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发动机冷却水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74545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1:55
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发动机冷却水循环系统,包括左曲轴箱、右曲轴箱、右盖、气缸体和气缸头,所述左曲轴箱、右曲轴箱及右盖的壳壁内均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左曲轴箱、右曲轴箱壳壁内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相连通,右盖壳壁内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的进、出水口均与右曲轴箱壳壁内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连通,所述气缸体设置两段冷却水道,且气缸体外壁设置进水口并与气缸体的其一冷却水道连通,所述气缸体另一冷却水道两端分别与右曲轴箱壳壁内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及气缸头的冷却水道连通,本方案中在发动机的冷机部分壳壁内成型型腔作为冷却水道,冷却液从冷机部分进入热机部分,降低热胀冷缩产生的应力,提升热机部分壳体的可靠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发动机冷却水循环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摩托车的、卧式发动机冷却结构,以及安装有该发动机冷却结构的发动机冷却水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大部分摩托车的发动机多采用水冷的冷却方式,即采用水泵将冷却液引入热机水道,通过热机水道内的冷却液与发动机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整机热负荷、提高发动机可靠性。但是,现有的冷却水道结构多为由水泵将散热器内冷却液直接引入气缸体,然后流经气缸头,最后由发动机另一侧出水口流出至散热器,以此循环。
[0003]传统水道布置有以下不足:
[0004]1.外部水管布置占用空间大;
[0005]2.冷却液直接进入缸体,温差较大,冷热冲击加剧,由热胀冷缩不一致造成的应力加大;
[0006]3.部分机型需额外布置油冷器,管路布置复杂且增加漏油风险,安全性能差;
[0007]4.部分额外布置油冷器的机型装配繁琐,需要单独对外置油管及机油散热器进行装配,零部件数量众多,可靠性差,需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缺陷,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9]本申请文件公开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包括左曲轴箱、右曲轴箱、右盖、气缸体和气缸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曲轴箱、右曲轴箱及右盖的壳壁内均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左曲轴箱、右曲轴箱壳壁内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相连通,右盖壳壁内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的进、出水口均与右曲轴箱壳壁内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连通,所述气缸体设置两段冷却水道,且气缸体外壁设置进水口并与气缸体的其一冷却水道连通,所述气缸体另一冷却水道两端分别与右曲轴箱壳壁内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及气缸头的冷却水道连通。
[0010]本方案中在发动机的冷机部分壳壁内成型型腔作为冷却水道,冷却液先与冷机部分,即左右曲轴箱及右盖内进行热交换以缩小与热机部分的温差,之后进入气缸体、气缸头等热机部分进行热交换降低热胀冷缩产生的应力,提升热机部分壳体的可靠性。
[0011]此外以壳壁内型腔为冷却水道有助减少管道安装数量,方便布局且减少占用空间,该结构下无需安装油冷器,该结构的优点:有效降低整机热负荷、提高发动机可靠性、精简外部布局,降低由热胀冷缩不一致造成的应力,降低机油温度,提升机油粘度,保护发动机各润滑部位油膜,降低烧瓦、拉缸等事故的风险,降低成本,有效防止漏油的风险发生。
[0012]进一步,所述左曲轴箱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一,所述右曲轴箱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二、型腔三,所述右盖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四、型腔五,气缸体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六、型腔七,气缸头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八;其中所述型腔一与型腔二连通,型腔四两端分别与型腔二、型腔五连通,型腔五与
型腔三连通,型腔三与型腔六连通,型腔六与型腔八连通,型腔七与型腔一连通。
[0013]本方案中针对型腔冷却水道进行合理布局,在右盖、右曲轴箱及气缸体内均采用双型腔结构,以方便对接形成循环水路,布局合理,自气缸头出来的冷却液进入散热器,经冷却后进入型腔七,循环流动。
[0014]进一步,所述左曲轴箱中的型腔一的出水口、右曲轴箱中的型腔二的进水口分别位于左、右曲轴箱的对接面,左、右曲轴箱对接固定,型腔一的出水口与型腔二的进水口相对抵接处于连通状态;所述右盖中的型腔四的进水口、型腔五的出水口,右曲轴箱中型腔二的出水口、型腔三的进水口分别位于右曲轴箱与右盖的对接面,右曲轴箱与右盖对接固定,型腔四的进水口与型腔二的出水口相对抵接处于连通状态,型腔五的出水口与型腔三的进水口相对抵接处于连通状态;所述右曲轴箱中型腔三的出水口、气缸体中型腔六的进水口分别位于右曲轴箱与气缸体的对接面上,右曲轴箱与气缸体对接固定,型腔三的出水口与型腔六的进水口抵接处于连通状态;型腔六的出水口与型腔八的进水口分别位于气缸体、气缸头的对接面上,气缸体与气缸头对接固定,型腔六的出水口与型腔八的进水口抵接处于连通状态,且气缸体中型腔七的进水口处设置进水管,气缸头中型腔八的出水口处设置出水管。
