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6813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2 1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该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包括结构主体,并在结构主体后侧的下部设有机舱纵梁连接部和吸能部。吸能部位于机舱纵梁连接部的外侧,并向结构主体后方凸出设置;同时,吸能部上设置有机舱纵梁安装部,结构主体分别通过机舱纵梁连接部和机舱纵梁安装部与机舱纵梁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安装在机舱纵梁的前端,与车辆的前保险杠连接,通过在结构主体的外侧设计吸能部,当前保险杠受到来自侧前方的小偏置碰撞时,冲击力传递到结构主体上后,吸能部会溃缩变形,以吸收部分的冲击能量,之后,才会把剩余的冲击力传递给机舱纵梁,有助于改善车身前部在遭受小偏置碰撞时的缓冲和吸能效果。的缓冲和吸能效果。的缓冲和吸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
,特别涉及一种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汽车前部机舱骨架的设计中,安全性是设计考量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0003]在前部机舱处的车身骨架构成中,主要由前保险杠接受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前保险杠一般通过前防撞梁吸能盒和连接支架等结构与机舱纵梁连接;前保险杠收到的碰撞冲击力沿着前保险杠、前防撞梁吸能盒和连接支架的路径传递给机舱纵梁。前保险杠及其前防撞梁吸能盒的设置,主要是来应对来自车辆正前方的碰撞,以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避免过大的冲击力径直传递给机舱纵梁,进而可能由机舱纵梁将冲击力传递到驾驶舱内,甚至机舱纵梁径直侵入驾驶舱,对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0004]现有的用于前保险杠和机舱纵梁之间连接的连接支架,固装在机舱纵梁的前端,一般结构比较简单,主要起到连接安装的作用,也可能同时肩负前副车架、机舱锁安装横梁等周边部件的安装连接。当来自前保险杠的冲击力到达该连接支架时,冲击力会被直接传递给机舱纵梁。
[0005]而在现实的车辆碰撞中,出来存在来自车辆正前方的碰撞外,也存在来自车辆前方一侧的小偏置碰撞。此刻的碰撞冲击力,来自前保险杠的一端,以倾斜的角度向着前部机舱中部方向传递。连接支架和前保险杠支架的前防撞梁吸能盒所发挥的吸能缓冲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施展。冲击力到达机舱纵梁的端部时,会对机舱纵梁产生巨大的扭转冲击损害,可能会破坏前部机舱处的整个车身骨架结构,并对前部机舱内的各部件、乃至于驾驶舱内的驾乘人员造成冲击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以改善车身前部在遭受小偏置碰撞时的缓冲和吸能效果。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8]一种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包括结构主体;
[0009]所述结构主体后侧的下部设有机舱纵梁连接部和吸能部;
[0010]所述吸能部位于所述机舱纵梁连接部的外侧,并向所述结构主体后方凸出设置;
[0011]所述吸能部上设置有机舱纵梁安装部,所述结构主体分别通过所述机舱纵梁连接部和所述机舱纵梁安装部与机舱纵梁连接。
[0012]进一步的,沿至所述机舱纵梁连接部的方向,所述吸能部的凸出高度逐渐增大。
[0013]进一步的,所述吸能部的底部设有前副车架安装连接孔。
[0014]进一步的,所述吸能部包括与所述结构主体固连的纵向板体,以及固连在所述结构主体和所述纵向板体之间的横向板体;所述横向板体为上下间隔布置的多个;所述机舱纵梁安装部设置在所述纵向板体上。
[0015]进一步的,在最下端的所述横向板体和相邻的所述横向板体之间设有连接座;所述前副车架安装连接孔形成于所述连接座中,并开口于最下端的所述横向板体上;且,对应于所述连接座,在上方各相邻的两个所述横向板体之间设有加强板体。
[0016]进一步的,所述机舱纵梁连接部包括固连于所述结构主体上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纵向板体相连,并在所述连接板和所述纵向板体之间限定出连接腔;所述连接腔用于供所述机舱纵梁的端部插入;所述机舱纵梁连接部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机舱纵梁连接。
[0017]进一步的,所述结构主体前侧的下部设有前防撞梁吸能盒连接孔;相邻于所述前防撞梁吸能盒连接孔,所述结构主体上设有前防撞梁吸能盒预定位柱。
