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志盛专利>正文

可变换磁路双固定位置的磁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18808 阅读:2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变换磁路双固定位置的磁铁装置,包括一外壳体,其内缘环设有一线圈,内部预留空间,供一铁心在其轴向作位移,采用导磁良好的金属制成外壳体及其开口端的定位盖;铁心耦合一固设于定位盖内的永久磁铁;一驱动电路,其开启电源时输出一正脉冲电压,并将电能储存在电容器上,关闭电源输出一负脉冲电压,而使线圈完成激磁改变磁力方向,对铁心产生推力或拉力使其位移,迫使永久磁铁变换磁路,使铁心常态时保持预定位置。(*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磁体,尤其涉及一种可应用于电磁阀、螺线管、继电器等的可变换磁路双固定位置的磁铁装置。人类最早对磁力的认识是由天然磁石而来。天然磁石可以吸引无磁化的铁屑,而吸引最多铁屑之处就称作磁极(Pole);对磁力现象最早科学化的研究是在1819年,丹麦科学家韩斯·克利期汀·奥斯特(Hans ChristianOersted),其首先注意到磁针接近通电的导线时会发生偏转现象。之后不断的研究得知,磁场中可用磁力线表示,如附图说明图14所示,磁力线是由磁铁(M)的N极(北极)经空气再回到S极(南极)。另如图15所示,绕成螺线管状的导线(C)通以电流(i)则产生磁场,可见磁力线由螺线管某一端经空气至另一端,而在螺线管内部形成一封闭的路径,所以,磁力线是由N极至S极呈封闭状,而电力线则由正电荷到负电荷。此外,十九世纪初,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已认为磁铁所产生的磁场与螺线管产生的磁场的原因相同,亦即安培认为磁铁产生磁场效应是由于内部或表面有电流存在。迄今,磁场效应已被广泛运用于电磁阀(VALVES)、螺线管(SOLENOIDS)、继电器(RELAY)等产品上。如图16所示,即为习用一种电磁阀的结构示意图,其是利用线圈(IC)激磁时所产生的磁力,来吸引铁心(1F),进而达到开启阀门(1V)的目的。此种类型的电磁阀,其铁心(1F)上须设有一弹簧(1S)以提供反向保持力,而欲使电磁阀保持开启状态,则必须持续的使线圈(1C)激磁,才能如图17所示,借由线圈磁力将铁心(1C)向右吸,使铁心(1F)前端的胶垫(1P)脱离阀路。但是,弹簧(1S)向外的弹力会抵销线圈(1C)的磁力,因此,其电能的消耗显然须增大,再者,长时间通激磁以吸住铁心(1F),不仅浪费电能,且会使电磁阀过热发烫,易造成短路或烧毁,具有危险性,且降低使用寿命。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换磁路双固定位置的磁铁装置,其常态双向定位皆是利用永久磁铁的磁力来产生保持力,而完全摒除习用保持型磁铁装置须要使用弹簧来提供反向保持力的缺点。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换磁路双固定位置的磁铁装置,其仅须瞬间的脉冲电压(0.01秒)即可完成激磁改变铁心位置,而勿须长时间通电流,故具有防止发烫、过热或烧毁,可避免危险性及提高使用寿命的功效。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换磁路双固定位置的磁铁装置,使前述磁铁装置激磁的驱动电路,其接通电源时是输出一正脉冲电压,并将电能储存于电容器上,当关闭电源后产生一放电电流而能输出一负脉冲电压,而利用此一瞬间正、负脉冲电压,可供前述磁铁装置的线圈完成激磁并改变磁力方向,使铁心移动,平时保持在预定的开启或关闭状态,以达到节省电能的功效。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换磁路双固定位置的磁铁装置,使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方便运用于螺线管、电磁阀及继电器等各类产品上的优点。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可变换磁路双固定位置的磁铁装置,包括有一外壳体,其内周缘环设有一线圈,该外壳体内部预留有空间,可供一铁心在其轴向作不同位置的位移,又,该铁心于常态时至少须有部分本体与线圈内缘相耦合;其特征在于采用导磁性良好的金属制成的外壳体及其开口端的定位盖,其外端部轴向设有一通孔,且通孔内侧的周缘是配合铁心的外侧面,设成可与其相互贴合的吸持面;该铁心耦合有一固设于定位盖内侧的永久磁铁,该永久磁铁其中一磁极须与定位盖接触导磁,且定位盖内侧面在永久磁铁的周边,是配合铁心的内侧面,设有可与其贴合的吸持面;以及一驱动电路,可独立装设或装设在外壳体的一侧边,其电源输出线与前述线圈连接,其开启电源时输出一正脉冲电压,并将电能储存在电容器上,当关闭电源后产生一放电电流而输出一负脉冲电压,利用此一瞬间的正或负脉冲电压,使前述线圈完成激磁改变磁力方向,对铁心产生推力或拉力使其位移,并迫使永久磁铁变换磁路,使前述铁心常态时保持于预定位置。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可变换磁路双固定位置的磁铁装置,该永久磁铁相对于固定端磁极的另一磁极设有导磁环。