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发动机冷却水循环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摩托车的、卧式发动机冷却结构,以及安装有该发动机冷却结构的发动机冷却水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大部分摩托车的发动机多采用水冷的冷却方式,即采用水泵将冷却液引入热机水道,通过热机水道内的冷却液与发动机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整机热负荷、提高发动机可靠性。但是,现有的冷却水道结构多为由水泵将散热器内冷却液直接引入气缸体,然后流经气缸头,最后由发动机另一侧出水口流出至散热器,以此循环。
[0003]传统水道布置有以下不足:
[0004]1.外部水管布置占用空间大;
[0005]2.冷却液直接进入缸体,温差较大,冷热冲击加剧,由热胀冷缩不一致造成的应力加大;
[0006]3.部分机型需额外布置油冷器,管路布置复杂且增加漏油风险,安全性能差;
[0007]4.部分额外布置油冷器的机型装配繁琐,需要单独对外置油管及机油散热器进行装配,零部件数量众多,可靠性差,需改进。
专利技术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包括左曲轴箱(1)、右曲轴箱(2)、右盖(3)、气缸体(4)和气缸头(5),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曲轴箱(1)、右曲轴箱(2)及右盖(3)的壳壁内均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左曲轴箱(1)、右曲轴箱(2)壳壁内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相连通,右盖(3)壳壁内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的进、出水口均与右曲轴箱(2)壳壁内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连通,所述气缸体(4)设置两段冷却水道,且气缸体(4)外壁设置进水口并与气缸体(4)的其一冷却水道连通,所述气缸体(4)另一冷却水道两端分别与右曲轴箱(2)壳壁内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及气缸头(5)的冷却水道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曲轴箱(1)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一(7),所述右曲轴箱(2)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二(9)、型腔三(10),所述右盖(3)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四(12)、型腔五(13),气缸体(4)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六(15)、型腔七(14),气缸头(5)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八(16);其中所述型腔一(7)与型腔二(9)连通,型腔四(12)两端分别与型腔二(9)、型腔五(13)连通,型腔五(13)与型腔三(10)连通,型腔三(10)与型腔六(15)连通,型腔六(15)与型腔八(16)连通,型腔七(14)与型腔一(7)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曲轴箱(1)中的型腔一(7)的出水口、右曲轴箱(2)中的型腔二(9)的进水口分别位于左、右曲轴箱(2)的对接面,左、右曲轴箱(2)对接固定,型腔一(7)的出水口与型腔二(9)的进水口相对抵接处于连通状态;所述右盖(3)中的型腔四(12)的进水口、型腔五(13)的出水口,右曲轴箱(2)中型腔二(9)的出水口、型腔三(10)的进水口分别位于右曲轴箱(2)与右盖(3)的对接面,右曲轴箱(2)与右盖(3)对接固定,型腔四(12)的进水口与型腔二(9)的出水口相对抵接处于连通状态,型腔五(13)的出水口与型腔三(10)的进水口相对抵接处于连通状态;所述右曲轴箱(2)中型腔三(10)的出水口、气缸体(4)中型腔六(15)的进水口分别位于右曲轴箱(2)与气缸体(4)的对接面上,右曲轴箱(2)与气缸体(4)对接固定,型腔三(10)的出水口与型腔六(15)的进水口抵接处于连通状态;型腔六(15)的出水口与型腔八(16)的进水口分别位于气缸体(4)、气缸头(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光辉,王康,尚馨,丁江华,李子龙,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龙嘉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