[0018]进一步的,所述结构主体顶部的前侧和/或后侧设有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上设有连接孔;以及,靠近于顶部,在所述结构主体上设有散热器安装支架。
[0019]进一步的,所述结构主体呈板状;所述结构主体的部分边缘处成型有翻边;和/或,所述结构主体上设有减重孔。
[0020]进一步的,所述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采用铸铝一体铸造成型。
[002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22]本技术所述的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用于安装在机舱纵梁的前端,与车辆的前保险杠连接,通过在结构主体的外侧设计吸能部,当前保险杠受到来自侧前方的小偏置碰撞时,冲击力传递到结构主体上后,吸能部会溃缩变形,以吸收部分的冲击能量,之后,才会把剩余的冲击力传递给机舱纵梁,从而使机舱纵梁传递到驾驶舱的冲击力减弱,有助于改善车身前部在遭受小偏置碰撞时的缓冲和吸能效果。
[0023]同时,将吸能部设计成越靠近机舱纵梁连接部,凸起高度越高的渐变结构,可以根据冲击力的不同而发挥渐变的形变溃缩效果,达到越靠近机舱纵梁溃缩吸能效能越大的作用,利于提升吸能部的安全有效性。
[0024]此外,采用纵横相交的纵向板体和横向板体结构,便于加工构造,具有良好的连接强度;而且,在吸能部变形溃缩时,能达到显著的吸能和缓冲效果。
附图说明
[0025]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技术,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设于机舱车身骨架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连接于周边各部件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与机舱纵梁的装配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结构主体的后外侧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结构主体的后内侧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结构主体;10、机舱纵梁连接部;100、纵梁连接孔;101、连接板;102、连接腔;11、吸能部;111、纵向板体;112、横向板体;12、连接座;120、前副车架安装连接孔;13、加强板体;141、前防撞梁吸能盒连接孔;142、前防撞梁吸能盒预定位柱;15、连接支架;15a、前连接支架;15b、后连接支架; 150、连接孔;16、散热器安装支架;17、翻边;18、减重孔;
[0033]2、机舱纵梁;20、端部;
[0034]3、前保险杠;30、前防撞梁吸能盒;
[0035]4、前副车架;
[0036]5、机舱前上横梁;50、机舱锁安装横梁;
[0037]6、横梁;7、轮罩上边梁;8、A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3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背”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结构主体(1);所述结构主体(1)后侧的下部设有机舱纵梁连接部(10)和吸能部(11);所述吸能部(11)位于所述机舱纵梁连接部(10)的外侧,并向所述结构主体(1)后方凸出设置;所述吸能部(11)上设置有机舱纵梁安装部,所述结构主体(1)分别通过所述机舱纵梁连接部(10)和所述机舱纵梁安装部与机舱纵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沿至所述机舱纵梁连接部(10)的方向,所述吸能部(11)的凸出高度逐渐增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11)的底部设有前副车架安装连接孔(12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11)包括与所述结构主体(1)固连的纵向板体(111),以及固连在所述结构主体(1)和所述纵向板体(111)之间的横向板体(112);所述横向板体(112)为上下间隔布置的多个;所述机舱纵梁安装部设置在所述纵向板体(111)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最下端的所述横向板体(112)和相邻的所述横向板体(112)之间设有连接座(12);所述前副车架安装连接孔(120)形成于所述连接座(12)中,并开口于最下端的所述横向板体(112)上;且,对应于所述连接座(12),在上方各相邻的两个所述横向板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强贺志杰张涛张书任李任武文波梁新宇李运涛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