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槛内分载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1111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车身的门槛内分载梁结构,包括分载梁本体,分载梁本体包括围板、搭接板以及连接在围板与搭接板之间的上承力筋、中承力筋和下承力筋,上承力筋、中承力筋、下承力筋自上而下间隔布置,中承力筋为沿水平方向布置的水平加强筋,上承力筋与下承力筋之间连接有支撑筋,支撑筋为沿竖直方向布置的竖直加强筋,支撑筋与中承力筋垂直并交布置,支撑筋、中承力筋将分载梁本体内部吸能腔分隔为多个子吸能腔,搭接板上开设有分载梁安装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以其简单的方式和较轻的重量获得足够的安全性能,同时还能满足现有的车辆制造工艺,能够解决吸能空间较小的柱碰问题,尤其适用于电动汽车。尤其适用于电动汽车。尤其适用于电动汽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门槛内分载梁结构
[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具体地说是一种门槛内分载梁结构。
[
技术介绍
][0002]在四轮乘用汽车中,车身结构通常具有连接车身地板和车身侧围的门槛结构,门槛内部设计分载结构进行加强。当汽车遭受正面和侧面撞击时,巨大的冲击能量都会经过门槛结构分散到车身的其它部位,故其对汽车的整体安全性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其重量在车身的总重量中也占有比较大的比例。所以,一个强度高、重量轻的门槛分载结构可以直接提升整车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0003]现有技术中,门槛内分载梁的结构主要具有以下两种:
[0004](1)门槛内部设计整体纵向贯通式承力梁。在侧碰工况中,减小B柱导致的门槛扭曲度,保证驾驶员及乘客的生存空间。在柱碰工况中,将柱碰力进行X向有效扩散,提升抗撞性。整车的抗撞性存在明显优势。
[0005](2)门槛内部设计Y向承力支架,支架形式以钣金冲压件为主。支架位置的选定主要考虑法规要求,保证在进行柱碰实验时,可进行有效承力,保证驾驶员及乘客的生存空间。对整车重量降低存在优势。
[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门槛内分载梁结构,以其简单的方式和较轻的重量获得足够的安全性能,同时还能满足现有的车辆制造工艺,可解决吸能空间较小的柱碰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门槛内分载梁结构,包括分载梁本体1,所述分载梁本体1包括围板2、搭接板3以及连接在围板2与搭接板3之间的上承力筋、中承力筋4和下承力筋,所述上承力筋、中承力筋4、下承力筋自上而下间隔布置,所述中承力筋4为沿水平方向布置的水平加强筋,所述上承力筋与下承力筋之间连接有支撑筋5,所述支撑筋5为沿竖直方向布置的竖直加强筋,所述支撑筋5与中承力筋4垂直并交布置,所述支撑筋5、中承力筋4将分载梁本体1内部吸能腔分隔为多个子吸能腔。
[0008]进一步地,所述搭接板3的上边缘、下边缘分别向上、向下延伸形成搭接边,所述搭接边上开设有分载梁安装孔6。
[0009]进一步地,所述围板2、搭接板3、上承力筋、下承力筋围合成截面呈近似梯形的中空结构。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上承力筋由第一上承力筋7和第二上承力筋8构成,所述下承力筋由第一下承力筋9和第二下承力筋10构成,所述第一上承力筋7、第一下承力筋9均水平布置,所述第二上承力筋8、第二下承力筋10均倾斜式布置。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上承力筋8与搭接板3相连接的一端向上倾斜布置,所述第二下承力筋10与搭接板3相连接的一端向下倾斜布置。
[0012]进一步地,所述围板2、搭接板3、上承力筋、中承力筋4、下承力筋、支撑筋5均采用铝挤出材料挤压成型。
[0013]进一步地,所述分载梁本体1与门槛梁本体11采用钣金支架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分载梁本体1沿纵向贯通1/2乘员舱。
[0015]进一步地,所述分载梁本体1的纵向前部连接至A柱下部位置,并采用螺栓连接,所述分载梁本体1中部分别在座椅前、后横梁区域设计螺接点。
[0016]本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17](1)本技术分载梁本体采用活连接设计,维修性好,且分载梁本体为铝制,铝的密度较低,结构重量较轻;
[0018](2)本技术分载梁结构具有若干个空腔结构,刚性大,吸能效果好,能承受较大的侧面冲击;
[0019](3)本技术采用铝挤压工艺设计,模具成本低,且方便配合不同车型进行长度调整;
[0020](4)本技术分载梁与门槛梁采用钣金支架连接,减少钢铝搭接,降低腐蚀风险;
