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生成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以及生成半导体器件的装置,尤其涉及包括对半导体器件的噪声起防范措施作用的旁路电容和电感的半导体器件,和生成其图形的方法。
技术介绍
势所必然,对于诸如便携式电话之类的通信装置、一般家用电器、玩具和汽车来说,在计算机中LSI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大。但是,另一方面,存在由这些产品产生的电磁干扰(EMI)引起诸如电视或收音机之类接收器的无线电干扰和其它系统的失效。在整个产品中已经采取了诸如过滤或屏蔽之类的对策来防止这些问题。考虑到元件数量的增加、产品中成本和对策难度的增大,非常需要LSI封装的噪声抑制。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产品的竞争力,各产品的LSI设置作为关键器件并需要增加LSI的尺寸和速度。为了满足这些减小产品周期的需要,必须使LSI设计自动化。在现有环境下作为引入设计自动化技术的条件,应用同步设计的需求增加了。如果所有电路与参考时钟同步工作并且LSI具有大尺寸和高速度,那么瞬时电流被大大增强。因此,引起电磁干扰的增加。由此,由于LSI的微制造和工作频率速率的增加,防止闩锁和噪声的对策成为重大问题。一般在设计单元基的方法中,在基板单元中形成扩散区和通孔作为防止闩锁的对策。随后,形成接触,并通过接触使基板或阱固定以具有供应电势。如果基板接触添加到基板单元中作为防止闩锁的对策,然而芯片面积增加。专利技术人提出了一种增强闩锁破坏电压、减小噪声辐射并降低由从外界进入的噪声引起的失效的方法,同时为了防止芯片面积增加,通过在电源线下提供基板接触和布置具有在电源线和地线之间设旁路的单元的电容来抑制半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一包括MOS结构的旁路电容,具有形成为从该半导体器件的电源线区延伸到在邻接该电源线区并不具有其它功能层的空区下的设置部分以及经由一电容绝缘膜形成在具有一种导电类型的扩散区上的栅极电极;和形成在地线区之下并固定基 板电势的基板接触,其中所述旁路电容具有与在所述栅极电极的表面上形成的所述电源线接触的触点并包括彼此连接的所述具有一种导电类型的扩散区和所述基板接触的扩散区。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1-11-21 356279/20011.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一包括MOS结构的旁路电容,具有形成为从该半导体器件的电源线区延伸到在邻接该电源线区并不具有其它功能层的空区下的设置部分以及经由一电容绝缘膜形成在具有一种导电类型的扩散区上的栅极电极;和形成在地线区之下并固定基板电势的基板接触,其中所述旁路电容具有与在所述栅极电极的表面上形成的所述电源线接触的触点并包括彼此连接的所述具有一种导电类型的扩散区和所述基板接触的扩散区。2.按照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旁路电容由多个单位元构成,且所述多个单位元在所述空区中布置成矩阵。3.按照权利要求1或2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具有一种导电类型的扩散区具有与所述基板接触扩散区相同的导电类型。4.按照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具有一种导电类型的扩散区具有与所述基板接触扩散区不同的导电类型,且所述基板接触和所述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的扩散区通过在所述基板接触扩散区的表面形成的硅化物层彼此连接。5.按照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基板接触扩散区由第一扩散区和第二扩散区构成,该第一扩散区是具有与所述具有一种导电类型的扩散区相同导电类型的扩散区的延伸区,该第二扩散区具有与所述具有一种导电类型的扩散区不同的导电类型,且所述第一和第二扩散区通过所述基板接触分别与地线连接并构成具有MOS晶体管结构的去耦电容。6.按照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旁路电容包括带有具一种导电类型的扩散区和通过电容绝缘膜与所述具有一种导电类型扩散区的表面一体形成的正方形栅极电极的电容区,和环绕该电容区的外周缘的扩散区,并且经该扩散区连接一基板接触扩散区,以及成为上层的电源线经多个触点与所述栅极电极的表面连接。7.按照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旁路电容包括包括具有一种导电类型的扩散区和经电容绝缘膜在所述具有一种导电类型的扩散区的表面上形成的并具有用于形成接触区的开口部分的栅极电极的电容区,和经所述开口部分与所述扩散区接触的扩散触点,并且所述栅极电极和所述扩散区被连接成具有不同电势。8.按照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旁路电容在用于制造半导体的布线图形法则的最小图解尺寸中生成。9.按照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的半导体器件,其中多个旁路电容以阵列的形式存在于所述电源线的下面。10.按照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旁路电容包括彼此不同的电容绝缘膜并被形成为芯片中单位面积的容量变化的方式。11.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第一旁路电容,包括在半导体器件的电源线区之下形成的MOS结构并具有经由电容绝缘膜形成于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扩散区上以便与电源线连接的第一栅极电极,所述第一栅极电极连接至所需扩散电势用于形成在地线侧的旁路电容的晶体管电容;和第二旁路电容,包括在地线区之下形成的MOS结构并具有经由电容绝缘膜形成于具有与所述第一扩散区不同导电类型的第二扩散区上以便与地线连接的第二栅极电极,所述第二栅极电极连接至所需扩散电势用于形成在电源线侧的旁路电容的晶体管电容。12.按照权利要求11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电源线在所述地线侧的边缘向着所述地线侧延伸并与所述第二扩散区连接,和所述地线在所述电源线侧的边缘向着所述电源线侧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扩散区连接。13.按照权利要求12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电源线和所述地线相互突出以在其边界上呈现梳齿形状。14.按照权利要求11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扩散区相互突出以在所述电源线侧和所述地线侧间的边界上呈现梳齿形状。15.按照权利要求11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第一旁路电容的所述第一栅极电极具有在所述地线侧的边缘从所述地线侧延伸到所述电源线侧的布线并与所述第二扩散区连接,和所述第二旁路电容的所述第二栅极电极具有在所述电源线侧的边缘从所述电源线侧延伸到所述地线侧的布线并与所述第一扩散区连接。16.按照权利要求15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栅极电极相互突出以在所述电源线侧和所述地线侧间的边界上呈现梳齿形状。17.按照权利要求11至16任一项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第一旁路电容和所述第二旁路电容中至少一个具有设置有用于形成接触区的开口部分的所述第一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光实,泽田征俊,本间顺子,岛崎健二,辻川洋行,辨野宏,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