部强度弱,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易发生折弯,从而影响驾乘人员安全的问题;2)通过在第二加强件的后端设置第三加强件,当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受到碰撞发生折弯后,第二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一起向后移动,使第三加强件与前地板下纵梁接触,此时,碰撞能量可通过第二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共同吸收后,再传递给前地板下纵梁,进一步提升了前地板纵梁结构的整体碰撞性能和驾乘人员的安全性;3)通过将第三加强件设置上下左右四个搭接面,当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受到碰撞发生折弯时,下搭接面、左搭接面和右搭接面向后移动,卡入空腔中,使得下搭接面、左搭接面和右搭接面三个面均与前地板下纵梁相接触,增大了传力面,有效分散了碰撞能量的传力路径,提升了碰撞性能;4)通过在前地板下纵梁的前端与第一加强件之间形成有空腔,使移动后的第三加强件的其余搭接面卡入空腔中,保证了碰撞后能量的有效吸收和传递;5)通过在第二加强件上焊接面板加强件,碰撞能量可进一步通过面板加强件吸收,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前地板纵梁结构的整体碰撞性能;6)通过在前地板下纵梁上焊接下纵梁加强件,进一步提升了前地板下纵梁的碰撞性能;7)通过在第二加强件的两侧边上间隔形成多个翻边,并通过翻边焊接在发动机舱边梁后段的两侧边上,保证了第二加强件与发动机舱边梁后段连接的稳固性,在汽车车架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图3为图1中沿A

A处的剖视图;图4为图3中第三加强件卡入空腔中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沿B

B处的剖视图;图6为第三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发动机舱边梁后段、第一加强件、第二加强件、面板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沿C

C处的剖视图;图9为图8中去掉第三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与车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1

发动机舱边梁后段,101

第一安装孔;2

前地板下纵梁;3

第一加强件,301

弱化结构,302

第二安装孔;4

第二加强件,401

翻边;5

第三加强件,501

上搭接面,502

下搭接面,503

左搭接面,504

右搭接面;6

空腔;7

面板加强件;8

下纵梁加强件;9

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地板纵梁结构,包括发动机舱边梁后段(1)和前地板下纵梁(2),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1)上设有第一加强件(3),所述第一加强件(3)与所述前地板下纵梁(2)相连,所述第一加强件(3)在靠近与所述前地板下纵梁(2)相连的两侧边形成有弱化结构(301);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加强件(3)的上方的第二加强件(4),第二加强件(4)的两侧形成有翻边(401),所述翻边(401)与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1)相连,当发动机舱边梁后段(1)受到碰撞时,位于弱化结构(301)处的发动机舱边梁后段(1)发生折弯,第二加强件(4)向后移动,并与前地板下纵梁(2)接触,碰撞能量通过第二加强件(4)吸收后,再传递给所述前地板下纵梁(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地板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第二加强件(4)的后端还连接有第三加强件(5),当发动机舱边梁后段(1)受到碰撞时,位于弱化结构(301)处的发动机舱边梁后段(1)发生折弯,第二加强件(4)和第三加强件(5)一起向后移动,使第三加强件(5)与前地板下纵梁(2)接触,碰撞能量通过第二加强件(4)和第三加强件(5)共同吸收后,再传递给所述前地板下纵梁(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地板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件(5)具有四个搭接面,其中,上搭接面与所述第二加强件(4)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地板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地板下纵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磊陈天杰李时云易果段志春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