[0021]综上,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车身的门槛分载梁结构,以其简单的方式和较轻的重量获得足够的安全性能,同时还能满足现有的车辆制造工艺,能够解决吸能空间较小的柱碰问题,尤其适用于电动汽车。
[附图说明][0022]图1是本技术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技术的装配示意图;
[0025]图中:1、分载梁本体 2、围板 3、搭接板 4、中承力筋 5、支撑筋 6、分载梁安装孔 7、第一上承力筋 8、第二上承力筋 9、第一下承力筋 10、第二下承力筋 11、门槛梁本体 12、分载梁安装支架 13、分载梁安装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以下进一步说明:
[0027]如附图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门槛内分载梁结构,包括分载梁本体1,分载梁本体1包括围板2、搭接板3以及连接在围板2与搭接板3之间的上承力筋、中承力筋4和下承力筋,上承力筋、中承力筋4、下承力筋自上而下间隔布置,围板2、搭接板3、上承力筋、下承力筋围合成截面呈近似梯形的中空结构,中承力筋4为沿水平方向布置的水平加强筋,上承力筋与下承力筋之间连接有支撑筋5,支撑筋5为沿竖直方向布置的竖直加强筋,支撑筋5与中承力筋4垂直并交布置,支撑筋5、中承力筋4将分载梁本体1内部吸能腔分隔为多个子吸能腔;搭接板3的上边缘、下边缘分别向上、向下延伸形成搭接边,搭接边上开设有分载梁安装孔6,从而可将其安装在门槛梁本体11上。
[0028]其中,围板2、搭接板3、上承力筋、中承力筋4、下承力筋、支撑筋5均采用铝挤出材料挤压成型。上承力筋由第一上承力筋7和第二上承力筋8构成,下承力筋由第一下承力筋9
和第二下承力筋10构成,第一上承力筋7、第一下承力筋9均水平布置,第二上承力筋8、第二下承力筋10均倾斜式布置,且第二上承力筋8与搭接板3相连接的一端向上倾斜布置,第二下承力筋10与搭接板3相连接的一端向下倾斜布置,第一上承力筋7、第一下承力筋9、中承力筋4、围板2、支撑筋5之间形成截面为矩形的吸能腔,第二上承力筋8、第二下承力筋10、支撑筋5、搭接板3、中承力筋4之间形成截面为直角梯形的吸能腔。
[0029]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车身的门槛分载梁结构,分载梁整体采用铝挤出材料设计,分载梁整体截面近似梯形设计,其内部加强筋设计分为承力筋与支撑筋;该分载梁结构以其简单的方式和较轻的重量来获得足够的安全性能,同时还能满足现有的车辆制造工艺。分载梁本体1沿纵向贯通1/2乘员舱,分载梁本体1与门槛梁本体11采用钣金支架连接。该分载梁的设计主要用于解决吸能空间较小的柱碰问题,尤其用于电动汽车。同时兼顾小偏置碰问题。纵向前部连接至A柱下部位置,采用螺栓连接,25%偏置碰撞时进行有效支撑。分载梁中部分别在座椅前、后横梁区域设计螺接点,保证侧向传力的有效性。
[0030]作为实例一:门槛由外侧的钢制或铝制的冲压件构成,内侧由铝制的挤压型材构成。冲压件和挤压型材上下两端都具有用于连接的法兰面。两侧门槛可用铆接焊接粘接或螺接的形式进行连接。冲压件的截面近似为拱形。挤压型材的截面近似为方形。挤压型材的截面由若干个空腔结构组成。
[0031]作为实例二:在门槛中部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门槛内分载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载梁本体(1),所述分载梁本体(1)包括围板(2)、搭接板(3)以及连接在围板(2)与搭接板(3)之间的上承力筋、中承力筋(4)和下承力筋,所述上承力筋、中承力筋(4)、下承力筋自上而下间隔布置,所述中承力筋(4)为沿水平方向布置的水平加强筋,所述上承力筋与下承力筋之间连接有支撑筋(5),所述支撑筋(5)为沿竖直方向布置的竖直加强筋,所述支撑筋(5)与中承力筋(4)垂直并交布置,所述支撑筋(5)、中承力筋(4)将分载梁本体(1)内部吸能腔分隔为多个子吸能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槛内分载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板(3)的上边缘、下边缘分别向上、向下延伸形成搭接边,所述搭接边上开设有分载梁安装孔(6)。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槛内分载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板(2)、搭接板(3)、上承力筋、下承力筋围合成截面呈近似梯形的中空结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槛内分载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承力筋由第一上承力筋(7)和第二上承力筋(8)构成,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二伟曹猛刘丰杰朱建山韩磊
申请(专利权)人:麦格纳卫蓝新能源汽车技术镇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