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硅基图形衬底上生长外延层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35628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硅基图形衬底上生长外延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硅衬底; 在硅衬底表面生长第一外延层; 在第一外延层远离硅衬底的表面生长第一介质层; 将第一介质层的一部分腐蚀除去,至露出第一外延层后停止; 以保留的第一介质层为掩模,采用选择性腐蚀的方法刻蚀第一外延层,至露出硅衬底后停止; 腐蚀露出的硅衬底,在硅衬底上形成凹陷结构; 在硅衬底的凹陷结构的底部和侧面制备第二介质层; 腐蚀第一介质层,至露出第一外延层; 以露出的图形化的第一外延层为籽晶,采用外延方法生长连续的第二外延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材料的生长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硅基图形衬底上生长外 延层的方法。
技术介绍
在半导体材料的异质外延生长领域,硅衬底作为一种价格低廉,生产工艺 成熟,最易获得的衬底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采用硅衬底进行异质 外延的技术中,如何解决异质外延中的应力释放以及衬底硅原子的扩散问题等 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下面以GaN对硅衬底异质外延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分析。GaN材料作为新型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近年来一直是国际上化合物半导 体研究方面的热点。由于GaN属于直接带隙材料,可与InN, A1N形成组分连 续可变的三元或四元固溶体合金体(AlGaN、 InGaN、 AlInGaN),对应的波长 覆盖了红光到近紫外光的范围;而且具有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好等优越的特 性,因此在光电子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其次,GaN材料与Si、 GaAs等 其他材料相比,在高电场强度下,具有更大的电子迁移速度,这样也就使之在 微电子器件方面也具有了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各国科学家多年的努力,GaN基材料及其器件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 展。从1971年Pankove报道第一个GaN发光二极管到Nakamura又研制出了 GaN基的蓝光激光器仅仅只是二十几年的时间。近年来,有关于GaN基的材 料和器件的研究和发展更是大大的加速了 。这些喜人的成绩给广大研究者很大 的鼓励,但是,对于GaN材料,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GaN没有同质衬底, 现在所有成熟的器件都是以蓝宝石异质衬底为基础的。然而,对于外延衬底来 说,有很多种,除了蓝宝石衬底外,还有诸如SiC衬底和Si衬底等等。Si衬底上生长GaN材料,与通常采用蓝宝石衬底或者SiC衬底生长GaN材料有很大不同,虽然如上所述有很多优点,但是其难度要比蓝宝石上外延GaN要大得多,具体的说主要有以下的问题存在。首先,Si衬底上外延GaN具有很大的晶格失配为17%。其次,Si衬底和 GaN之间较大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较大的热失配。Si的热膨胀系数为3.59 X10'6K'1,而GaN的热膨胀系数为5.59X10《K'1, 二者相差很大,为56%,在 高温生长以后降温的过程中由于Si衬底和外延层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就会产生 很大的张应力,这也是导致GaN外延层微裂的主要原因。由于晶格失配应力 和热失配应力均为张应力,因此在生长过程和降温过程都有可能产生裂纹。另一个问题就是极性问题,由于Si原子间形成的健是纯共价键属非极性 半导体,而GaN、 A1N或其它化合物半导体原子间是极性键,属极性半导体。 对于极性/非极性异质结界面有许多物理性质不同于传统异质结器件,界面原 子、电子结构、晶格失配、界面电荷和偶极距、带阶、输运特性等都会有很大 的不同,这也是研究Si衬底上GaN材料和器件所必须认识到问题。最后,Si衬底上Si原子的扩散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在高温生长过程中Si 原子的扩散加剧,在外延层中就会含有一定量的Si原子,这些Si原子可以与 生长气氛中的氨气形成SiN非晶薄膜,降低外延层的晶体质量,另外Ga原子 也可以扩散到Si衬底表面,并与衬底发生回熔刻蚀现象,这样也可以使得外 延层的晶体质量降低。