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其中,阳极侧的电极箔和阴极侧的电极箔隔着分离件层叠,各端子部件的配置于该层叠部分的内部中的连接部与阳极侧的所述电极箔和阴极侧的所述电极箔连接;和壳体,其具备收纳电容器元件的收纳部,该收纳部的开口部被封口体封口,在该壳体上形成有从收纳部的外部朝向电容器元件的侧面进行皱缩的皱缩部,利用该皱缩部保持电容器元件,避开收纳部内的电容器元件的电极箔与端子部件的连接部的末端部分相重合的位置使所述壳体皱缩,从而形成所述皱缩部,由此,提高了电容器元件的耐振动性,防止了端子部件的损伤,且实现了电容器的工作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被封入壳体中的电容器元件的固定技术。
技术介绍
在电解电容器或双电层电容器等电容器中,电容器元件被收纳于壳体内。关于电容器,搭载于机动车等的电容器不断增加,其被持续地作用剧烈的振动。在车载的电容器中,例如壳体和电容器元件、或者与电容器元件连接的端子部件等由于振动而被局部地作用较大的力,从而存在发生破损的担忧。因此,在电容器中,已知在壳体内部封入有固定件的结构、或者使壳体侧面皱缩而使壳体和电容器元件一体化从而将它们固定的结构。关于这样的电容器,已知如下的结构:按压金属壳体的侧面的一部分而使其皱缩,由此使电容器元件和壳体接触而将它们固定(例如专利文献1、2)。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4-02683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0907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可是,关于电容器,为了提高耐振动性,对应于收纳在壳体内的电容器元件的配置位置,沿着其周面在多个部位实施皱缩处理。此时,皱缩位置被设定为电容器元件和其外装侧的壳体相重合的位置。而且,希望将多个皱缩中的、沿着电容器元件处于外侧的2个皱缩位置设定为接近电容器元件的端面的位置。即,在该皱缩位置例如与和壳体上部侧的封口体连接的连接部分相重合的情况、或者该皱缩位置被设定于接近壳体的底部的位置处的情况等下,在壳体和收纳于该壳体内部的电容器元件成为完全不重合的状态或不完全的重合状态的位置处进行了皱缩的结构中,可能无法对电容器元件发挥出设想的那样的固定力。另外,在将皱缩位置设定在电容器元件的两端部分以外的情况下,该皱缩位置可能被设定在和端子部件的与电极箔内连接的端部相重合的位置。端子部件由铝等金属形成,在圆柱状的铝的一端连接有与外部连接的引线,在另一端,为了确保与电极箔的连接部位而形成有扁平形状的连接部。在这样的形状的连接部的端面,存在有角部。在皱缩处理中,存在这样的课题:在对连接部的端部侧的角部的位置进行皱缩的情况下,按压力作用于和该角部接触的接触部分,由此,电极箔或分离件可能被局部地强力按压而损伤。对于这样的要求或课题,专利文献1、2完全没有公开和启示,对于解决该课题的结构等,也完全没有公开和启示。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恰当地设定皱缩位置,来提高电容器的耐振动性,并且维护电容器的可靠性。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电容器的一个方面,所述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其中,阳极侧的电极箔和阴极侧的电极箔隔着分离件层叠,各端子部件的配置于该层叠部分的内部中的连接部与阳极侧的所述电极箔和阴极侧的所述电极箔连接;和壳体,其具备收纳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收纳部,该收纳部的开口部被封口体封口,在该壳体上形成有从所述收纳部的外部朝向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侧面进行皱缩而成的皱缩部,利用该皱缩部保持所述电容器元件,避开所述收纳部内的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电极箔与所述端子部件的所述连接部的末端部分相重合的位置使所述壳体皱缩,形成所述皱缩部。在上述电容器中,优选的是,所述皱缩部包含第1皱缩部和第2皱缩部中的任意一方或双方,其中,所述第1皱缩部使所述电极箔和所述端子部件的所述连接部相重合的位置皱缩,所述第2皱缩部使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周面上的所述电极箔和所述连接部不重合的位置皱缩。在上述电容器中,优选的是,所述端子部件在一端侧具备所述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长度形成得比所述电容器元件的长度短,所述壳体在针对所述收纳部内的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侧面侧而言高度不同的至少2处部位形成有所述皱缩部,在所述第1皱缩部和所述第2皱缩部,对应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元件直径的差异使针对所述壳体的皱缩量不同。在上述电容器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电容器元件上以设定的间隔形成有至少2个所述皱缩部,所述皱缩部从所述电极箔的各端面侧起至少离开与通过所述皱缩形成的皱缩槽的长度相对应的距离。在上述电容器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电容器元件上以设定的间隔形成有至少2个所述皱缩部,所述壳体在夹着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中心位置或所述电容器元件的重心位置的位置处皱缩,从而形成所述皱缩部。在上述电容器中,优选的是,所述皱缩部具备:平面部,其通过针对所述收纳部内的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周面朝向所述壳体的中心方向的按压而形成有规定的长度的接触面;和弯曲部,其形成于所述平面部的两端侧,使所述平面部与所述壳体的外周面之间弯曲。