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后视镜护罩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3367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8: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后视镜护罩结构及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后视镜护罩结构包括固设于前挡风玻璃上的内后视镜护罩,和设于顶盖内饰板上的遮挡部,其中,内后视镜护罩与前挡风玻璃之间围构形成有开口朝后的容纳腔,且内后视镜护罩的后部与顶盖内饰板之间设有间隙;遮挡部自顶盖内饰板向前延伸,而构成对所述间隙的遮挡,且遮挡部与内后视镜护罩错位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内后视镜护罩结构,通过使内后视镜护罩的后部与顶盖内饰板之间设置间隙,并采用与内后视镜护罩错位布置的遮挡部遮挡间隙,装配内后视镜护罩时,无需担心不易装配或装配间隙过大的问题,内后视镜护罩与顶盖内饰板也不会存在摩擦异响问题,从而提高装配便利性和整车质量。利性和整车质量。利性和整车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后视镜护罩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内后视镜护罩结构。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内后视镜护罩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汽车上零部件配置越来越丰富,安装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因此需要相应地增加装饰件对电子设备进行装饰,以满足人们对装饰件的实用性和精致性方面的更高要求。
[0003]以车辆的内后视镜护罩安装结构为例,内后视镜护罩一般安装在车辆前挡风玻璃上,随着前挡风玻璃上安装的电子设备的增加,例如雨量光线传感器、智能前视摄像头、行车记录仪、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等,内后视镜护罩尺寸越来越大。随着内后视镜护罩尺寸的增大,内后视镜护罩与周边件配合的位置,特别是和顶盖内饰板的配合面积越来越大,两者之间一般采用如下的配合方式:
[0004](1)内后视镜护罩与顶盖内饰板采用间隙配合结构,如此设置,两者之间的间隙不美观,存在外露线束问题,影响车辆的精致性。
[0005](2)内后视镜护罩与顶盖内饰板采用搭接配合结构,如此设置,受限于整车制造工艺的影响,内后视镜护罩与顶棚内饰板搭接量不易保证,极限公差状态时,存在内后视镜护罩不易装配或两者之间间隙较大的问题,并且在颠簸路况时,内后视镜护罩与顶盖内饰板之间存在摩擦异响问题,影响整车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内后视镜护罩结构,便于装配且不容易产生异响。
[0007]一种内后视镜护罩结构,包括:
[0008]内后视镜护罩,固设于前挡风玻璃上,所述内后视镜护罩与所述前挡风玻璃之间围构形成有开口朝后的容纳腔,且所述内后视镜护罩的后部与顶盖内饰板之间设有间隙;
[0009]遮挡部,设于顶盖内饰板上,所述遮挡部自所述顶盖内饰板向前延伸,以构成对所述间隙的遮挡,且所述遮挡部与所述内后视镜护罩错位布置。
[0010]进一步的,所述遮挡部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顶盖内饰板上。
[0011]进一步的,于所述顶盖内饰板上连接有安装部,所述遮挡部包括固设于所述安装部上的遮挡板,且所述遮挡板的前部插装于所述容纳腔中。
[0012]进一步的,于所述前挡风玻璃上固设有第一安装支架,所述内后视镜护罩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上。
[0013]进一步的,所述内后视镜护罩包括连接于一起的左护罩和右护罩,且所述左护罩和所述右护罩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左护罩和所述右护罩卡接相连。
[0015]进一步的,所述左护罩和所述右护罩搭接相连。
[00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7](1)本技术所述的内后视镜护罩结构,通过使内后视镜护罩的后部与顶盖内饰板之间设置间隙,并采用与内后视镜护罩错位布置的遮挡部来遮挡间隙,可防止线束外露而提升车辆内饰的美观性,装配内后视镜护罩时,无需担心不易装配或装配间隙过大的问题,内后视镜护罩与顶盖内饰板也不会存在摩擦异响问题,从而提高装配便利性和整车质量。
[0018](2)遮挡部可拆卸地连接于顶盖内饰板上,加工和拆装比较方便。
[0019](3)于顶盖内饰板上连接有安装部,遮挡部包括固设于安装部上的遮挡板,方便装配和整体布置;遮挡板的前部插装于容纳腔中,可更好的提高车辆内饰的美观性。
[0020](4)使内后视镜护罩经由第一安装支架安装于前挡风玻璃上,使得内后视镜护罩装配更加方便。
[0021](5)内后视镜护罩包括左护罩和右护罩,可进一步提高装配便利性。
[0022](6)左护罩和右护罩卡接相连,装拆比较方便。
[0023](7)左护罩和右护罩搭接相连,可防止装配后两者之间出现缝隙,从而进一步提高车辆内饰美观性。
[0024](8)内后视镜护罩安装架穿经内后视镜护罩设置,并使内后视镜安装架经由第二安装支架固定于前挡风玻璃上,可采用现有结构,成本较低。
[0025]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具有如上所述的内后视镜护罩结构。
[0026]进一步的,所述车辆的内后视镜安装架穿经所述内后视镜护罩设置,且所述内后视镜安装架的前端固设于所述前挡风玻璃上,后端安装有内后视镜。
[0027]进一步的,于所述前挡风玻璃上固设有第二安装支架,所述内后视镜安装架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上。本技术所述的车辆与前述的内后视镜护罩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2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内后视镜护罩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0031]图3为图2的B

B剖视图;
[0032]图4为图2的C

C剖视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1、顶盖内饰板;2、前挡风玻璃;3、内后视镜护罩;4、容纳腔;5、间隙;6、遮挡件;7、第一安装支架;8、内后视镜;9、内后视镜安装架;
[0035]101、翻边;
[0036]301、左护罩;302、右护罩;
[0037]3011、卡接件;3012、第一搭接边;
[0038]3021、卡头;3022;第二搭接边;
[0039]601、安装部;602、遮挡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前”、“后”、“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2]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43]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44]实施例一
[0045]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内后视镜护罩结构,主要包括顶盖内饰板、前挡风玻璃、内后视镜护罩和遮挡部。其中,前挡风玻璃设于顶盖内饰板的前部,内后视镜护罩固设于前挡风玻璃上,并与前挡风玻璃之间围构形成有开口朝后的容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后视镜护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后视镜护罩结构包括:内后视镜护罩(3),固设于前挡风玻璃(2)上,所述内后视镜护罩(3)与所述前挡风玻璃(2)之间围构形成有开口朝后的容纳腔(4),且所述内后视镜护罩(3)的后部与顶盖内饰板(1)之间设有间隙(5);遮挡部(602),设于顶盖内饰板(1)上,所述遮挡部(602)自所述顶盖内饰板(1)向前延伸,以构成对所述间隙(5)的遮挡,且所述遮挡部(602)与所述内后视镜护罩(3)错位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后视镜护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602)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顶盖内饰板(1)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后视镜护罩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顶盖内饰板(1)上连接有安装部(601),所述遮挡部(602)包括固设于所述安装部(601)上的遮挡板,且所述遮挡板的前部插装于所述容纳腔(4)中。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后视镜护罩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前挡风玻璃(2)上固设有第一安装支架(7),所述内后视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召立康新策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