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投车辆的整车下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82939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军用车辆防护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空投车辆的整车下防护装置。前部下防护结构,固定在整车前车架上且悬置于前桥部分的下方用于保护前桥部分;中部下防护结构,固定在整车车身底部且悬置于发动机、变速箱、分动箱和消声器的下方用于保护上述部件;后部下防护结构,固定在整车后车架上且悬置于后桥部分的下方用于保护后桥部分;前部下防护结构、中部下防护结构和后部下防护结构沿纵向依次间隔布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防护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拆卸也极为方便,针对车身的重要部件进行防护,避免在空投中损坏这些重要部件,提高了车辆在空投过程中的安全性,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值。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投车辆的整车下防护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军用车辆防护结构
,具体地指一种空投车辆的整车下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因为某些特殊地形和使用要求,车辆无法直接到达指定区域,此种情况需要使用运输机将车辆空投至地面,这类车辆称为空投车辆。对于空投车辆而言,其在着陆瞬间的加速度和受到的冲击力非常之大,车辆极易受到损坏引起使用功能异常,因此空投车辆都需要保护装置。
[0003]目前对空投车辆在空投着陆的保护装置主要有降落伞和缓冲气囊,降落伞的作用是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降低着陆时的加速度,缓冲气囊的作用是通过气囊来吸收着陆时产生的冲击能量。以上方式主要是通过外部装置来降低空投车辆受到的冲击以保护车辆,而忽略了空投车辆自身的防护能力,且目前关于增强空投车辆自身防护能力的相关技术和结构很少。
[0004]有专利号为“CN200420076422.9”的名为“突击车”的中国技术专利提出了一种突击车结构的方案,该结构的突击车在底部设置有一整块的防护底板,通过底部骨架地底部外表面布设整体结构的防护底板,通过铆焊与底部骨架相连,具有防地雷、障碍物的能力。由此可见,该突击车中的防护底板主要是起到防护作用,是在行驶过程中的防护作用,并不是用于空投防护的,而且该突击车中的防护底板是一整块结构,这种整块结构不利于安装,也不利于后期的检修围护。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空投车辆的整车下防护装置。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空投车辆的整车下防护装置,包括,
[0007]前部下防护结构,固定在整车前车架上且悬置于前桥部分的下方用于保护前桥部分;
[0008]中部下防护结构,固定在整车车身底部且悬置于发动机、变速箱、分动箱和消声器的下方用于保护上述部件;
[0009]后部下防护结构,固定在整车后车架上且悬置于后桥部分的下方用于保护后桥部分;
[0010]所述前部下防护结构、中部下防护结构和后部下防护结构沿纵向依次间隔布置,前部下防护结构、中部下防护结构和后部下防护结构上设置有对所保护部件进行维修的检修通道。
[0011]进一步的所述前部下防护结构包括前部防护板;所述前部防护板的横向两端设置有沿竖向布置的第一翻边,前部防护板上开设有用于检修前桥部分的第一检修孔,前部防
护板位于第一检修孔四周的板体上设置有多条用于加强板体的第一凸起筋条。
[0012]进一步的所述中部防护结构包括固定于车身上的中部下防护框架以及安装在中部下防护框架上的第一中部下防护板、第二中部下防护板、第三中部下防护板;所述第一中部下防护板、第二中部下防护板、第三中部下防护板沿纵向间隔布置,第一中部下防护板悬置于发动机下方,第二中部下防护板悬置于变速箱下方,第三中部下防护板悬置于分动箱和消声器下方。
[0013]进一步的所述中部下防护框架包括沿纵向布置的两根中部下纵梁和设置于两根中部下纵梁之间的四根中部下横梁;所述四根中部下横梁沿纵向间隔布置,将两根中部下纵梁之间到的空间分割为分别固定第一中部下防护板、第二中部下防护板、第三中部下防护板的三个区间;所述中部下纵梁上安装有多组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竖向连接结构。
[0014]进一步的所述竖向连接结构包括固定在中部下纵梁上的立柱;所述立柱侧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架;所述支架是由一块与立柱侧部连接的竖板和一块与车身连接的横板形成的L型支架结构。
[0015]进一步的所述中部下纵梁包括中部下前纵梁和中部下后纵梁;所述中部下横梁包括设置于中部下前纵梁和中部下后纵梁之间的中部下连接横梁、设置于两根中部下前纵梁之间的两根中部下前横梁以及设置于两根中部下后纵梁端部的中部下后横梁;所述两根中部下前横梁之间设置有一根沿纵向布置的中部下前支撑梁;所述中部下连接横梁和中部下后横梁之间设置有一根沿纵向布置的中部下后支撑梁。
[0016]进一步的所述中部下连接横梁是沿横向布置且开口朝下的槽钢结构,中部下连接横梁两端高、中间低,两端向上弯折形成与车身连接的凸起,中部下连接横梁纵向两端设置有连接翻边;所述第二中部下防护板、第三中部下防护板分别固定在中部下连接横梁的两侧连接翻边上。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中部下防护板的横向两侧和纵向前端一侧设置有第二翻边,第一中部下防护板上开设有用于检修发动机的第二检修孔,第一中部下防护板位于第二检修孔四周的板体上设置有多条用于加强板体的第二凸起筋条;
[0018]所述第二中部下防护板上开设有用于检修变速箱的第三检修孔,第二中部下防护板位于第三检修孔四周的板体上设置有多条用于加强板体的第三凸起筋条;
[0019]所述第三中部下防护板上开设有用于检修分动箱和消声器的第四检修孔,第三中部下防护板位于第四检修孔四周的板体上设置有多条用于加强板体的第四凸起筋条。
