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叠层电容器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22938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制造可用于高集成化半导体器件如64兆级或以上的DRAM的叠层电容器的方法,通过使用选择性氧化膜只可能淀积在氧化膜上的特性和多晶硅膜优良台阶覆盖率特性,使得所制成的叠层电容器分别在其存储电极两端上具有右转90°U形和左转90°U形的翼形结构。这些翼形结构导致了存储电极表面积的增大。(*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以制造半导体器件叠层电容器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用以通过用简单工艺步骤制造可用于高集成半导体器件的叠层电容器的方法。通常,一高集成度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是一种半导体存储器件)具有不可避免的单元面积的减小并由此限制了获得充足容量的缺陷。为了解决由这种不可避免地单元单位面积减小所产生的问题,以获得高集成化的集成半导体电路,已进行了各种尝试,研制出了成熟的工艺技术,并保证了器件的可靠性和器件单元的足够容量。作为这种尝试的一部分,已提出了一种增加电容器有效面积的方法和一种使用高介电薄膜的方法。高介电薄膜的研制没有达到将高介电薄膜应用于半导体器件的水平。在这方面,正积极地进行着研究,以便获得所需水平的容量或使小面积更有效应用。例如,已提出了三维结构的电容器,如针形结构、园柱形结构和叠层结构。然而,这种三维电容器结构需要使用较复杂的工艺步骤以获得容量的较大增加。另外,这种结构包含了电容器高度的增加,由此导致了在接下来的金属布线形成步骤中的半导体器件布局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制造叠层电容器的方法,它能够简化制造,同时增加电容器的容量,并使电容器的表面积达到最大而不增加电容器的高度。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它提供了一种制造半导体器件的叠层电容器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在一衬底上形成第一氧化膜用以平面化,在第一氧化膜上淀积第一氮化膜,然后在淀积第一氮化膜以后所获得的结构上形成电容器接触孔;在接触孔形成以后所获得的最后结构的整个露出表面上淀积掺杂的第一多晶硅膜,使得多晶硅膜填入接触孔,然后接着在第一多晶硅膜上淀积第二氮化膜和第二氧化膜;接下来通过使用存储电极掩模的光刻工艺腐蚀第二氧化膜、第二氮化膜和第一多晶硅膜,由此形成了由蚀刻后所留薄膜构成的图型;在第二氧化膜上厚厚地生长选择性的第三氧化膜;在第三氧化膜生长之后所获得的最后结构的整个露出表面上淀积掺杂的第二多晶硅膜;使用均厚干腐蚀(blanket dryetch)来蚀刻第二多晶硅膜,由此分别在第一多晶硅膜和第二氮化膜图型的侧壁上形成第二多晶硅膜图型;去除第三氧化膜和第二氧化膜;去除第二氮化膜和第一氮化膜;并在由第一多晶硅膜图型和第二多晶硅膜图型构成的存储电极上形成介电薄膜,然后在介电薄膜上形成平板电极。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种制造半导体器件的叠层电容器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在一衬底上形成第一氧化膜用以平面化,然后在第一氧化膜形成之后所获得的最后结构上形成电容器接触孔;在接触孔形成之后所获得的最后结构的整个露出表面上淀积一掺杂的第一多晶硅膜,使得多晶硅膜填入接触孔,然后在第一多晶硅膜上淀积第二氧化膜;接下来通过使用存储电极掩模的光刻工艺腐蚀第二氧化膜和第一多晶硅膜,由此形成了由蚀刻后所留薄膜构成的图型;在蚀刻后露出的第一氧化膜的一部分上形成光刻胶膜,使得光刻胶膜延伸到第二氧化膜经选择的高度部分上;在光刻膜形成之后露出的第二氧化膜的一部分上生长选择的第三氧化膜,并然后除去残留的光刻胶膜;在去除了光刻胶膜后所获得最后结构的整个露出表面上淀积一掺杂的第二多晶硅膜,然后使用干腐蚀来蚀刻第二多晶硅膜,由此分别在第一多晶硅膜和第二氧化膜的图型的侧壁上形成第二多晶硅膜图型;除去第三氧化膜和第二氧化膜,并同时在第一和第二多晶硅膜的图型下面形成凹形;并且在由第一和第二多晶硅膜的图型构成的存储电极上形成介电薄膜,然后在介电薄膜上形成平板电极。参照下列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将使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和各个方面更为清楚,其中附图说明图1至7是截面图,其分别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制造半导体器件叠层电容器的方法的各顺序步骤;和图8至15是截面图,其分别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制造半导体器件叠层电容器的方法的各顺序步骤。图1至7是截面图,其分别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制造可用于DRAM的叠层电容器的方法的各顺序步骤。为便于图示说明,所示DRAM结构没有包含金属氧化硅场效应晶体管(MOSFET)以及与此相连接的电容器,实际上,MOSFET是在设置于电容器下的衬底上形成的。根据这种方法,在衬底上以通常方式形成一场氧化膜和MOSFET之后所获得结构上形成用以平面化的第一氧化膜1,如图1中所示;然后,在第一氧化膜1上淀积第一氮化膜2,以后,在相应于所形成电容器的存储电极将与衬底接触的区域上蚀刻第一氮化膜2和第一氧化膜1的各部分;通过该蚀刻步骤,形成接触孔;在所得结构的整个露出表面上,涂覆掺杂的第一多晶硅膜4;接下来,依次在第一多晶硅膜4上淀积第二氮化膜5和第二氧化膜6;通过使用电容器存储电极掩模的光刻工艺,顺序地蚀刻第二氧化膜6、第二氮化膜5和第一多晶硅膜4,以形成所需图型。