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触点端子的支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7190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以将所要求的绝缘特性维持更长期间的接触片的支承结构。所述支承结构如下:由固定触点台(71、81)支承在自由端部设置了固定触点(78、88)的一对固定触点端子(76、86),同时将可动接触片的两端部分别接触或离开一对所述固定触点(78、88)。而且,通过在所述固定触点台(71、81)的表面中位于所述固定触点(78、88)附近的部分设置凹槽(73a、83a),形成将一对所述固定触点端子(76、86)隔开的截面大致反T字形的绝缘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固定触点端子的支承结构,特别涉及电磁继电器的固定接点端子的支承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固定触点端子支承结构,例如,如图19所示,在基座1上分别对置设置一组固定触点端子2以及可动触点端子3,在两者的对置面的上端部设置固定触点4以及可动触点5,使其互相可接触或分离。但是,所述的固定触点端子2以及可动触点端子3的支承结构中,在触点开闭时产生的触点飞溅粉末附着到位于触点端子2、3的基部之间的基座1的上表面,从而形成短路路径,产生使绝缘性下降的缺陷。为了消除所述的缺陷,例如,如图20所示,有以下结构在基座1上设置一组固定触点端子2以及可动触点端子3,并在位于所述固定触点端子2以及可动触点端子3的基部之间的基座1的上表面形成凹字形的槽6(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329814号公报但是在所述的触点端子的支承结构中,触点飞溅粉末不仅附着在位于触点端子2、3的基部之间的基座1的上表面,而且附着在所述槽6的内表面上,从而形成短路路径,所以长此以往,产生无法维持所要求的绝缘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所述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将所要求的绝缘性维持更长期间的固定触点端子的支承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固定触点端子的支承结构为通过支承台分别支承在自由端部设置固定触点的一对固定触点端子的基部,同时将可动接触片的两端部分别接触或离开一对所述固定触点,其中,在所述支承台的表面中位于所述固定触点的附近的部分上形成截面扩口的绝缘槽,并使其将一对所述固定触点端子的基部隔开。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可动触点接触或离开固定触点时即使产生触点飞溅粉末,触点飞溅粉末也无法附着到截面扩口的绝缘槽的角部。因此,无论触点飞溅粉末怎样飞溅,也无法在基座的表面上形成连续的短路路径,可以长期间维持所要求的绝缘性,所以可以得到长寿命的接触片的支承结构。作为实施方式,也可以将所述绝缘槽的截面形状作为大致反T字形或者大致L字形。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正交的直线形成绝缘槽的截面,所以有容易制造成形模具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的开闭装置应用于直流电流遮断用继电器的情况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装配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继电器本体的装配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电磁铁块的装配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的封闭外壳的局部剖面立体图。图6是图4所示的封闭外壳的装配立体图。图7是图3所示的可动触点块的装配立体图。图8是图3所示的固定触点块的装配立体图。图9A、9B是图8所示的固定触点块的重要部位的装配立体图。图10A是图3所示的绝缘外壳的立体图,图10B是所述绝缘外壳的变形例。图11A、11B、11C是表示封闭工序的平面图。图12是图1所示的直流电流遮断用继电器的正面纵截面图。图13是图12的部分放大截面图。图14是图12所示的直流电流遮断用继电器的重要部位放大截面图。图15是图1所示的直流电流遮断用继电器的侧面纵截面图。图16A是表示图5所示的封闭外壳的工作原理的局部立体图,图16B是表示现有例的封闭外壳的工作原理的局部立体图。图17A、17B、17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弧电流的产生源的移动的局部立体图。图18A是接着图17C表示电弧电流的产生源的移动的局部立体图,图18B是表示电弧电流的产生源的移动的平面图。