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母压接端子具备有:筒状的壳体10;配置在壳体10的内部且一体地形成于壳体10的前部的板簧20;从前后方向来看是形成为略U字型且是一体地形成在壳体后端的两侧壁12、13的下部12b、13b及底壁部11的颈部30;以及从前后方向来看是形成为略U字型且是一体地形成在颈部30且具有朝颈部30的更上方延伸的紧固片42的筒壳部40;且具有从壳体后端将侧壁部12、13分成上部12a、13a与下部12b、13b的切口部17。本发明专利技术既能保有颈部的强度及板簧的机能,又能防止侧壁部上部的弯曲与上壁部的扩张等情形,藉此而可以顺利地进行母压接端子对外壳收容室的插入,从而缩短颈部的前后长度而让母压接端子小型化。(*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母压接端子专利技术所属的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来安装在母连接器的外壳的母压接端子,是关于用来防止壳体的变形的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所知道的母压接端子,是将板簧设置在用来让公端子从前面的开口插入的筒状的壳体的内部,经由颈部而将筒壳部一体地设置在壳体。在日本特开平9-147950号公报中所揭示的母压接端子,壳体是具有:底壁部、从底壁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立起的侧壁部、及从侧壁部的上端朝侧边延伸的上壁部。颈部从前后方向来看是形成为大略U字型的,且是一体地形成在壳体后端的两侧壁部的下部及底壁部。筒壳部从前后方向来看是形成为大略U字型的且是一体地形成在颈部,且具有朝颈部的更上方延伸的紧固片。在这种母压接端子中,在要将电线压接到筒壳部的情况,由于是将筒壳部的上端弯曲到内侧,其弯曲力会经由颈部而传达到壳体后端,有可能会让壳体变形。这种壳体变形的现象,例如会表现在侧壁部的弯曲、上壁部的扩张等。如此一来,当要将母压接端子插入到外壳的收容室时插入阻力就会变大,或变成不能进行对外壳的插入。特别是当要缩短颈部的前后长度来将母压接端子小型化时,这种缺点会特别明显。专利技术概要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此处,其目的为,藉由加上切口部而从壳体后端将侧壁部分成上部与下部让筒壳部的弯曲力不能传达到侧壁部后端的上部,来确保颈部的强度且确保板簧的机能,来防止侧壁部上部的弯曲、上壁部的扩张等,藉此来顺利进行母压接端子对外壳收-->容室的插入,藉此可缩短颈部的前后长度而可以让母压接端子小型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母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母压接端子具备有:具有底壁部、从底壁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立起的侧壁部、及从侧壁部的上端朝侧边延伸的上壁部,且用来让公端子从前面的开口插入的筒状的壳体;配置在壳体的内部并且一体地形成于壳体的前部的板簧;从前后方向来看是形成为略U字型并且是一体地形成在壳体后端的两侧壁的下部及底壁部的颈部;以及从前后方向来看是形成为略U字型并且是一体地形成在颈部并且具有朝颈部的更上方延伸的紧固片的筒壳部;且具有从壳体后端将侧壁部分成上部与下部的切口部。这种母压接端子,是将剥掉包覆的露出芯线的电线放置在筒壳部的凹槽,然后将筒壳部的紧固片弯曲到内侧把电线压接在筒壳部。而且将母压接端子插入到外壳,再将公端子插入到母压接端子的壳体的话,将其插入到壳体的内壁部与板簧之间则完成了两端子的连接。在这种情况,在压接时将筒壳部的紧固片弯曲到内侧所产生的弯曲力,会经由颈部而传达到壳体后端。可是,由于藉由把壳体后端的侧壁部切开分成上部与下部,上述的弯曲力就不会对壳体后端的侧壁部上部造成影响,则可防止壳体后端的侧壁部上部的弯曲、或上壁部的扩张等。因此,当把母压接端子插入到外壳的收容室时所产生的插入阻力就不会变大,就可以很顺利的把母压接端子插入到外壳的收容室。由于在颈部本身或在颈部与壳体之间没有加上纵方向的切口部,所以确保了颈部的强度。上述的弯曲力虽然传达到壳体后端的侧壁部下部,而壳体后端的侧壁部下部与一体形成在底壁部的上部比较起来刚性较高,即使在变形朝内侧凹入之后,将母压接端子插入到外壳的收容室时所产生的插入阻力也不会变大。由于板簧是一体形成在壳体的前部,由于加上切口部所产生的刚性降低并不会影响到板簧的机能。而由于防止了壳体的后端的侧壁部的-->上部弯曲、及上壁部的扩张等情形,所以可以缩短颈部的前后长度而可让母压接端子小型化。而由于没有加工上壁部,所以可将护圈嵌合在颈部的上侧。本专利技术的母压接端子,由于加上了从壳体后端将侧壁部分成上部与下部的切口部而让筒壳部的弯曲力不能传达到侧壁部后端的上部,来确保颈部的强度且确保板簧的机能,来防止侧壁部上部的弯曲、上壁部的扩张等,藉此让当将母压接端子插入到外壳收容室时的插入阻力不会增加,来顺利地将母压接端子插入到外壳收容室,藉此可缩短颈部的前后长度而可以让母压接端子小型化。而由于没有加工上壁部,所以可将护圈嵌合在颈部的上侧。附图图面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母压接端子的立体图。图2是将上述母压接端子的其中一部分剖开来看的立体图。