[0015]本方案中为方便型腔对接连通,气缸体、左右曲轴箱之间对接面上成型型腔的进出水口,气缸体、左右曲轴箱对接固定时即可完成型腔的连通,方便组装成型,气缸头中型腔八出水口安装出水管,气缸体中型腔七进水口安装进水管,方便组装及对接外部散热器等机构。
[0016]进一步,所述右曲轴箱相并列设置型腔二、型腔三,所述右盖壳壁内相并列设置型腔四、型腔五。
[0017]进一步,所述右盖上设置泵,以泵的进水口、出水口处分别与型腔四、型腔五连通,以泵助力冷却液流动。
[0018]进一步,所述型腔八环绕缸盖延伸,型腔六前段为直行段,后段部分环绕气缸体缸孔延伸,提高热交换的接触面积并方便对接。
[0019]进一步,所述左曲轴箱壳壁内的型腔内设置散热鳍片一,右曲轴箱壳壁内的型腔内设置散热鳍片二,型腔内成型散热鳍片以提高热交换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0020]进一步,所述左曲轴箱、右曲轴箱及右盖上临近气缸体的部分壳壁内设置型腔,合理布局,有效进行热交换同时避免对曲轴箱及右盖的结构造成大幅度影响。
[0021]本申请公开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循环系统,包括上述的发动机冷却结构,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气缸体外壁设置的进水口与气缸头的冷却水道出水口之间以散热器连通。
[0022]本方案中增加散热器与上述发动机中诸多冷却流道配合形成循环水路。
[0023]进一步,所述左曲轴箱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一,所述右曲轴箱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二、型腔三,所述右盖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四、型腔五,气缸体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六、型腔七,气缸头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八;其中所述型腔一与型腔二连通,型腔四两端分别与型腔二、型腔五连通,型腔五与型腔三连通,型腔三与型腔六连通,型腔六与型腔八连通,型腔七与型腔一连通,所述型腔八出水口处设置的出水管出水口与散热器进水口连通,型腔七的进水口处所设置的进水管与散热器的出水口连通,出水管、进水管的一侧均设置歧管且两歧管之间连通。以进出水管
对接散热器,并增加歧管以在缸温80℃以下直接进行循环。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是实施例1中本发动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发动机的冷却水循环流向示意图;
[0027]图3是左曲轴箱内散热鳍片一的位置示意图;
[0028]图4是右曲轴箱内散热鳍片二的位置示意图;
[0029]图5是型腔一在左曲轴箱内流向示意图;
[0030]图6是型腔二在右曲轴箱内的流向示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包括左曲轴箱(1)、右曲轴箱(2)、右盖(3)、气缸体(4)和气缸头(5),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曲轴箱(1)、右曲轴箱(2)及右盖(3)的壳壁内均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左曲轴箱(1)、右曲轴箱(2)壳壁内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相连通,右盖(3)壳壁内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的进、出水口均与右曲轴箱(2)壳壁内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连通,所述气缸体(4)设置两段冷却水道,且气缸体(4)外壁设置进水口并与气缸体(4)的其一冷却水道连通,所述气缸体(4)另一冷却水道两端分别与右曲轴箱(2)壳壁内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及气缸头(5)的冷却水道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曲轴箱(1)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一(7),所述右曲轴箱(2)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二(9)、型腔三(10),所述右盖(3)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四(12)、型腔五(13),气缸体(4)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六(15)、型腔七(14),气缸头(5)壳壁内设置用于冷却水道的型腔八(16);其中所述型腔一(7)与型腔二(9)连通,型腔四(12)两端分别与型腔二(9)、型腔五(13)连通,型腔五(13)与型腔三(10)连通,型腔三(10)与型腔六(15)连通,型腔六(15)与型腔八(16)连通,型腔七(14)与型腔一(7)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曲轴箱(1)中的型腔一(7)的出水口、右曲轴箱(2)中的型腔二(9)的进水口分别位于左、右曲轴箱(2)的对接面,左、右曲轴箱(2)对接固定,型腔一(7)的出水口与型腔二(9)的进水口相对抵接处于连通状态;所述右盖(3)中的型腔四(12)的进水口、型腔五(13)的出水口,右曲轴箱(2)中型腔二(9)的出水口、型腔三(10)的进水口分别位于右曲轴箱(2)与右盖(3)的对接面,右曲轴箱(2)与右盖(3)对接固定,型腔四(12)的进水口与型腔二(9)的出水口相对抵接处于连通状态,型腔五(13)的出水口与型腔三(10)的进水口相对抵接处于连通状态;所述右曲轴箱(2)中型腔三(10)的出水口、气缸体(4)中型腔六(15)的进水口分别位于右曲轴箱(2)与气缸体(4)的对接面上,右曲轴箱(2)与气缸体(4)对接固定,型腔三(10)的出水口与型腔六(15)的进水口抵接处于连通状态;型腔六(15)的出水口与型腔八(16)的进水口分别位于气缸体(4)、气缸头(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光辉王康尚馨丁江华李子龙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龙嘉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