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车型共线生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4382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8: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车型共线生产结构,涉及汽车制造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多车型共线生产结构,包括纵梁本体、定位上板组件和定位下板;所述定位上板组件包括定位上板、下连接面、上连接面和Z向避让面,定位上板的Z向避让面处吸收Z向公差,后期存在质量问题时,可调整此处快速进行纠正;定位下板与定位上板预留间隙,用于吸收由于纵梁本体制件存在回弹变形造成的精度偏差,最终满足现场共线需求。最终满足现场共线需求。最终满足现场共线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车型共线生产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的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多车型共线生产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技术中,新车型车身宽度与现有车型宽度不一致,导致新车型与现场主焊线定位设备不能共用,需要重新对主线定位设备进行增加,从而增加设备成本,且共线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车型共线生产结构。
[0004]本技术的多车型共线生产结构,包括纵梁本体、定位上板组件和定位下板;所述纵梁本体包括纵梁顶板、纵梁搭接面以及设置在所述纵梁顶板和纵梁搭接面板之间的纵梁侧板,所述定位上板组件包括定位上板、下连接面、上连接面和Z向避让面,所述Z向避让面设置在所述下连接面和上连接面之间;所述定位上板由定位上底板和位于所述定位上底板两侧的定位上侧板构成,所述定位上底板上设置有定位销避让孔,所述定位上底板通过所述下连接面与所述纵梁搭接面焊接,所述定位上侧板与所述下连接面和上连接面连接,所述下连接面和上连接面分别与所述纵梁搭接面和纵梁顶板焊接,所述Z向避让面和纵梁侧板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定位下板包括定位下底板和位于所述定位下底板两侧的定位下侧板,所述定位下底板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和定位销避让孔同轴设置;所述定位下侧板与所述定位上侧板焊接固定,而在所述定位下底板和定位上底板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0005]其中,所述纵梁搭接面板和所述纵梁顶板平行设置。
[0006]其中,所述纵梁顶板、纵梁搭接面和纵梁侧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0007]其中,所述第一间隙大于2mm。
[0008]其中,所述第二间隙大于2mm。
[0009]其中,所述定位上板为U形结构。
[0010]其中,所述定位下板为U形结构。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多车型共线生产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的多车型共线生产结构能够满足多车型同时共线生产需求,同时降低设备改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实施例1的多车型共线生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实施例1的多车型共线生产结构的主视图。
[0015]图3为图2沿着A

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图2沿着B

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多车型共线生产结构做进一步的阐述,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0018]实施例1
[0019]如图1

4所示,本实施例的多车型共线生产结构包括纵梁本体10、定位上板组件20和定位下板30。所述纵梁本体10为车身主体功能件,定位上板组件20主要起支撑、连接功能件,定位下板主要功能为车身的主定位孔和主定位面。所述纵梁本体10包括纵梁顶板11、纵梁搭接面13以及设置在所述纵梁顶板11和纵梁搭接面板13之间的纵梁侧板12。所述纵梁搭接面板13和所述纵梁顶板11平行设置。所述纵梁顶板11、纵梁搭接面13和纵梁侧板12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定位上板组件20包括定位上板、下连接面23、上连接面21和Z向避让面22。所述定位上板由定位上底板26和位于所述定位上底板26两侧的定位上侧板27构成,所述定位上底板26上设置有定位销避让孔25。所述定位上底板26通过所述下连接面23与所述纵梁搭接面13焊接,所述定位上侧板27与所述下连接面23和上连接面21连接,所述Z向避让面22设置在所述下连接面23和上连接面21之间。所述下连接面23和上连接面21分别与所述纵梁搭接面13和纵梁顶板11焊接,而所述Z向避让面22和纵梁侧板12之间具有第一间隙G1,所述第一间隙G1大于2mm。所述定位下板30包括定位下底板36和位于所述定位下底板36两侧的定位下侧板37,所述定位下底板36上设置有定位孔35,所述定位孔35和定位销避让孔25同轴设置。所述定位下侧板37与所述定位上侧板27焊接固定,而在所述定位下底板36和定位上底板26之间具有第二间隙G2,所述第二间隙G2大于2mm。所述定位上板和定位下板为U形结构。
[0020]本实施例的多车型共线生产结构中,纵梁本体10与定位上板组件20通过夹具焊接,定位上板Z向避让面22处吸收Z向公差,后期存在质量问题时,也可调整此处快速进行纠正;定位下板30使用勾销进行定位,同时保证定位孔和定位面的位置度,其中定位下板30与工装定位上板20预留间隙,用于吸收由于纵梁本体10制件存在回弹变形造成的精度偏差,最终满足现场共线需求。
[0021]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具体实施例只是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及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车型共线生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本体、定位上板组件和定位下板;所述纵梁本体包括纵梁顶板、纵梁搭接面以及设置在所述纵梁顶板和纵梁搭接面板之间的纵梁侧板,所述定位上板组件包括定位上板、下连接面、上连接面和Z向避让面,所述Z向避让面设置在所述下连接面和上连接面之间;所述定位上板由定位上底板和位于所述定位上底板两侧的定位上侧板构成,所述定位上底板上设置有定位销避让孔,所述定位上底板通过所述下连接面与所述纵梁搭接面焊接,所述定位上侧板与所述下连接面和上连接面连接,所述下连接面和上连接面分别与所述纵梁搭接面和纵梁顶板焊接,所述Z向避让面和纵梁侧板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定位下板包括定位下底板和位于所述定位下底板两侧的定位下侧板,所述定位下底板上设置有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宾顾海星徐海阳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