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6443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包含主基座、反射座、散热基板及复数金属电极。散热基板具有卡合主基座的结合面、相对于结合面的固晶面及设于主基座外的外表面。反射座设于散热基板的固晶面,并具有内部空间。金属电极设于主基座,各金属电极一端延伸入内部空间,另端延伸凸出反射座之外,用以与导线架连接以导入电能。至少一发光晶片设于内部空间中并固定于固晶面上,利用金属线电性连接金属电极与发光晶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发光晶片固定于外部裸露的散热基板上,将导线架与散热基板分别独立出来,使输入电能路径与晶片工作时散热路径分开,可藉散热基板将热能散出,不需利用导线架散热,更容易控制热电平衡点,可达到热电分离、避免热循环影响发光晶片的效果。(*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特别是涉及一种侧射型的热电分离 的側射型发光二极管。
技术介绍
目前中小尺寸面板的背光源如手机、个人数位助理(PDA)及汽车卫星导 航系统等,白光LED(发光二极管,以下均称为LED)已经逐渐取代冷阴极灯 管(CCFL),成为中小尺寸面板的主要背光源。其中以侧面发光LED作为背 光源可以大幅缩小背光模组的厚度,达到产品薄型化的要求。散热问题是LED背光源的重要技术瓶颈。针对中大尺寸的LED背光模 组,当累积的热能随时间增加时,会伴随着有波长的变化与亮度的衰减,因 此必须让LED有最佳的散热性,才能保持LED的亮度并延长LED的使用寿命。现有传统的侧发光式LED,是采用导线架(Leadf rame)散热封装方式,藉 由导线架在晶片工作的同时将热量散出。然而,随着LED需求功率越来越 高,单纯只靠导线架散热的方式已经不能符合产品的需求,为了达到良好的 散热效杲,现有技术是为不断增加LED的结构体积,但是如此反而造成LED 在空间应用上的限制。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侧发光式发光二极管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 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 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 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实 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上述现有侧发光式发光二极管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基于从事 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 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侧射型发光二极管,能够改进 现有的侧发光式发光二极管,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研究、设计,并 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可以改善现有传统的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利用 导线架散热的封装方式而存在的散热性不佳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侧射型发光二极管,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不需利用导线架散热,更 容易控制热电的平衡点,可以达到热电分离、避免热循环影响发光晶片的 效果,非常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其至少包含 一主基 座; 一散热基板,具有一结合面,卡合于该主基座,一固晶面,相对于该结合 面及一外表面,设置于该主基座外; 一反射座,设置于该散热基板的固晶 面,并具有一内部空间;至少一发光晶片,设置于该内部空间中并固定于该 固晶面上;以及复数个金属电极,设置于该主基座,各该金属电极一端延伸 入该内部空间,另 一端延伸凸出该反射座之外。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可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 进一步实现。前述的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的散热基板为银、铜、铜合金、铜银合金、铝、或铝合金所构成的板体。前述的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的散热基板为陶资所构成的板体。 前述的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的散热基板为高分子混合物所构成的板体。前述的側射型发光二极管,其更包含一披覆于该散热基板上的金或银 镀层。前述的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其更包含一披覆于该反射座上的反射镀层。 前述的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的反射镀层包含金或银镀层。 前述的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的反射座为金属所构成的座体。 前述的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的反射座为非金属所构成的座体。 前述的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的反射座为高分子混合物所构成 的座体。前述的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的金属电极是为银、铜、铝、铜合 金、铜银合金、或铝合金构成的片体。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经由以上可 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才艮据本技术的一种适用于侧发光式的发光二极 管,包含一主基座、 一反射座、 一散热基板以及复数个金属电极。散热基板 具有一^^合于主基座的结合面、 一相对于结合面的固晶面及一设置于主基 座外的外表面。反射座设置于散热基板的固晶面,并具有一内部空间。金 属电极设置于主基座,其中M属电极一端延伸入内部空间,另一端延伸凸 出反射座之外,用以与导线架连接以导入电能。至少一发光晶片设置于内 部空间中并固定于固晶面上,利用金属线电性连接金属电极与发光晶片。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侧射型发光二极管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及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发光二极管将发光晶片固定于一外部棵露的散 热基板上,将导线架与散热基板分别独立出来,使输入电能路径与晶片工 作时散热路径分开,可藉由散热基板将热能散出,而不需要利用导线架散 热,更容易控制热电的平衡点,可以达到热电分离、避免热循环影响发光晶 片的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可以有效的改善现有传统的侧射型发光二极管 利用导线架散热的封装方式而存在的散热性不佳的问题,其不需利用导线 架散热,更容易控制热电的平衡点,可以达到热电分离、避免热循环影响发 光晶片的效果。本技术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及实用价值,其不论在产品 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改进,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 的效果,且较现有侧发光式发光二极管具有增进的突出功效,从而更加适于 实用,并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 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 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侧射型发光二极管的剖面图。 图2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侧射型发光二极管的俯视图。100发光二极管112反射座120散热基板121结合面122固晶面123外表面130发光晶片140金属电极110主基座142金属线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 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侧射型发光二 极管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侧射型发 光二极管的剖面图及俯视图。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100,包 含主基座110、反射座112、散热基板120、发光晶片130、金属电极140 以及金属线142。上述的散热基板120,具有一卡合于主基座110的结合面121、 一相对 于结合面的固晶面122及一位于该主基座110外的外表面123。该结合面 122卡合于主基座110,且外表面123露出于该主基座110之外。依照本实 用新型的实施例,更包含一金或银镀层披覆于散热M的固晶面122上,藉 以增加光的反射效率。依照本技术的实施例,该散热基板120为一导热性佳的板体,可为 金属所构成的板体,例如银、铜、铜合金、铜银合金、铝或铝合金;或为 陶瓷所构成的板体,例如氧化铝或氮化铝;亦可为高分子混合物所构成的 板体。上述的反射座112,其设置于散热基板120的固晶面,并具有一内部空 间,内部空间的内壁倾斜且朝开口扩大,可藉由倾斜的内壁反射光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含:    一主基座;    一散热基板,具有一结合面,卡合于该主基座,一固晶面,相对于该结合面及一外表面,设置于该主基座外;    一反射座,设置于该散热基板的固晶面,并具有一内部空间;    至少一发光晶片,设置于该内部空间中并固定于该固晶面上;以及    复数个金属电极,设置于该主基座,各该金属电极一端延伸入该内部空间,另一端延伸凸出该反射座之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含一主基座;一散热基板,具有一结合面,卡合于该主基座,一固晶面,相对于该结合面及一外表面,设置于该主基座外;一反射座,设置于该散热基板的固晶面,并具有一内部空间;至少一发光晶片,设置于该内部空间中并固定于该固晶面上;以及复数个金属电极,设置于该主基座,各该金属电极一端延伸入该内部空间,另一端延伸凸出该反射座之外。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 散热基板为银、铜、铜合金、铜银合金、铝、或铝合金所构成的板体。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 散热基板为陶乾所构成的板体。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 散热基板为高分子混合物所构成的板体。5、 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嘉显吴易座谢忠全李晓乔
申请(专利权)人: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