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7278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左上控制臂、右上控制臂、左下控制臂和右下控制臂以及稳定杆。车架包括上纵梁和位于上纵梁下方的下纵梁。稳定杆的中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纵梁和下纵梁之间并能与下纵梁相连,稳定杆的第一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左上控制臂和左下控制臂之间并与左下控制臂相连,稳定杆的第二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右上控制臂和右下控制臂之间并与右下控制臂相连。稳定杆充分且合理地利用了上纵梁和下纵梁之间的空间,使全地形车的结构更加稳定。全地形车的结构更加稳定。全地形车的结构更加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在全地形车中,考虑到越野性能及通过性,其悬挂系统通常采用上下纵梁结构,还包含与上下纵梁均相连的上控制臂和下控制臂。在上下纵梁的前部通常有一个用于增加车架结构稳定性的前竖梁。此外,由于全地形车的驾驶环境的特殊性,在其悬挂系统的布置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结构强度、结构稳定性、空间布局等因素,以使全地形车能够兼顾稳定性和空间布局合理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具有结构稳定性好、空间布局合理的优点。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上纵梁和位于所述上纵梁下方的下纵梁,所述上纵梁和下纵梁均沿前后方向延伸;左上控制臂、右上控制臂、左下控制臂和右下控制臂,所述左上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上纵梁相连并向左延伸,所述右上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上纵梁相连并向右延伸,所述左下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下纵梁相连并向左延伸,所述右下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下纵梁相连并向右延伸;稳定杆,所述稳定杆的中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上纵梁和下纵梁之间并与所述下纵梁相连,所述稳定杆的第一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左上控制臂和所述左下控制臂之间并与所述左下控制臂相连,所述稳定杆的第二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右上控制臂和所述右下控制臂之间并与所述右下控制臂相连。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稳定杆充分且合理地利用了上纵梁和下纵梁之间的空间,并通过连接下纵梁、左下控制臂和右下控制臂,使全地形车的结构更加稳定,结构强度增强,使全地形车能够承受更强的外部载荷。
[0006]由此,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具有结构稳定、空间布局合理的优点。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稳定杆为U型,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中的每一者位于所述稳定杆的中部的前方。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全地形车包括安装座、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稳定杆的中部通过所述安装座与所述下纵梁相连,所述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左下控制臂相连,所述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右下控制臂相连。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安装在所述下纵梁的上表面并与所述下纵梁限定出用于所述稳定杆穿过的通孔;所述左下控制臂上连接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端相连,所述右下控制臂上连接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端相连。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纵梁包括左右设置的左下纵梁和右下纵梁,所述左下控制臂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左下纵梁相连,所述右下控制臂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右下纵梁相连,所述稳定杆的中部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左下纵梁和所述右下纵梁中的每一者相连,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差速器和传动轴,所述差速器位于所述上纵梁和u下纵梁之间并与所述传动轴相连,所述传动轴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稳定杆位于所述传动轴的下方且所述中部位于所述差速器的后方。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轴位于所述稳定杆的中部的上方,且所述稳定杆的中部与所述左下纵梁的连接点和所述稳定杆的中部与所述右下纵梁的连接点之间的连线的中垂线与所述传动轴相交。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稳定杆的中部与所述左下纵梁的连接点和所述稳定杆的中部与所述右下纵梁的连接点均位于所述传动轴与所述差速器的连接点的后方。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全地形车还包括:左转向节、右转向节和方向机组件,其中所述方向机组件包括方向机、左转向拉杆和右转向拉杆,所述左转向节通过所述左转向拉杆与所述方向机相连,所述右转向节通过所述右转向拉杆与所述方向机相连,所述稳定杆包括位于中部的横杆、第一纵杆和第二纵杆,所述横杆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纵杆与所述横杆的左端相连,所述第二纵杆与所述横杆的右端相连,所述第一纵杆的自由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左下控制臂相连,所述第二纵杆的自由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右下控制臂相连,且所述第一纵杆与所述左转向拉杆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交,所述第二纵杆与所述右转向拉杆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交。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架还包括前竖梁,所述前竖梁的上端与所述上纵梁相连,所述前竖梁的下端与所述下纵梁相连;所述左上控制臂包括第一前控制子臂和第一后控制子臂,所述右上控制臂包括第二前控制子臂和第二后控制子臂,所述第一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的前侧,所述第二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二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的前侧;所述左下控制臂包括第三前控制子臂和第三后控制子臂,所述右下控制臂包括第四前控制子臂和第四后控制子臂,所述第三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三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的前侧,所述第四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四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的前侧,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后控制子臂相连,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后控制子臂相连。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和所述第二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均位于所述前竖梁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的前侧,所述第一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和所述第二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均位于所述前竖梁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的后侧;所述第三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和所述第四前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均位于所述前竖梁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的前侧,所述第三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和所述第四后控制子臂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在前后方向上均位于所述前竖梁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点的后侧。
[00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的正视图。
[0019]图3是图1的侧视图。
[0020]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5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全地形车100;前竖梁210;左前竖梁211;右前竖梁212;上纵梁220;左上纵梁221;右上纵梁222;下纵梁230;左下纵梁231;右下纵梁232;左转向节310;右转向节320;第一前控制子臂411;第一后控制子臂412;第二前控制子臂421;第二后控制子臂422;第三前控制子臂431;第三后控制子臂432;第四前控制子臂441;第四后控制子臂442;第一支撑杆450;第二支撑杆460;第一连接架470;倾斜斜边471;连接位472;第二连接架480;横梁500;连接杆600;左减震器710;右减震器720;左大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上纵梁和位于所述上纵梁下方的下纵梁,所述上纵梁和下纵梁均沿前后方向延伸;左上控制臂、右上控制臂、左下控制臂和右下控制臂,所述左上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上纵梁相连并向左延伸,所述右上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上纵梁相连并向右延伸,所述左下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下纵梁相连并向左延伸,所述右下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下纵梁相连并向右延伸;稳定杆,所述稳定杆的中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上纵梁和下纵梁之间并与所述下纵梁相连,所述稳定杆的第一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左上控制臂和所述左下控制臂之间并与所述左下控制臂相连,所述稳定杆的第二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右上控制臂和所述右下控制臂之间并与所述右下控制臂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为U型,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中的每一者位于所述稳定杆的中部的前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稳定杆的中部通过所述安装座与所述下纵梁相连,所述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左下控制臂相连,所述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右下控制臂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安装在所述下纵梁的上表面并与所述下纵梁限定出用于所述稳定杆穿过的通孔;所述左下控制臂上连接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端相连,所述右下控制臂上连接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端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纵梁包括左右设置的左下纵梁和右下纵梁,所述左下控制臂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左下纵梁相连,所述右下控制臂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右下纵梁相连,所述稳定杆的中部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左下纵梁和所述右下纵梁中的每一者相连,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差速器和传动轴,所述差速器位于所述上纵梁和u下纵梁之间并与所述传动轴相连,所述传动轴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稳定杆位于所述传动轴的下方且所述中部位于所述差速器的后方。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位于所述稳定杆的中部的上方,且所述稳定杆的中部与所述左下纵梁的连接点和所述稳定杆的中部与所述右下纵梁的连接点之间的连线的中垂线与所述传动轴相交。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的中部与所述左下纵梁的连接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