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式润滑冷却中央分布式电驱动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5998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8 2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内置式油道,集成润滑冷却,共油的双电机中央分布式电驱动总成,包括:共油驱动电机总成、三段式减速器壳体、润滑冷却结构及减速器轴齿系统;采用两套独立润滑冷却系统,内置式润滑,无外置管路,减少漏油渗油风险,总成冷却润滑设计不仅覆盖电机定子总成、转子总成等,还兼顾减速器系统轴承和齿轮,满足越野车极限工况,且同时考虑降低总成储存油量,减少二、三轴齿轮搅拌损失,提升传动系统效率;系统高度集成、冷却效率高的优点;并改善轴齿系统刚度,优化齿轮接触区域,提高总成的可靠性和NVH性能;实现两套动力单独传递,两套齿轮结构耦合,减少二轴,三轴轴承数量,减小双电机分布式总成宽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驱动总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置式润滑冷却中央分布式电驱动总成


技术介绍

1、目前中央布置双驱动电机总成在越野车应用已经较多,但中央分布式双电机电驱动总成还是较少。市场客户越来越追求越野车指标要求,高离地间隙、大悬架行程,为了追求大扭矩输出,甚至配置轮边减速器总成。但车宽度限制,大悬架行程布置要求,造成分布式电驱动布置空间狭小,现有的分布式构型无法满足宽度尺寸的限制。

2、另一方面,目前在动力总成冷却润滑系统的设计中,一般将减速箱的润滑与电机的冷却分开设计,冷却系统一般设计为围绕电机定子外围的螺旋上升的管道,仅对电机的定子进行冷却,但是该种冷却方式针对电机总成,还需要额外铺设管路,无法最大限度的利用整车有限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或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中央分布式双驱动电机总成,形成两套动力独立输出,既满足整车原地掉头的功能,又能高度将双驱动电机,减速器总成对称设计,减速器总成轴承耦合,减少轴承数量,减小电驱动总成宽度,创新完成三段式减速器壳体结构设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置式润滑冷却中央分布式电驱动总成,包括驱动电机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段式减速器壳体、润滑冷却结构及减速器轴齿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式润滑冷却中央分布式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冷却结构还包括一号壳体内置油道(4)、二号壳体内置油道(5)、三号壳体内置油道(6)、电机轴油孔(8)、二轴中开孔(9)、法兰盘开孔(10)、三轴内部开孔(11)、法兰盘密封腔(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式润滑冷却中央分布式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总成包括左电机壳体(21)、右电机壳体(22)、定子总成、转子总成及轴承、旋变、左碳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式润滑冷却中央分布式电驱动总成,包括驱动电机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段式减速器壳体、润滑冷却结构及减速器轴齿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式润滑冷却中央分布式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冷却结构还包括一号壳体内置油道(4)、二号壳体内置油道(5)、三号壳体内置油道(6)、电机轴油孔(8)、二轴中开孔(9)、法兰盘开孔(10)、三轴内部开孔(11)、法兰盘密封腔(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式润滑冷却中央分布式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总成包括左电机壳体(21)、右电机壳体(22)、定子总成、转子总成及轴承、旋变、左碳刷、右碳刷和压板;所述电机定子和电机壳体过盈配合,定子外径设置油槽,与壳体内径形成密封腔,满足定子及绕组的喷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式润滑冷却中央分布式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一轴腔体与电机内部打通,润滑冷却油可经过一轴腔体进入到电机轴当中,通过电机轴内部的电机轴油孔(8)进入到转子(f)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式润滑冷却中央分布式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油冷器(j)下方的z型油道(16)、z型油道(7)有两个,对称布置在油冷器(j)的下端,其上端与油冷器(j)的出油口连通,下端从中间壳体(2)横向并向下穿出进入左减速器壳体(1)及右减速器壳体(3)与电机定子之间的间隙后,向下与电机绕组(k)、电机定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寅鹏谢锡春李进伟汪振晓张宇维于光旭王华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