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04657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栅介质膜,形成于半导体衬底上;栅极,包括:第一电极层,形成于栅介质膜上,介质膜,厚度为5*或更大且为100*或更小,并形成于第一电极层上,以及第二电极层,形成于介质膜上;以及源和漏区,形成于栅极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中。(*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下面将参考图13和14说明制造包括MISFET的半导体器件的传统方法。首先,在硅单晶衬底2上形成氧化硅(SiO2)的栅介质膜4(图13)。随后,在栅介质膜4上形成多晶硅层。然后,在将要形成n沟MOSFET的区域的多晶硅层中掺入磷或砷,从而形成n型多晶硅层9。此时,用例如光刻胶图形(未示出)覆盖除了形成n沟MOSFET的区域的其它区域。除去上述抗蚀图形后,形成例如光刻胶的另一抗蚀图形(未示出),抗蚀图形在将要形成p沟MOSFET的区域具有开口。然后,把抗蚀图形作为掩膜,在将要形成p沟MOSFET的区域的多晶硅层中掺入硼,从而形成p型多晶硅层12。随后,除去抗蚀图形。此后,在多晶硅层9和12上形成作为蚀刻掩膜的抗蚀图形14,抗蚀图形14在除了将要形成栅极的区域的其它区域具有开口。使用通过光刻技术形成的光刻胶层来形成抗蚀图形14。接着,把硅单晶衬底2放入反应离子蚀刻(RIE)设备,以进行多晶硅层9和12的干蚀刻。通常,使用如溴化氢(HBr)气体、氯(Cl2)气等的卤素型蚀刻气体进行干蚀刻(日本公开号2003-37163)。当开始在抗蚀图形14的开口的底部的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栅介质膜,形成于半导体衬底上;栅极,包括:第一电极层,形成于栅介质膜上,介质膜,厚度为5*或更大且为100*或更小,并形成于第一电极层上,以及第二电极层,形成于介质膜上;以及 源和漏区,形成于栅极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中。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3-7-30 203945/20031.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栅介质膜,形成于半导体衬底上;栅极,包括第一电极层,形成于栅介质膜上,介质膜,厚度为5或更大且为100或更小,并形成于第一电极层上,以及第二电极层,形成于介质膜上;以及源和漏区,形成于栅极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中。2.根据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器件,其中第一和第二电极层由多晶硅或锗硅构成,并掺有杂质。3.根据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器件,其中介质膜由热氧化层或普通氧化层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2的半导体器件,其中介质膜选自氧化硅层、氮化硅层、氮氧化硅层、和通过层叠氧化硅层、氮化硅层和氮氧化硅层中至少两层形成的组合层。5.根据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器件,其中介质膜的厚度为栅极厚度的0.5%到10%的范围。6.根据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器件,其中介质膜位于距栅介质膜的500内。7.根据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器件,其中介质膜位于距栅介质膜的栅极厚度的约1/4或更小的高度。8.一种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包括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栅介质膜;在栅介质膜上形成第一电极材料层;在第一电极材料层上形成厚度为5或更大且为100或更小的介质膜;在介质膜上形成第二电极材料层;在第二电极材料层上形成图形;把图形作为掩膜蚀刻第二电极材料层,从而暴露介质膜;蚀刻介质膜;以及蚀刻第一电极材料层,从而形成栅极。9.根据权利要求8的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其中第二电极材料层由多晶硅或锗硅构成,并掺有杂质。10.根据权利要求8的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其中把HBr气或包括HBr气或O2气的混合气体作为蚀刻气体,蚀刻第二电极材料层以暴露介质膜。11.根据权利要求8的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其中第二电极材料层的蚀刻包括在暴露介质膜之前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俊行成田雅贵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