前述的可变换磁路双固定位置的磁铁装置,该铁心为一端开口的中空柱体,而永久磁铁为圆柱形体,并相对设于铁心的中空位置,使永久磁铁以外耦合形态与铁心配设。前述的可变换磁路双固定位置的磁铁装置,该铁心可连动一动作杆、活塞杆、绝缘杆。前述的可变换磁路双固定位置的磁铁装置,该铁心为实心柱体,而永久磁铁是设成环形体,使永久磁铁以内耦合形态与铁心相对配设。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图1是本技术一可行实施例构造的剖视图,其显示铁心向右移的位置。图2是本技术一可行实施例构造的剖视图,其显示铁心向左移的位置。图3(A)是图1所示实施例未激磁时的磁力线示意图。图3(B)是图1所示实施例正脉冲电压激磁开启时的磁力线示意图。图3(C)是铁心左移后的磁力线示意图。图3(D)是图2所示实施例负脉冲电压激磁开启时的磁力线示意图。图3(E)是图2所示实施例激磁后的示意图。图3(F)是铁心右移后的磁力线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另一可行实施例构造的剖视图,其显示铁心向右移的位置。图5是本技术另一可行实施例构造的剖视图,其显示铁心向左移的位置。图6(A)是图4所示另一可行实施例未激磁时的磁力线示意图。图6(B)是图4所示另一可行实施例正脉冲电压激磁开启时的磁力线示意图。图6(C)是铁心左移后的磁力线示意图。图6(D)是图2所示可行实施例负脉冲电压激磁开启时的磁力线示意图。图6(E)是图2所示可行实施例激磁后的示意图。图6(F)是铁心右移后的磁力线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采用交流电源的驱动电路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采用交流电源的驱动电路详细电路图。图9是本技术采用直流电源的驱动电路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采用直流电源的驱动电路详细电路图。图11是本技术运用于螺线管的状态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运用于电磁阀的状态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运用于继电器的状态示意图。图14是一般永久磁铁的磁力线示意图。图15是一般螺线管通电后产生的磁力线示意图。图16是一种习用电磁阀构造的示意图,其显示激磁关闭的状态。图17是一种习用电磁阀构造的示意图,其显示激磁开启的状态。首先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有一外壳体(1),其可依需求为圆筒形、方形、单臂形或其他形体,其内周缘环设有线圈(coil)(2),且该外壳体(1)内部预留有空间可供一铁心(3)在其轴向上作不同位置的位移。又,该铁心(3)在常态时至少需有部分本体与线圈(2)内缘相耦合;其特征在于该外壳体(1)及其开口端的定位盖(10)为导磁性良好的金属制成,其外端部轴向设有一通孔(11),且通孔(11)内侧的周缘是配合铁心(3)的外侧面(3L),设成可与其相互贴合的吸持面(12);该铁心(3)耦合有一固设于定位盖(10)内侧的永久磁铁(4),该永久磁铁(4)中一磁极(S极)须与定位盖(10)接触导磁,且定位盖(10)内侧面在永久磁铁(4)的周边,是配合铁心(3)的内侧面(3R),设有可与其贴合的吸持面(13);以及一驱动电路(6),可独立装设或装设在外壳体(1)的一侧边,其电源输出线(60)与前述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换磁路双固定位置的磁铁装置,包括有:一外壳体,其内周缘环设有一线圈,该外壳体内部预留有空间,可供一铁心在其轴向作不同位置的位移,又,该铁心于常态时至少须有部分本体与线圈内缘相耦合;其特征在于:采用导磁性良好的金属制成的外 壳体及其开口端的定位盖,其外端部轴向设有一通孔,且通孔内侧的周缘是配合铁心的外侧面,设成可与其相互贴合的吸持面;该铁心耦合有一固设于定位盖内侧的永久磁铁,该永久磁铁其中一磁极须与定位盖接触,且定位盖内侧面在永久磁铁的周边,是配合铁心的内 侧面,设有可与其贴合的吸持面;以及一驱动电路,可独立装设或装设在外壳体的一侧边,其电源输出线与前述线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换磁路双固定位置的磁铁装置,包括有一外壳体,其内周缘环设有一线圈,该外壳体内部预留有空间,可供一铁心在其轴向作不同位置的位移,又,该铁心于常态时至少须有部分本体与线圈内缘相耦合;其特征在于采用导磁性良好的金属制成的外壳体及其开口端的定位盖,其外端部轴向设有一通孔,且通孔内侧的周缘是配合铁心的外侧面,设成可与其相互贴合的吸持面;该铁心耦合有一固设于定位盖内侧的永久磁铁,该永久磁铁其中一磁极须与定位盖接触,且定位盖内侧面在永久磁铁的周边,是配合铁心的内侧面,设有可与其贴合的吸持面;以及一驱动电路,可独立装设或装设在外壳体的一侧边,其电源输出线与前述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志盛
申请(专利权)人:沈志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