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3627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5: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结构,包括曲轴箱体、冷凝迷宫、通气管、平衡轴、挡油罩体、内含冷却介质的腔室,平衡轴首、尾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与曲轴箱体连接,冷凝迷宫与通气管连通,平衡轴内设置通气道,本方案中以通气道与曲轴箱体内的回流气腔连通,并以罩体笼罩平衡轴尾端并连通,回流气腔的上端与腔室连通,腔室与冷凝迷宫连通,曲轴箱内油雾进入罩体内,继而进入通气道、回流气腔室内并输入至腔室,剩余的油雾进入冷凝迷宫中再次液化,机油含量极少的油雾输入通气管内排出,液化的机油反流至曲轴箱内,机油消耗小。机油消耗小。机油消耗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发动机领域,由于曲轴箱内的压力比外部大气压要大,发动机的机油由于发动机的工作温度升高汽化而通过通气管直接释放到大气中形成油性污染。为了降低环境污染,使得空气不受干扰,废气排放符合排放标准,必须在曲轴箱内回收机油减少影响。现有发动机油气分离结构多为废气迷宫(头盖迷宫、箱体迷宫)加外置式油气分离器的形式,存在油气分离不彻底,机油消耗大等缺陷,需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缺陷,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4]本申请文件公开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结构,包括曲轴箱体、冷凝迷宫、通气管、平衡轴,所述曲轴箱体内设置平衡轴,平衡轴首、尾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与曲轴箱体连接,冷凝迷宫与通气管连通,还包括罩体、内含冷却介质的腔室,所述腔室与冷凝迷宫连通且腔室、冷凝迷宫的位置高于平衡轴,所述平衡轴内设置通气道,所述罩体笼罩平衡轴尾端且罩体腔内与平衡轴尾端部内通气道连通,所述罩体周壁设置若干通气孔一以连通罩体腔内外,所述曲轴箱体壁内设置回流气腔且回流气腔分别与所述平衡轴首端部内通气道、所述冷凝迷宫连通。
[0005]本方案中,以通气道与曲轴箱体内的回流气腔连通,并以用于挡油的罩体笼罩平衡轴尾端并连通,且回流气腔与冷凝室连通,冷凝室的气道一与冷凝迷宫连通,曲轴箱内油雾自通气孔一进入挡油罩体内碰撞成液,部分油雾进入通气道、回流气腔室内,继而输入至含冷却介质的腔室,受介质冷却成液,剩余的油雾进入冷凝迷宫中再次液化,机油含量极少的油雾输入通气管内排出,腔室及冷凝迷宫的位置高于平衡轴,对此二者中液化机油可经原路返回至曲轴箱内,机油消耗小。
[0006]对于含冷却介质的腔室及冷凝迷宫,可根据需要独立在曲轴箱体外,或与曲轴箱体一体成型。
[0007]进一步,还包括挡油板,所述罩体、挡油板位于曲轴箱体的左箱体腔内,并在所述罩体上固定挡油板,所述挡油板、左箱体的密封垫及左箱体的箱体壁、罩体合围成腔且腔内通过部分通气孔一与罩体腔内连通,所述挡油板上设置通气孔二与左箱体腔内连通,曲轴箱排气过程中,部分气体自通气孔二进入挡油板等围成的空间内,继而进入罩体内,多重阻挡及碰撞,油雾中机油大量成液留在曲轴箱内,降低油雾中机油含量。
[0008]进一步,所述罩体为筒状,挡油板为弧形板体,结构简化。
[0009]进一步,所述平衡轴上方的曲轴箱的左箱体箱壁内相邻成型2个空腔,且所述空腔朝向曲轴箱右箱体的端部开口,并在所述右箱体对应开口处的位置设置端盖,所述左箱体、右箱体合并,端盖密封所述空腔以分别构成所述腔室及所述冷凝迷宫,布局合理,方便组
装。
[0010]进一步,所述平衡轴首端伸入所述右箱体箱壁上成型的槽中且平衡轴首端的第一轴承固定在槽口处,所述回流气腔下端延伸至该槽处并连通,且回流气腔上端延伸至腔室的所述端盖处并与端盖腔内连通,所述右箱体箱壁内设置机油流道且其上端延伸至该槽处并连通,且所述回流气腔与所述端盖连通的位置低于所述腔室与所述冷凝迷宫连通的位置,所述回流气腔、所述机油流道均一体成型在曲轴箱的右箱体上,右箱体箱壁上成型槽以安装平轴轴,且成型机油流道以分流液化的机油,回流气腔、机油流道延伸至槽处连通,布局合理,保证油雾顺畅流通。
[0011]进一步,所述冷凝迷宫腔内以隔板隔成上、下两层,隔板上设置连通孔一以连通上、下层,且所述连通孔一下方对应腔体的腔壁上开连通孔二以连通冷凝迷宫、腔室。
[0012]优选,冷却介质为多孔型,冷却介质包括钢丝绒,接触碰撞面积大,液化效果好。
[0013]进一步,所述曲轴箱体壁内设置机油流道且机油流道两端分别与回流气腔的下部位置、曲轴箱体腔内连通,增加机油流道以分流液化机油至曲轴箱预定的位置。
[0014]进一步,所述第一轴承为不透气的密封型轴承,所述平衡轴尾端处的第二轴承为透气型并以所述罩体笼罩第二轴承,避免油雾从此处泄露。