因此,如何降低应力、防止微裂,如何隔离衬底与外延层之间的扩散是主 要Si衬底上生长GaN外延层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现有报道的主要有如下的几种解决手段1. 梯度组分AlGaN缓冲层方法梯度组分AlGaN缓冲层的原理就是在GaN和A1N缓冲层之间插入梯度组 AlGaN,使得A1N缓冲层与GaN外延层之间存在渐进的过渡,逐渐改变Al和 Ga的组分。这样的方法可以明显的降低外延层中的位错,也可以明显的降低 裂纹的密度。2. 渐变组分AlGaN缓冲层方法与上一种方法类似的是,H.Marchand等人采用AIN—GaN梯度缓冲层的 方法,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与以上一种方法不同的是,所用的缓冲层不是 A1N缓冲层,而是从缓冲层开始就逐渐增加Ga的含量。通过TEM可以观察到, 在接近衬底处,位错很多,但是经过组分的渐变,位错明显减少;另外,这样 可以利用AlN与GaN晶格常数的差别形成压应力。在实验中,他们发现最终 GaN层中呈现的是压应力而不是张应力。3. 超晶格缓冲层方法超晶格缓冲层的方法就是直接在Si衬底上生长超晶格缓冲层,然后外延 GaN,这样超晶格层既可以缓解衬底与外延层之间的应力,又可以降低外延层 位错密度,还可以阻止来自衬底的Si扩散。但是这样方法有存在的问题是, 直接在Si衬底上生长超晶格层比较困难,这样超晶格缓冲层的作用也就弱化 了。4. 超晶格插入层方法与上述的方法类似,Eric Feltin等人在GaN外延层与A1N缓冲层之间采用 10个周期的AlN/GaN超晶格做插入层,A1N层和GaN层厚度分别为3nm和 4nm,生长出了较厚且没有裂纹的GaN晶体(0.9—2.5Mm)。采用超晶格结构 可以产生额外的压应力,此外超晶格能够很好的过滤位错,特别是穿透位错, 从而可以明显提高外延层的晶体质量。随着超晶格插入层层数的增加,张应变减少。TEM显示位错密度随厚度 变化从101Q cm'2到2.5 X 109cm'2, PL谱I2峰半宽度为6meV( 10K) , X光Rocking 半宽度为500arcsec。与上述方法相比较,这样做有明显的有点,首先AIN缓冲层的生长要比直 接生长超晶格缓冲层要容易,其次采用超晶格插入层也很好的保证了超晶格层 的晶格质量,更有利于隔离穿透位错。但是,总体说来,超晶格插入层的生长 要求比较高。5. 选择区域外延(SAG)方法SAG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GaN晶核在介质掩蔽膜和衬底上的生长选 择性,把GaN外延层限制生长在没有隐蔽膜的区域,形成分立的外延层,由此释放外延层的张应力。Y.Honda等人最早采用了选择区域外延方法。他们首 先采用Si02薄膜在衬底上形成正方形的"围堰",然后生长A1N缓冲层,GaN 外延层,利用该方法可实现XRD双晶测量(0004) Rocking curve半宽度为388 arcsec。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个缺点,就是"围堰"的尺寸有一个临界值, 一般"围 堰"边长超过0.5mm就会使得GaN外延层上形成裂纹。6. 低温A1N插入层方法A. Krost等人采用了在高温GaN外延层插入低温AlN插入层方法,这种 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GaN外延层的应力,并且降低位错密度,张应力和位错 密度都随着插入层数量的增加而减少。A1N插入层的方法和超晶格插入层方法 也有类似之处,就是采用插入的方法使得外延层的中应力得到缓解,但是这样 生长方法比超晶格插入层方法更容易,所以可操作性也更强。A.Krost等人采 用这种方法成功的生长出了 7微米无裂纹的GaN外延层,这也是现在最好的 结果。7. 图形衬底方法在Si衬底上刻蚀一定深度的图形,在图形之间的Si衬底上生长GaN,通 过横向外延使之聚合,形成外延层下面中空结构,释放张应力。这种方法在蓝 宝石衬底上就有过应用,但是与蓝宝石衬底不同的是,在Si衬底上生长GaN, 横向生长非常缓慢,所以要达到横向的聚合也是很困难的。所以技术要求也很 高。8. SOI衬底技术如果衬底的厚度小于传统的临界厚度,那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硅基图形衬底上生长外延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硅衬底; 在硅衬底表面生长第一外延层; 在第一外延层远离硅衬底的表面生长第一介质层; 将第一介质层的一部分腐蚀除去,至露出第一外延层后停止; 以保留的第一介质层为掩模,采用选择性腐蚀的方法刻蚀第一外延层,至露出硅衬底后停止; 腐蚀露出的硅衬底,在硅衬底上形成凹陷结构; 在硅衬底的凹陷结构的底部和侧面制备第二介质层; 腐蚀第一介质层,至露出第一外延层; 以露出的图形化的第一外延层为籽晶,采用外延方法生长连续的第二外延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建军徐科王建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纳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