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电容器的制造方法的一个方面,所述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形成电容器元件,在该电容器元件中,阳极侧的电极箔和阴极侧的电极箔隔着分离件层叠,各端子部件的配置于该层叠部分的内部中的连接部分别与阳极侧的所述电极箔和阴极侧的所述电极箔连接;对于具备收纳部且利用封口体对该收纳部的开口部封口的壳体,从所述收纳部的外部朝向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侧面在所述皱缩位置处进行皱缩,来形成保持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皱缩部,其中,所述收纳部收纳所述电容器元件;计算出在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内部配置所述端子部件的所述连接部的末端部分的位置;以及避开计算出的与所述端子部件的所述连接部的末端部分相重合的位置来设定皱缩位置。形成电容器元件,在该电容器元件中,阳极侧的电极箔和阴极侧的电极箔隔着分离件层叠,各端子部件的配置于该层叠部分的内部的连接部分别与阳极侧的所述电极箔和阴极侧的所述电极箔连接;对于具备收纳部且利用封口体对该收纳部的开口部封口的壳体,从所述收纳部的外部朝向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侧面进行皱缩,来形成保持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皱缩部,其中,所述收纳部收纳所述电容器元件;关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内部,计算出配置所述端子部件的所述连接部的末端部分的位置;以及避开计算出的与所述端子部件的所述连接部的末端部分相重合的位置来设定皱缩位置。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能够得到下述的任意的效果。(1)通过提高壳体与电容器元件的固定性,能够对抗来自外部的振动以防止电容器元件或端子部件的损伤,从而维持电容器的动作的稳定性。(2)通过避开存在多个角部的端子部件的端部侧来实施皱缩处理,由此,能够防止电极箔或分离件的损伤,使电容器的功能稳定,提高电容器的可靠性。(3)能够对抗搭载着电容器的设备的振动等、从电容器的外部作用的振动,抑制电容器元件在壳体内独立地振动,减轻针对端子部件的载荷,从而能够防止破损。并且,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参照附图和各实施方式,应该会变得更加明确。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器的结构例的图。图2是示出端子部件相对于电极箔的设置例的图。图3是示出针对电容器元件的皱缩位置的设定例的图。图4是示出电容器的制造中的皱缩位置的设定例的图。图5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电容器内部的结构例的图。图6是示出针对电极箔的皱缩位置的设定例的图。图7是示出电容器的壳体内部的配置结构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器的结构例。该电容器2可以是电解电容器和双电层电容器等中的任意电容器。该电容器2的电容器元件6被收纳于利用了铝等的金属部件的外装壳体4中。外装壳体4是本专利技术的壳体的一例,作为包含有收纳部5的电容器2的外装部件发挥功能,该收纳部5将电容器元件6收纳于内部。外装壳体4例如形成为有底筒状,其筒状部分是收纳部的一例,外装壳体4在内部除了电容器元件6外,还收纳有未图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其中,阳极侧的电极箔和阴极侧的电极箔隔着分离件层叠,各端子部件的配置于该层叠部分的内部中的连接部与阳极侧的所述电极箔和阴极侧的所述电极箔连接;和壳体,其具备收纳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收纳部,该收纳部的开口部被封口体封口,在该壳体上形成有从所述收纳部的外部朝向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侧面进行皱缩而成的皱缩部,利用该皱缩部保持所述电容器元件,避开所述收纳部内的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电极箔与所述端子部件的所述连接部的末端部分相重合的位置使所述壳体皱缩,形成所述皱缩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8.22 JP 2014-169677;2014.08.22 JP 2014-169671.一种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其中,阳极侧的电极箔和阴极侧的电极箔隔着分离件层叠,各端子部件的配置于该层叠部分的内部中的连接部与阳极侧的所述电极箔和阴极侧的所述电极箔连接;和壳体,其具备收纳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收纳部,该收纳部的开口部被封口体封口,在该壳体上形成有从所述收纳部的外部朝向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侧面进行皱缩而成的皱缩部,利用该皱缩部保持所述电容器元件,避开所述收纳部内的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电极箔与所述端子部件的所述连接部的末端部分相重合的位置使所述壳体皱缩,形成所述皱缩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皱缩部包含第1皱缩部和第2皱缩部中的任意一方或双方,其中,所述第1皱缩部使所述电极箔和所述端子部件的所述连接部相重合的位置皱缩,所述第2皱缩部使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周面上的所述电极箔和所述连接部不重合的位置皱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部件在一端侧具备所述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长度形成得比所述电容器元件的长度短,所述壳体在针对所述收纳部内的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侧面侧而言高度不同的至少2处部位形成有所述皱缩部,在所述第1皱缩部和所述第2皱缩部,对应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元件直径的差异使针对所述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芦野宏次,远藤总芳,千才大蔵,吉田隆广,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贵弥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