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机舱加强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4685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机舱加强构造,至少包括前围板、左侧前减震塔和右侧前减震塔,所述前围板通过第一加强横梁连接左侧前减震塔和右侧前减震塔,所述第一加强横梁连接左侧前减震塔和前围板后,前围板与第一加强横梁的连接点朝向右侧前减震塔设置方向延伸形成弯折的第一加强横梁,使得成本低、结构简单、空间占用小。占用小。占用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机舱加强构造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机舱加强构造。

技术介绍

[0002]在汽车前机舱中通常会布置有动力总成以及其他各类电子电器件,造成了前机舱布置紧凑、质量较重。并且在车辆行驶中,前机舱结构接收到由动力总成及路面传递过来的动载荷,动载荷所产生的振动通过前机舱结构传递到方向盘、座椅、挡把、踏板等直接与驾驶员或乘客接触的部件,严重影响驾乘舒适性。另外,在前机舱中存在声源会产生声辐射作用,激起汽车上的钣金结构,尤其是前围板,造成严重的车内轰鸣声或压耳感。
[0003]在面对前机舱工作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急需开发出一种成本低、结构简单、空间占用小的新型前机舱加强构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前机舱加强构造,使得成本低、结构简单、空间占用小。
[0005]本技术的前机舱加强构造,至少包括前围板、左侧前减震塔和右侧前减震塔,所述前围板通过第一加强横梁连接左侧前减震塔和右侧前减震塔,所述第一加强横梁连接左侧前减震塔和前围板后,前围板与第一加强横梁的连接点朝向右侧前减震塔设置方向延伸,以使得形成弯折的第一加强横梁。
[0006]进一步,所述左侧前减震塔和右侧前减震塔还通过第二加强横梁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横梁近似为倒“V”形结构;所述第一加强横梁连接在所述前围板沿横向的中部,所述第二加强横梁与第一加强横梁安装后沿车身高度方向的投影近似为三角形。
[0007]进一步,所述第一加强横梁倒“V”形结构的拐点位置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前围板沿横向的中部连接有加强件;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加强件可拆卸连接。
[0008]进一步,所述加强件沿车身高度方向向下凹陷形成下加强腔室,所述安装板沿车身高度方向向上凸出形成上加强腔室,所述上加强腔室和所述下加强腔室扣合形成封闭的环状结构。
[0009]进一步,所述倒“V”形的两条支路沿纵向呈钝角朝向所述第二加强横梁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加强横梁沿纵向远离所述加强件凸出。
[0010]进一步,所述左侧前减震塔上连接有左支架Ⅰ,所述右侧前减震塔上连接有右支架Ⅰ,所述第一加强横梁沿横向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左支架Ⅰ和所述右支架Ⅰ上;
[0011]所述左支架Ⅰ具有沿高度方向竖直向下的左支架Ⅰ腔室,所述右支架Ⅰ具有沿高度方向竖直向下的右支架Ⅰ腔室;所述左支架Ⅰ沿高度方向的顶面与所述右支架Ⅰ沿高度方向的顶面处于同一平面。
[0012]进一步,所述左侧前减震塔上连接有左支架Ⅱ,所述右侧前减震塔上连接有右支架Ⅱ,所述第二加强横梁沿横向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左支架Ⅱ和所述右支架Ⅱ上;
[0013]所述左支架Ⅱ具有沿高度方向竖直向下的左支架Ⅱ腔室,所述右支架Ⅱ具有沿高度方向竖直向下的右支架Ⅱ腔室;所述左支架Ⅱ沿高度方向的顶面与所述右支架Ⅱ沿高度方向的顶面处于同一平面。
[0014]进一步,所述第二加强横梁沿纵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横梁的底部,所述第一加强横梁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左支架Ⅰ和所述右支架Ⅰ,所述第二加强横梁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左支架Ⅱ和所述右支架Ⅱ。
[0015]进一步,所述第一加强横梁和所述第二加强横梁均为空心管梁结构。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前机舱加强构造,弯折的第一加强横梁具备优良的抗弯折性能,并且分别的与左侧前减震塔和右侧前减震塔形成抗力结构,也就是抵抗横向和纵向的受力,满足强度耐久、NVH、碰撞安全等性能,提高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噪音;第一加强横梁与第二加强横梁沿车身高度方向的投影为稳定性极高的三角形,并使得左前减震塔和右侧前减震塔共同分担各类载荷,进一步提高前机舱的结构强度与结构紧凑性,且所述第一加强横梁和所述第二加强横梁均为空心管梁结构,充分考虑了轻量化、设计成本,实现高性价比。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俯视(正,由后朝前)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俯视(反,由前朝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第一加强横梁和第二加强横梁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图4的侧视(左)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图5的A