图19是表示现有例的接触片的支承结构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其它现有例的接触片的支承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附图1至18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应用于直流负荷开闭用继电器的情况,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通过一体化的箱形外壳10和箱形盖15隔开的空间内,容纳继电器本体20。如图2所示,所述箱形外壳10具有可容纳后述的电磁铁块30的凹处11,在位于对角线上的一对平面角部分别设置有固定用通孔12,同时在剩余的平面角部设置连接用凹部13。固定用通孔12中压入加强用筒体12a,同时在连接用凹部13内配合连接用螺母13a。所述箱形盖15可与箱形外壳10配合,同时具有可容纳后述的封闭外壳块40的形状。进而,所述箱形盖15的顶棚面上设置有后述的继电器本体20的连接端子75、85突出的连接孔16、16,同时设置有可以容纳通气管21的凸部17、17。所述凸部17、17通过分割壁18连接,两个凸部也具有作为分割壁的功能。而且,通过将所述箱形盖15的下方开口边缘部设置的卡合孔19卡合到设置在所述箱形外壳10的上方开口部的卡合爪14,而将两者结合一体化。如图2以及图3所示,继电器本体20在电磁铁块30上搭载的封闭外壳块40内封闭触点机构块50。如图4所示,所述电磁铁块30并列设置被缠绕线圈31的一对卷线筒32、32,并且经由两根铁芯37、37以及板状磁轭39而一体化。所述卷线筒32在上下两端上设置的凸肩部32a、32b中,下方侧凸肩部32a的对置的两侧端面上从侧面分别压入中继端子34、35。而且,缠绕在所述卷线筒32上的线圈31中,将其一端捆扎并焊料焊接在一个中继端子34的一端部(捆扎部)34a,同时将其另一端捆扎并焊料焊接在另一个中继端子35的一端部(捆扎部)。而且,所述中继端子34、35将所述捆扎部34a弯起,同时将另一个端部(连接部)35b也弯起。接着,将安装在并列设置的卷线筒32、32上的中继端子34、35中相邻的一个中继端子35的连接部35b和另一个中继端子34的捆扎部34a接合并焊料焊接。进而,通过将相邻的一个中继端子35的捆扎部35a和另一个中继端子34的连接部34b接合并焊料焊接,两根线圈31、31被连接。而且,线圈端子36、36分别架设在所述卷线筒32的上下的凸肩部32a、32b上,并分别连接到所述中继端子34、35的连接部34b、35b(图3)。封闭外壳块40由可容纳后述的触点机构块50的封闭外壳41,和封闭所述封闭外壳41的开口部的封闭盖45构成。所述封闭外壳41的底面上设置用于压入铁芯37的一对压入孔42(图6)。而且,压入孔42、42之间设置相互连通的槽43。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所述封闭盖45在其凹处45a的底面上设置可以插过后述的触点机构块50的连接端子75、85的一对插通孔46、46,和可以游动嵌入通气管21的游动嵌入孔47。按下面的顺序进行所述电磁铁块30和封闭外壳40的安装。首先,将中继端子34、35分别压入所述卷线筒32的一个凸肩部32a,同时在所述卷线筒32上缠绕线圈31,将引线分别捆扎到所述中继端子34、35的捆扎部34a、35a并焊料焊接。接着,并列设置将所述中继端子34、35的捆扎部34a、35a以及连接部34b、35b弯起的一对卷线筒32。而且,将相邻的中继端子35的捆扎部34a和另一个中继端子34的连接部34b接合并焊料焊接。进而,将相邻的中继端子35的连接部35b和其它的中继端子34的捆扎部34a接合并焊料焊接,从而连接线圈31、31。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将铁芯37分别插入封闭外壳41的底面上设置的压入孔42,并将突出的铁芯37的轴部37a配合到管38中。而且,从所述管38的开口边缘部向所述铁芯37的轴心方向加压。所述铁芯37的轴部37a的直径比封闭外壳41的压入孔42的直径以及管38的内径小。但是,铁芯37的头下部37b的直径比封闭外壳41的压入孔42的直径以及管38的内径大。因此,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固定触点端子的支承结构,包括一对固定触点端子、固定触点端子支承台、和可动接触片, 所述一对固定触点端子的自由端部分别设置了固定触点,该固定触点端子由所述固定触点支承台支承,所述可动接触片的两端部分别接触或离开所述一对固定 触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触点端子支承台的表面、在所述一对固定触点端子之间并将该对固定触点端子隔开的部分,形成一绝缘槽,该绝缘槽具有形状为下部扩宽的截面。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3-12-22 424947/031.一种固定触点端子的支承结构,包括一对固定触点端子、固定触点端子支承台、和可动接触片,所述一对固定触点端子的自由端部分别设置了固定触点,该固定触点端子由所述固定触点支承台支承,所述可动接触片的两端部分别接触或离开所述一对固定触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触点端子支承台的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田刚桝井保幸宫坂岳志
申请(专利权)人:欧姆龙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