[0015]进一步,所述曲轴箱体的左箱体壁上设置若干通气孔三以与左右箱体合围成的腔连通,以气孔的形式进行通风,通风效果好。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1、本技术改进油气分离结构,增加含介质的用于冷凝的腔室、挡油板、挡油罩体与通气道、回流气腔配合,多次阻挡碰撞液化以降低曲轴箱排出油雾中机油的含量。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是实施例1中本发动机油气分离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左箱体左视角下罩体、挡油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右箱体左视角下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右箱体右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发动机上曲轴箱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罩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7是挡油板结构示意图;
[0026]图8是左箱体右视结构示意图;
[0027]其中,附图标记为:
[0028]1、平衡轴;2、第一轴承;3、第二轴承;4、罩体;5、挡油板;6、槽;7、腔室;8、冷凝迷宫;9、通气管;10、回流气腔;11、机油流道;12、通气孔三;13、通气道;14、冷却介质;15、左箱体;16、右箱体;17、气孔;18、空腔;19、端盖;20、左箱体面壁;41、通气孔一;51、通气孔二;81、隔板;82、连通孔二;83、连通孔一。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0]实施例1
[0031]如图1所示,本发动机油气分离结构包括左箱体15、右箱体16组成的曲轴箱体、冷凝迷宫8、通气管9、平衡轴1,本实施例中采用单平衡轴的摩托车发动机曲轴箱予以展示,曲轴箱体内的平衡轴1横向安装,其首、尾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2、第二轴承3安装在右箱体16、左箱体15箱壁形成转动连接,平衡轴1上安装驱动齿轮,平衡轴1内沿轴向贯穿开孔形成通气道13。
[0032]如图1所示,平衡轴1尾端伸入左箱体15腔内。罩体选用筒状,如图1、图6所示,图6以俯视、剖面角度展示罩体,筒口翻边以方便通过螺钉等固定在箱壁上,罩体4将平衡轴1尾端及第二轴承3笼罩,平衡轴1尾端通气道口位于罩体4腔内处于连通状态,罩体周面开若干通气孔一41以输入箱体内油雾。如图1所示,平衡轴1首端对应的右箱体16箱壁上成型有槽6,平衡轴1首端伸入该槽6内且首端的第一轴承2固定在槽口处,第一轴承2选用不透气性轴承,平衡轴1首端通气道口位于槽内处于连通状态。回流气腔10下端与槽6连通,回流气腔10上端与含冷却介质的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结构,包括曲轴箱体、冷凝迷宫(8)、通气管(9)、平衡轴(1),所述曲轴箱体内设置平衡轴(1),平衡轴(1)首、尾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2)、第二轴承(3)与曲轴箱体连接,冷凝迷宫(8)与通气管(9)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罩体(4)、内含冷却介质(71)的腔室(7),所述腔室(7)与冷凝迷宫(8)连通且腔室(7)、冷凝迷宫(8)的位置高于平衡轴(1),所述平衡轴(1)内设置通气道(13),所述罩体(4)笼罩平衡轴(1)尾端且罩体(4)腔内与平衡轴(1)尾端部内通气道连通,所述罩体(4)周壁设置若干通气孔一(41)以连通罩体(4)腔内外,所述曲轴箱体壁内设置回流气腔(10)且回流气腔(10)分别与所述平衡轴首端部内通气道(13)、所述冷凝迷宫(8)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油板(5),所述罩体(4)、挡油板(5)位于曲轴箱体的左箱体(15)腔内,并在所述罩体(4)上固定挡油板(5),所述挡油板(5)、左箱体(15)的密封垫及左箱体(15)的箱体壁、罩体(4)合围成腔且腔内通过部分通气孔一(41)与罩体(4)腔内连通,所述挡油板(5)上设置通气孔二(51)与左箱体(15)腔内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4)为筒状,挡油板(5)为弧形板体。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轴(1)上方的曲轴箱的左箱体(15)箱壁内相邻成型2个空腔(18),且所述空腔(18)朝向曲轴箱右箱体(16)的端部开口,并在所述右箱体(16)对应开口处的位置设置端盖(19),所述左箱体(15)、右箱体(16)合并,端盖(19)密封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康梅光辉钱昱君丁江华朱代江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龙嘉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