第一氮化膜2适用于保证在下面的步骤时第三氧化膜的选择性生长,也就是说,第一氮化膜2用以防止第三氧化膜在第一氧化膜上的生长。第一氧化膜1是由硼磷硅酸盐玻璃(BPSG)膜组成的。以后,在第二氧化膜6上生长选择性的氧化膜,由此形成了由参考数字7表示的第三氧化膜,如图2中所示;第三氧化膜7过度地生长,使得它向下延伸到第二氧化膜6的侧面以外,并由此覆盖了第二氮化膜5每个侧面的一部分。第三氧化膜7是由O3一四乙基原硅酸酯(TEOS)、硅酸磷玻璃(PSG)或TEOS制成。然后,在包含有第三氧化膜7的所得结构的整个露出表面上,淀积掺杂的第二多晶硅膜8至所需厚度,如图3所示;第二多晶硅膜8显示出优良的台阶覆盖率,使得它可以以均匀的厚度淀积,甚至淀积在第三氧化膜7外伸部分下所限定的区域上。下面,对第二多晶硅膜8进行均厚干腐蚀,由此形成在由第一多晶硅膜4和第二氮化膜5所构成结构的相对部位上的第二多晶硅膜8的图型8′,如图4所示;图8′的一个具有右转90°U型,同时另一图型8′具有左转90°U形。然后,将所得结构进行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腐蚀,以除去第三氧化膜7和第二氧化膜6,如图5中所示。其后,将所得结构进行各向同性腐蚀,以去除第二氮化膜5和第一氮化膜2,如图6中所示。结果,获得存储电极20,它是由第一多晶硅膜4和在第一多晶硅膜4相对两端上的第二多晶硅膜图型8’构成的。然后,在存储电极20上形成电容器介电薄膜9,如图7中所示,最后,在所得结构上淀积掺杂的多晶硅膜,由此形成电容器的平板电极10。图8至16是截面图,它分别地示出了一种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制造应用于DRAM的叠层电容器的方法的顺序步骤。为了便于说明,所示的DRAM结构没有包含MOSFET及与其相连接的电容器。实际上,MOSFET是在位于电容器下的衬底上形成的。根据该方法,在以通常方式在衬底上形成的一场氧化膜和MOSFET(未示出)以后,在所获得的结构上形成用以平面化的第一氧化膜11,如图8中所示,然后,将第一氧化膜11在其对应于所形成电容器存储电极将与衬底接触的区域上进行腐蚀,通过该腐蚀步骤,形成接触孔;在所得结构的整个露出表面上,淀积一掺杂的第一多晶硅膜13,然后,在第一多晶硅膜13上淀积第二氧化膜14。其后,通过使用电容器存储电极掩模的光刻工艺,腐蚀第二氧化膜14和第一多晶硅膜13以形成所需图型。然后,在所得结构的整个露出表面上涂覆光刻胶膜15。第一氧化膜11是由BPSG膜组成的。其后,使用O2等离子体将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以制造半导体器件叠层电容器的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在一衬底上形成用以平面化的第一氧化膜,在第一氧化膜上淀积第一氮化膜;然后在淀积第一氮化膜以后所获得的结构上形成电容器接触孔;在形成接触孔以后所获得的最后结构的整个露出表面上淀积 掺杂的第一多晶硅膜,使得多晶硅膜填入接触孔,然后在第一多晶硅膜上淀积第二氮化膜和第二氧化膜;其后,通过使用存储电极掩模的光刻工艺,腐蚀第二氧化膜,第二氮化膜和第一多晶硅膜,由此形成了由腐蚀后所留薄膜构成的图型;在第二氧化膜上厚厚地生 长选择性的第三氧化膜;在第三氧化膜生长以后所获得结构的整个露出表面上淀积掺杂的第二多晶硅膜;使用均厚干腐蚀来蚀刻第二多晶硅膜,由此在第一多晶硅膜和第二氮化膜图型侧壁上分别形成第二多晶硅膜图型;除去第三氧化膜和第二氧化膜;除去 第二氮化膜和第一氮化膜;并且在由第一多晶硅膜图型和第二多晶硅膜图型所构成的存储电极上形成介电薄膜,然后在介电薄膜上形成平板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KR 1994-6-22 94-14250;KR 1994-6-28 94-150101.一种用以制造半导体器件叠层电容器的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在一衬底上形成用以平面化的第一氧化膜,在第一氧化膜上淀积第一氮化膜;然后在淀积第一氮化膜以后所获得的结构上形成电容器接触孔;在形成接触孔以后所获得的最后结构的整个露出表面上淀积掺杂的第一多晶硅膜,使得多晶硅膜填入接触孔,然后在第一多晶硅膜上淀积第二氮化膜和第二氧化膜;其后,通过使用存储电极掩模的光刻工艺,腐蚀第二氧化膜,第二氮化膜和第一多晶硅膜,由此形成了由腐蚀后所留薄膜构成的图型;在第二氧化膜上厚厚地生长选择性的第三氧化膜;在第三氧化膜生长以后所获得结构的整个露出表面上淀积掺杂的第二多晶硅膜;使用均厚干腐蚀来蚀刻第二多晶硅膜,由此在第一多晶硅膜和第二氮化膜图型侧壁上分别形成第二多晶硅膜图型;除去第三氧化膜和第二氧化膜;除去第二氮化膜和第一氮化膜;并且在由第一多晶硅膜图型和第二多晶硅膜图型所构成的存储电极上形成介电薄膜,然后在介电薄膜上形成平板电极。2.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第三氧化膜是由O3—四乙基原硅酸酯膜、硅酸磷玻璃膜或四乙基原硅酸酯膜组成。3.一种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叠层电容器的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在一衬底上形成用以平面化的第一氧化膜,然后在形成第一氧化膜以后所获得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梁圭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电子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