[0020]进一步的所述后部下防护结构包括连接为一体的第一后部下防护板和第二后部下防护板;所述第一后部下防护板上开设有用于检修后桥部分的第五检修孔,第一后部下防护板位于第五检修孔四周的板体上设置有多根用于加强板体的第五凸起筋条,第一后部下防护板纵向两侧设置有与车身连接的第三翻边;所述第二后部下防护板上开设有多个减重孔,第二后部下防护板上安装有与车身连接的支撑架。
[002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设置于第二后部下防护板的横向两端,支撑架包括与第二后部下防护板连接的横杆、固定在横杆纵向两端的竖杆以及固定在竖杆上端与车身连接的支撑杆。
[0022]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有: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车身底部重要部分的下方布置防护结构,针对车身底部的前桥部分、后桥部分、发动机、变速箱、分动箱和消声器进行保护,通过拆分为三
个独立的部分,方便安装、拆卸,且每个防护结构针对性更好,能够更加有效的对车身底部的重要部分进行保护,防止在空投过程中出现损伤;
[0023]2、本专利技术的前部下防护结构包括前部防护板,前部防护板通过第一翻边与车身前横梁固定连接,前部防护板上开设有第一检修孔,方便从车底对发动机进行检修围护,第一凸起筋条可以增强板体的结构强度,对发动机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0024]3、本专利技术的中部防护结构包括中部下防护框架以及安装在中部下防护框架上的第一中部下防护板、第二中部下防护板、第三中部下防护板,中部下防护框架为支撑框架,三块中部下防护板分别对应不同的车底部件,三块中部下防护板分别固定在中部下防护框架上,安装拆卸都极为方便;
[0025]4、本专利技术的中部下防护框架由中部下纵梁和中部下横梁构成,通过纵横交错布置的梁体结构,分割成不同的中部下防护板安装空间,既方便与车身的固定连接,又方便对中部下防护板的固定安装,结构稳定性好;
[0026]5、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结构极为简单,通过立柱使中部下防护框架悬置于车底下方,通过支架将中部下防护框架与车身支架连接固定起来,安装操作极为简单;
[0027]6、本专利技术的中部下防护框架包括中部下前纵梁、中部下后纵梁、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投车辆的整车下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部下防护结构(1),固定在整车前车架上且悬置于前桥部分的下方用于保护前桥部分;中部下防护结构(2),固定在整车车身底部且悬置于发动机、变速箱、分动箱和消声器的下方用于保护上述部件;后部下防护结构(3),固定在整车后车架上且悬置于后桥部分的下方用于保护后桥部分;所述前部下防护结构(1)、中部下防护结构(2)和后部下防护结构(3)沿纵向依次间隔布置,前部下防护结构(1)、中部下防护结构(2)和后部下防护结构(3)上设置有对所保护部件进行维修的检修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投车辆的整车下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下防护结构(1)包括前部防护板(11);所述前部防护板(11)的横向两端设置有沿竖向布置的第一翻边(12),前部防护板(11)上开设有用于检修前桥部分的第一检修孔(13),前部防护板(11)位于第一检修孔(13)四周的板体上设置有多条用于加强板体的第一凸起筋条(14)。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投车辆的整车下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防护结构(2)包括固定于车身上的中部下防护框架(21)以及安装在中部下防护框架(21)上的第一中部下防护板(22)、第二中部下防护板(23)、第三中部下防护板(24);所述第一中部下防护板(22)、第二中部下防护板(23)、第三中部下防护板(24)沿纵向间隔布置,第一中部下防护板(22)悬置于发动机下方,第二中部下防护板(23)悬置于变速箱下方,第三中部下防护板(24)悬置于分动箱和消声器下方。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投车辆的整车下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下防护框架(21)包括沿纵向布置的两根中部下纵梁和设置于两根中部下纵梁之间的四根中部下横梁;所述四根中部下横梁沿纵向间隔布置,将两根中部下纵梁之间到的空间分割为分别固定第一中部下防护板(22)、第二中部下防护板(23)、第三中部下防护板(24)的三个区间;所述中部下纵梁上安装有多组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竖向连接结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空投车辆的整车下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连接结构包括固定在中部下纵梁上的立柱(211);所述立柱(211)侧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架(212);所述支架(212)是由一块与立柱(211)侧部连接的竖板和一块与车身连接的横板形成的L型支架结构。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空投车辆的整车下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下纵梁包括中部下前纵梁(213)和中部下后纵梁(214);所述中部下横梁包括设置于中部下前纵梁(213)和中部下后纵梁(214)之间的中部下连接横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超超程细伟郭东卿吕超郝学智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