A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俯视(正,由后朝前)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俯视(反,由前朝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加强横梁和第二加强横梁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图4的侧视(左)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图5的A

A向结构示意图,本方案中所述横向为车身宽度方向,所述纵向为车身长度方向,所述高度方向为车身高度方向,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前机舱加强构造至少包括前围板001、左侧前减震塔002和右侧前减震塔003,所述前围板001通过第一加强横梁004连接左侧前减震塔002和右侧前减震塔003,可极大的提高前机舱结构的稳定性和紧凑性,降低前机舱激励产生的噪音,所述第一加强横梁004连接左侧前减震塔002和前围板001后,前围板001与第一加强横梁004的连接点朝向右侧前减震塔003设置方向延伸,以使得形成弯折的第一加强横梁004。弯折的第一加强横梁004具备优良的抗弯折性能,并且分别的与左侧前减震塔002和右侧前减震塔003形成抗力结构,也就是抵抗横向和纵向的受力,满足强度耐久、NVH、碰撞安全等性能,提高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噪音。
[0025]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侧前减震塔002和右侧前减震塔003还通过第二加强横梁005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横梁004近似为倒“V”形结构;所述的近似为倒“V”形结构延伸含义即为
在倒“V”形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存在如图中所示的适应性调整,也就是所述倒“V”形的两条支路沿纵向呈钝角朝向所述第二加强横梁005方向设置,以使得更符合本方案中第一加强横梁004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一加强横梁004连接在所述前围板001沿横向的中部,所述第二加强横梁005与第一加强横梁004安装后沿车身高度方向的投影近似为三角形,所述近似为三角形的延伸含义即为可在三角形的基础上允许做出适应性调整,如图所示,所述第二加强横梁005直接连接在左侧前减震塔002和右侧前减震塔003上,使得第一加强横梁004与第二加强横梁005沿车身高度方向的投影为稳定性极高的三角形,并使得左前减震塔和右侧前减震塔003共同分担各类载荷,进一步提高前机舱的结构强度与结构紧凑性,且所述第一加强横梁004和所述第二加强横梁005均为空心管梁结构,充分考虑了轻量化、设计成本,实现高性价比;极大降低了本结构在前机舱中的占用空间,三角框架中部位置合理避让各类器件,兼顾了性能与布置需求;所述第一加强横梁004和所述第二加强横梁005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机舱加强构造,至少包括前围板、左侧前减震塔和右侧前减震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通过第一加强横梁连接左侧前减震塔和右侧前减震塔,所述第一加强横梁连接左侧前减震塔和前围板后,前围板与第一加强横梁的连接点朝向右侧前减震塔设置方向延伸,以使得形成弯折的第一加强横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前减震塔和右侧前减震塔还通过第二加强横梁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横梁近似为倒“V”形结构;所述第一加强横梁连接在所述前围板沿横向的中部,所述第二加强横梁与第一加强横梁安装后沿车身高度方向的投影近似为三角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机舱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横梁倒“V”形结构的拐点位置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前围板沿横向的中部连接有加强件;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加强件可拆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机舱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沿车身高度方向向下凹陷形成下加强腔室,所述安装板沿车身高度方向向上凸出形成上加强腔室,所述上加强腔室和所述下加强腔室扣合形成封闭的环状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机舱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倒“V”形的两条支路沿纵向呈钝角朝向所述第二加强横梁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加强横梁沿纵向远离所述加强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书强许林申秀敏颜伏伍冯兵李孟阳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