图3是上述母压接端子的右侧面图。图4是上述母压接端子的左侧面图。图5是压接着电线的状态的上述母压接端子的侧面图。实施例说明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1~图4是显示实施例的母压接端子。这个母压接端子是具备有:用来让公端子从前面的开口16插入的筒状的壳体10、及配置在壳体10的内部的板簧20。壳体10则具有:底壁部11、从底壁部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立起的侧壁部12、13、及从侧壁部12、13的上端朝侧边延伸的上壁部14、15。藉由各壁部11~15则在前端形成了开口16。在这个实施例的情况,壳体10是藉由弯曲一片板子所形成的。第一上壁部14是从其中一边的侧壁部12的上端朝侧边延伸,第二上壁部15则是从另一边的侧壁部13的上端朝侧边延伸而重叠在第一上壁部14的上侧。本专利技术是包含有仅有这里的例子中两-->片上壁部的其中一片上壁部的实施例、及两片上壁部没有重叠而是对接在一起的实施例。板簧20是一体地形成在壳体10的前部。在这个实施例中,板簧20的其中一端是一体地形成在壳体10的底壁部11的前端,另一端是朝后上方弯曲且朝后方延伸,并且朝下前方弯曲且朝前方延伸。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这个实施例,只要是具备有配置在壳体内部且一体地形成在壳体的前部的板簧的母压接端子都可以。在壳体10的后端,是设置有从前后方向来看是形成为略U字型的颈部30。颈部30则是一体地形成在壳体10的后端的两侧壁部12、13的下部12b、13b及底壁部11。在颈部30的后侧,是设置有从前后方向来看是形成为略U字型的筒壳部40。筒壳部40则具有:一体地形成在颈部30的后端的基部41、及基部41一体地形成在基部41的上侧且朝颈部的更上方延伸的紧固片42。这个实施例的筒壳部40是具备有:设置在前侧用来压接电线70的芯线的电线筒壳部、与设置在后侧用来压接电线70的包覆部的绝缘筒壳部。于是从基部41的上部的前后左右的四处会有四片的紧固片42朝上方延伸。在这个母压接端子,是具有切口部17从壳体10的后端将侧壁部12、13分成上部12a、13a与下部12b、13b。切口部17的下缘部17a是与颈部30的上缘部31连续在一起而没有高度上的落差。虽然将这个母压接端子卡止在外壳的构造并不限定,而在这个实施例,在外壳的收容室是设置了具有可弯曲性且前端可朝上下方向弯曲的可弯曲片,将这个可弯曲片卡止在母压接端子。因此,把用来让可弯曲片嵌合的可弯曲片插孔50开口于底壁部11。61、62是从底壁部11朝下方延伸的导片,当把母压接端子对外壳插入时,则会嵌合在形成于外壳的导引沟槽且发挥导引母压接端子插入的机能,且发挥了防止以相反方向插入的机能。这个导片61、62-->是因应需要而设置的。虽然母压接端子的成形方法并不限定,而在这个实施例,母压接端子是以一片金属板所成形。以展开形状所成形的复数的母压接端子是在连于叶轮的状态由金属板所冲裁出,然后再将各部分弯曲把母压接端子成形为最后的形状,最后再将各母压接端子从叶轮切离开来。上述实施例的母压接端子,是将剥掉包覆的露出芯线的电线70放置在筒壳部40的凹槽,然后将筒壳部40的紧固片42弯曲到内侧把电线70压接在筒壳部40(参照第5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母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母压接端子具备有: 具有底壁部(11)、从底壁部(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立起的侧壁部(12)、(13)、及从侧壁部(12)、(13)的上端朝侧边延伸的上壁部(14)、(15);并且用来让公端子从前面的开口(16)插入的筒状的壳体(10); 配置在壳体(10)的内部并且一体地形成于壳体(10)的前部的板簧(20); 从前后方向来看是形成为略U字型并且是一体地形成在壳体后端的两侧壁(12)、(13)的下部(12b)、(13b)及底壁部(11)的颈部(30);以及 从前后方向来看是形成为略U字型且是一体地形成在颈部(30)且具有朝颈部(30)的更上方延伸的紧固片(42)的筒壳部(40); 且具有从壳体后端将侧壁部(12)、(13)分成上部(12a)、(13a)与下部(12b)、(13b)的切口部(17)。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0-12-18 384453/001、一种母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母压接端子具备有:具有底壁部(11)、从底壁部(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立起的侧壁部(12)、(13)、及从侧壁部(12)、(13)的上端朝侧边延伸的上壁部(14)、(15);并且用来让公端子从前面的开口(16)插入的筒状的壳体(10);配置在壳体(10)的内部并且一体地形成于壳体(10)的前部的板簧(20);从前后方向来看是形成为略U字型并且是一体地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平,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